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能创新

2020-11-17 07:49杨涛
中国工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备件电解车间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即便在“小”岗位上,也能走出既有技艺又有创造力的“大”工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武汉。我们企业距武汉仅70多公里,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根据上级关于抗疫保产的工作要求,为支持地方抗疫,企业必须保持持续生产。

疫情之下,物料运输受限,人员到岗困难,生产面临严峻考验,电解生产更处在极度困难的境地,一些重要的进口易损备件面临着断货。当时,很多职工非常担心电解的生产能否持续,因为电解一旦停产,将会导致企业的全面停顿,这将对职工抗疫的信心和斗志,甚至职工家属队伍的稳定都产生严重影响。

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我们的生产不仅没有停,阴极铜产量、质量等关键指标反而再攀新高。这些优异成绩的背后,日常的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的易损备件都完成了进口备件国产化的创新攻关,使我们成功抵御了疫情带来的极端困难,没有发生因为备件缺失而导致机组停产的状况。

在历经疫情的考验之后,我更加坚定了创新的决心。我们产业工人投身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发掘效益、创造价值。当企业面对困难时,我们的创新成果还能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9年,我毕业后进入大冶有色冶炼厂电解车间,跟着老师傅学习电解精炼。“要干就要干好!”老师傅朴素的话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休息时,我经常会跑到车间转转,琢磨设备的构造,思考生产中的难题。

洗涤机组残极冲洗是一道重要工序,由于阳极泥比重大、黏度大,其中还混有大量的碎铜屑,冲洗时很容易堆积堵塞在排水口,造成抽水泵卡死。维修工人每周要拆卸维修三四次,大家都苦不堪言,我心里就总惦记着这事儿。

有一次,我看到别人在河里用网捞鱼,网中的淤泥等杂物在水流的冲洗下,最后只在网底留下了很少的过滤不掉的杂物。我顿时灵光一现:能不能做一个网兜式的下水管呢?说干就干,我在下水管底部做了一个小于管径的不锈钢框架,里面铺设上管状过滤筛筒。

这个筛筒装置虽然简单,但成功解决了阳极泥堵塞这个“顽疾”,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过滤的筛筒两三年才用换一次。同事们都说,小创新解决了大问题。那次尝试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从此一头扎进创新里。

2014年5月,以我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了。担任工作室带头人之后,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更多的人懂创新、会创新,一起积极参与到创新攻关中来。为此,我发挥工作室的平台阵地作用,开展“每周一题、每月一考、每季一赛”岗位练兵活动,引导车间职工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我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发动车间一线职工收集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针对阴极铜生产过程中电流效率偏低的问题,工作室成员提出并实施“使用拖表零短路交接”方案,大幅降低了电解过程中短路的漏检率,电流效率由92%提高到98.5%,提升了车间关键经济指标。大家通过实践摸索出的“3改2优化操作法”,使作业人员由原来的62人减少到38人,A级铜合格率从98%提高到99.5%,分别在上海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一次性成功注册。

几年来,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创新项目的“孵化器”、成果应用的“转化器”、全员创新的“推进器”,其中16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拥有先进操作法1项,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从管理创新、思维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到营销创新,创新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主题。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作为生产车间一线的员工们,同样要在各自的岗位中不断创新,提高加工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在“小”岗位上,也能走出既有技艺又有创造力的“大”工匠。

猜你喜欢
备件电解车间
面向满足率与利用率的通用备件优化配置方法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水电解实验探究及装置创新
负载于三维镍网上的磷化钴纳米珠链阵列的高效水电解性能研究
“扶贫车间”拔穷根
A7_p69
论钢铁企业的备件管理方法
例说最优化方法解实际问题
曹天叙电解理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