探寻国产电影走强之路
——2019年中国电影批评观察

2020-11-17 08:04林琳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现实创作

◆林琳

中国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实现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国产电影创作的内容品质,打造国际认可的中国电影品牌。为此,2019年中国电影批评一如既往地发出自觉的声音,多角度、多层面为增强国产电影内生动力、探索和创建中国电影自身的美学坐标提供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持,从而助推中国电影创作多样化健康发展,使电影创作更好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现将电影批评代表性观点综述如下:

纵深开掘与利用优质创作资源

电影剧作是电影创作的源头,电影剧作质量的提高是提升国产电影创作质量的突破口。中国电影剧作存在原创力不足、追随卖点、模仿互抄等问题,各种跟风现象局限了创作者从生活中“发现故事”的能力和眼界,造成了作品平庸和资源浪费。一些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疏离甚至去经典化,放弃艺术品质而一味迎合市场,致使电影创作遗失了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涵而滑向庸俗,从而失去艺术力量。与此同时,剧作转化渠道存在狭窄问题,导致一些优秀剧作无法转化成电影精品与观众见面。针对电影剧作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探寻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之路——2018年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报告》[1]一文基于对我国电影编剧现状的详实调研提出,对现实题材选题进行科学专业论证,实现选题与编剧或编剧团队的精准配置是推动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需尊重原著,以其思想精髓为核心点,结合时代审美特征,将文学性精华提炼转化成符合电影艺术的表达形式。在剧本转化方面,搭建具有行业影响力与公信度的评估平台,畅通从评估、推介到播映的渠道迫在眉睫。除文学改编以外,漫画因与电影在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上存在共通性而具有改编电影的优势。《华语漫改电影的创作策略研究》[2]一文指出:漫画的电影改编首先需要对原作进行挖掘与辨识,在对其“群众基础”进行评估并确认适合改编后,着重挖掘原作点睛之处,巧妙建构情节线索,丰满立体地塑造人物角色,再利用电影技术手段,拓展内容表现空间,从而发挥漫画与电影的双重优势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

对于多种类型元素交融借鉴的创作探索,《凝结与变异:亚洲新电影的类型超越》[3]一文指出:跨越宗教、传统和习俗,凸显自身“内在根性”的亚洲新电影,寻求更自由、更接地气的新类型气质,通过共享、调用、分拆、重组多种类型元素,使其达到互补增色的效果,并将当代性和民族性融于一体,呈现出远近适度的中景美学、着力嫁接的复调技法和亚类型化的模态等主要特点,值得研究与借鉴。就相对薄弱的儿童电影,《新中国70年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4]一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少儿电影创作规律基础上指出,跨媒介创作与传播是保证和提高少儿电影质量与创作成功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中,最成功的首先是从漫画改编成的少儿电影,其次是由少儿题材的电视剧(短片)改编成的少儿电影,再次是由少儿题材的小说改编成的少儿电影。但少儿电影在取材资源选择上,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需要从思想意义等层面择优而选,为少年儿童提供有趣且有营养的视听盛宴。

现实题材合乎常理切中民生痛点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题材是创作者用以表现艺术作品主题思想的材料,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社会事件或生活现象。现实题材是指创作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加工并提炼出的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素材。现实题材创作往往立足于当下文化立场,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因此,易于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通过观照当代人们精神世界,实现电影艺术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成为增强国产电影原创力的重要支点。

近两年,《我不是药神》《狗十三》《找到你》《无名之辈》《大象席地而坐》《少年的你》等优秀现实题材作品问世,它们犀利注目当下现实困境,深度洞察民众的精神诉求,揭露和反思社会问题,考量人性善恶,反映世间百态,呈现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以温暖的现实主义手法表达民意、感化人心,从而赢得观众喜爱,引发社会的集体关注。对此,《生活世界视阈下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探析》[5]等学术批评指出,中国优秀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表现出以价值理性为核心的人文底色、符合生活技术逻辑的文本铺陈和直面社会缺失的现实关切意识,而一些作品对现实题材的表现止步于浅层复刻,甚至陷于婆媳关系、职场阴谋、小情小爱等“一地鸡毛”,这种以日常生活人物关系为表现对象的创作,不触及深层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和认知,难以体现现实题材创作观照当下人们精神世界、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艺术品格。

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要成为现实的“回音壁”、大众的“同期声”,不仅要在取材上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切中民生之“疾”;而且要在电影叙事上下功夫,使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人物命运的设计符合惯常的生活逻辑,从而使观众看到并且相信作品中的现实,以及从中传递的真善美,否则角色与剧情将因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失去感召力,难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现实主义电影之年——2018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6]等学术批评指出:某些现实题材作品在叙事上僭越了惯常的生活逻辑以及受众的认知领域,造成对现实生活境遇的错位表现,使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在故事中得到不切实际的想象性解决,从而削弱了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尊重生活本身的逻辑是现实题材电影叙事的关键,现实题材创作需要以现实生活的动机与困境为情节设置的基点,在有质感且逼真的生活场景与空间中展开,将平民化的小人物故事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完整地对接起来,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与英雄气质,将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等高尚情操在平凡甚至怯懦的小人物身上完满实现。

主旋律叙事以人为本兼容并包

自1987年3月,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7]后,体现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便因其承担的文化传播功能而成为国产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在创作、发行、放映等多方面扶持。但创作层面,传统主旋律电影由于过度强调意识形态诉求,导致在电影美学素养和电影市场价值等方面不尽如人意,而新世纪以来与商业类型电影元素相结合的新主流电影,则使主旋律表达呈现出不同的观念与气质,逐渐成为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常态。

从《集结号》《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战狼》《红海行动》等作品,在电影叙事、电影修辞、人性挖掘等层面不断探索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商业大片与主流文化的合流,既赢得了市场,又有效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对新主流电影,也即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成功现象,《面对民族国家记忆:电影“讲什么”与“如何讲”》[8]等学术批评指出,微观叙事和人性展现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或军事题材创作获得认同的重点难点,要重视以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推进叙事,使个体经历与国家记忆或事件紧密勾连,才能将外在于当下人的历史内化为心理情感“事件”,激起共鸣。也就是说,主旋律电影创作应人性化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将国家凌驾于个体之上,着力从细节处描述常人、常情状态,挖掘普通人物的英雄气质,展现永恒的真善美,从而引发观众共感。此外,《中国当代主流商业电影的价值地标——妖道、魔法、幻术间的天意、王道与人伦》[9]等学术批评从文化价值角度指出,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商业类型化发展,能够借助商业渠道有效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大众传媒促建与传播向善的价值取向;然而,另一方面,主流商业电影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构建与传播意义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那些集魔幻、神怪、恐怖、动作为一体的影片类型,须要以具有普遍意义的“道”与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和内核,否则不仅会使作品流于轻薄和肤浅,甚至沦为私欲爆炸的表演场,导致艺术价值沦丧。因此,在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电影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既要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自由、平等、公正、仁爱、诚信、友善等人类普遍性公义公理,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故事为内核,善于利用电影修辞策略与表演技巧,避免电影叙事上的肤浅化、概念化,人物塑造上的脸谱化、平面化,从而打造出有温度、有筋骨、受欢迎的好作品。

立足艺术规律探索特色化表达

如何以中国人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国产电影品质、创建中国电影学派、赢得国际声誉的核心。在这一探索实践中,以艺术为本位,切合电影本性,尊重电影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客观规律成为寻得成功路径的关键和保障。

《电影符号学与电影意象论比较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基石》[10]《中国电影意象美学的历史脉络——中国电影学派民族化建构探析》[11]等学术批评从电影艺术本体出发,建设性提出:电影意象论基于中华文化深厚的理论资源,强调“立象以尽意”“喻意象形”等传统美学理念,融合具象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的思维模式,不但契合电影“以象表意”的媒介特征和创造法则,而且能够凸显电影艺术的美学特质,从而构成“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设的重要基石之一。《传统诗学视域下中国新锐电影导演作品的诗意修辞探析》[12]一文参照传统诗学中抒情诗的基本特征——形式美感的呈现、优美情感的抒发、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趣的营造,深度探析了《罗曼蒂克消亡史》《喊·山》《路边野餐》《后会无期》《塔洛》《长江图》《七月与安生》等中国新锐电影导演作品,提出以视听节奏营造诗意的韵律、在静默中书写诗的意绪、超越现实之上营建诗境意趣等具体修辞策略,在挖掘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趣再现方式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13]则针对式微的歌舞片创作指出:当前我国歌舞片创作存在原创音乐、舞蹈设计不能有效与剧情勾连的问题,造成音乐舞蹈元素与电影叙事的游离,无法充分发挥音乐舞蹈元素在歌舞片推进剧情、渲染气氛的艺术功能,而叙事情节、视角、时空、线索等策略技巧的简单化则使影片缺乏戏剧张力。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歌舞片叙事基础坚实、歌舞元素运用接地气、本土化,而且需要着力培养和储备专门人才,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此外,2019年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热映使长久以来相对薄弱的国产科幻电影创作引起重视。《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之道》[14]《国产电影的硬科幻之路——〈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硬科幻”表达及类型意义》[15]《重构与表达:〈流浪地球〉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阐释》[16]等学术批评强调:国产科幻电影创作在吸收借鉴外来类型片经验与元素的同时,需要立足本土文化土壤,用中国特色的故事架构与细节刻画,呈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价值追求,以促进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的类型片在中国长足发展,从而在国际影坛取得一席之位。

提升电影创作水平与电影观众欣赏水平始终是电影学术批评的立足点与落脚点。为助推中国电影真正做强和走出去,持续供给和输出吸引人、打动人、制作精良且具有文化含量、人性高度、审美品质的艺术佳作,中国电影批评将不懈建言献策,鞭策国产电影创作以艺术为本位,观照现实与人性,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视听影像,将当代人的历史经验、共同情感和集体记忆凝结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从而担当文化使命,传递美好情感与思想力量。

注释:

[1]钟欣:《探寻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之路——2018年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报告》,《当代电影》,2019年第6期。

[2]刘硕:《华语漫改电影的创作策略研究》,《当代电影》,2019年第7期。

[3]周安华:《凝结与变异:亚洲新电影的类型超越》,《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

[4]杨爱君:《新中国70年少儿电影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电影评介》,2019年第19期。

[5]白岩:《生活世界视阈下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探析》,《电影文学》,2019年第9期。

[6]尹鸿,梁君健:《现实主义电影之年——2018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19年第3期。

[7]参见《突出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电影创作的广阔道路》,《当代电影》,1991年第1期。

[8]陈林侠:《面对民族国家记忆:电影“讲什么”与“如何讲”》,《电影艺术》,2019年第6期。

[9]贾磊磊:《中国当代主流商业电影的价值地标——妖道、魔法、幻术间的天意、王道与人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10]潘源:《电影符号学与电影意象论比较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基石》,《艺术评论》,2019年第10期。

[11]潘源:《中国电影意象美学的历史脉络——中国电影学派民族化建构探析》,《艺术学研究》,2019年第2期。

[12]潘汝:《传统诗学视域下中国新锐电影导演作品的诗意修辞探析》,《当代电影》,2019年第9期。

[13]宋维才:《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1期。

[14]秦建伟:《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之道》,《传媒》,2019年第22期。

[15]李洲洋,陈晨:《国产电影的硬科幻之路——〈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硬科幻”表达及类型意义》,《四川戏剧》,2019年第10期。

[16]王雨薇:《重构与表达:〈流浪地球〉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阐释》,《四川戏剧》,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现实创作
Jazz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调查
《一墙之隔》创作谈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培根体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创作失败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