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需要以锐意改革进取的新姿态,把准改革发展之脉,谋定守正出新之策,再启攻坚突破之局,善为精准发力之举,继续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同频共振。
每年“五一”前的“劳动群星闪耀时”,这一次推迟到北京的早冬,给渐增寒意的日子带来了炽热的力量。就像5年前一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依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最高规格。当《义勇军进行曲》在人民大会堂响起的那一刻,1689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名至实归,接受着整个中国的致敬和欢呼。
“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模范的最高赞赏。在全文4000多字的重要讲话里,先后9次出现的“改革”依然是振奋人心的主题。从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到队伍壮大,这些与改革相连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措施,继续被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寄予殷殷期望。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让这样的社会风尚真正蔚然成风,离不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获得真正的尊重,离不开亿万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双手拥有美好的生活。这就意味着面对“明天谁来当工人”的尴尬,我们其实已经别无选择,“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更不能成为空洞的口号。唯有改革,才能让劳动的价值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才能为劳动者的未来留下充满荣光的希望。
与产业工人相连的“改革”,发轫于2017年2月。其时,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一时之间,“产改”成为热词,“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目标。然而,改革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容易”两个字。打破既有格局必然遇到阻力,调整既有利益必然遇到难点,产业工人队伍的利益分配、素质能力和政治待遇,更是牵动着方方面面。或许,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都是对改革推进者的提醒和告诫。
这一期的《中国工人》,我们用24个页码的重磅篇幅“解码江苏产改”。从苏北到苏南,4路记者分赴南京、徐州、泰州、扬州、无锡、南通、苏州,行走在工业园里,驻留在流水线旁,观察出现在产业工人生产和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试图通过宏观改革布局与微观改革成效两把标尺,努力客观描述江苏工会所经历的阵痛与领悟,为正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分享“江苏经验”,提供“江苏模式”,贡献“江苏智慧”。
行走江苏大地的采访,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充盈在产业工人心中的获得感,更是那些为产改殚精竭虑的“燃灯者”。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省级产改试点之一,江苏工会参与改革的力度与深度彰显决心,实施改革的方式与路线鲜活适用。它以对产改意义的生动宣讲,点燃广泛参与、群体呼应的改革热情;它以推进点线面的全方位试点,破局规则不清、难题缠绕的改革困境;它以问题导向促动改革的务实之风,发酵星火燎原、层层传递的改革成效。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中国工会需要以锐意改革进取的新姿态,把准改革发展之脉,谋定守正出新之策,再启攻坚突破之局,善为精准发力之举,继续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同频共振。
绵绵不息,久久为功。改革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2021,你好。
2020,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