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华用实力和对测量数据的执著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他练就的“一测准”和“零”差错,为公司每年完成上百亿元的工程任务保驾护航。
2020年9月30日,刘军华出现在《中国工人》记者面前时,刚刚从外地的施工现场回到山西太原。依据地形地貌绘制图纸,再把设计图纸按照一定比例快速地落实,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
从事测量工作26年来,来自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的刘军华参与建设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大西高铁、雅康高速公路等200多项重点难点工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他测量过的路基、桥梁、隧道的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破解测量难题20多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516万元。
凭借高超的技术技能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刘军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创新能手等十多项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山西省政府津贴。
1994年,只有技校文凭的刘军华参加工作了。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他就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充电”,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迅速补齐了短板,做到了测量工作“零”差错。
“零”差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打开三脚架旋钮,将脚架撑开,让顶端中心点垂直于地面,慢慢调整精平气泡,确保仪器处在与地面垂直的水平面上……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每天重复数百次,要想确保每一次都是高标准,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雅泸高速公路大相岭特长隧道全长10007米,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境内的原始森林中,从进口到出口水准路线长142公里,最大高程落差2100多米。设计院只交给进出口各一个水准控制点,中间没有任何校核点。按照规范要求,必须对进出口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进行联测。
这是一种精密水准测量,需要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如果一个站点的数据出错,当天甚至几天内的工作就白干了,都要从头再来。
“在暴雨和高温叠加的23天时间里,我们人均负重10多公斤,徒步近300公里,架设仪器2.8万多次,获取数据超过30万组,结果却不闭合。”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刘军华用“非常沮丧”4个字来形容。
沮丧之时,监理来问最后测量的闭合差,刘军华闷闷地回答“29厘米”。不料,监理连声夸赞,“你们测量的精度可真高”。原来,这是监理给第一次打交道的刘军华埋下的一道考验。为了防止测量数据被修改,他把真实数据增加了30厘米,这就意味着刘军华测量的真实闭合差只有10毫米,而测量限差是95毫米。
“你们今后的测量结果,在我这里免检了!”监理对他说。刘军华用自己的实力和对测量数据的执著,赢得了同行监理的认可。他练就的“一测准”和“零”差错,为公司每年完成上百亿元的工程任务保驾护航。
在26年的测量生涯中,刘军华感触最深的是创新。
京沪高铁全线采用CRTSⅡ型轨道板,这种轨道板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是一家德国公司的专利。如果采用他们的成型技术,需要支付上百万元的检测设备采购费,还有后期可能是巨额的技术服务费用。
尽管多次沟通,德国公司自恃技术优势始终不肯让步,还傲慢地撂下狠话:“价钱一分不降,全线16个板场已经有15个板场采用了我们的技术,定远轨道板场是最后一个开工建设的,工期这么紧,你们没有别的办法!”
面对态度强硬的德国公司,刘军华决定自己研发。但是,真正做起来太难了。看似简单的水泥板,外方只判定合格还是不合格,根本不告诉具体原因。当时的刘军华看不出来两者的区别,研发时间又紧张,压力前所未有。
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天从早到晚甚至连睡觉的时候,刘军华的心里都是研发的事情。他反复在图纸和电脑上模拟,记不清改进了多少次,一个新的设计方案终于脱颖而出,德国技术中面与面的接触被改进成三个点与轨道板的接触,既保证了工装的稳定性,同时测量接触面积缩小,测量精度更高,牢牢把控住了轨道板在制板工序中的精度。
随后,刘军华着手整套制板检测系统的研发,从模具的安装、模具的检测、轨道板检测到软件编写、工装研发,相继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很快,一整套全新的、完全符合检测要求的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系统最终成型,并将德国技术所要求的2毫米误差大幅度提高到了0.3毫米。
至此,德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被打破,刘军华把“德国精度”变成了“中国精度”,为企业创效1072万元。
在绵延上千公里的高铁线路上,铺设的几十万块轨道板都要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轨道板之间的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亚毫米级别,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铁的安全和速度。
在施工现场,刘军华指导工人铺设预制好的轨道板时,会使用精调滑架进行测量。然而,精调滑架在温度、磨损等影响下会形成误差,直接导致铺设精度的降低,从而造成在联调联试阶段大面积更换扣件,浪费巨额资金。
刘军华利用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研发出标准承轨台,模拟轨道板在实际铺设时需要测量的角度、弧度等各种不同数据,随时校准精调滑架,及时检测误差。采用他创新的这一先进操作工法,高程调整轨垫更换率降低6.43%,轨距挡板更换率降低5.0%,平均每公里节约扣件更换资金12879元,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并显著地提高了铺板效率。仅沪杭高铁和京沪高铁建设就节约创效1700多万元。
“测量工作是一项相互配合极为紧密的工作,一人失误,满盘皆错,个人的技术再‘长’,也会因为队友的‘短’而损耗殆尽。”在刘军华眼里,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刘军华经常给技术人员义务授课,带出的许多徒弟已经成为公司业务骨干。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国家级刘军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3人、三晋技术能手2人,团队成员刘天一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大进城务工青年称号。
此外,刘军华团队撰写的“小半径超宽轨距火箭垂直转运轨道精密测量施工工法”等10篇先进操作测量工法,获得山西省、国家铁路局和交通运输部公路协会部级工法。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刘军华用脚步丈量着祖国大地。每一个坐标、每一个原点,他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因为这些都代表了“中国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