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一辆满载物资的货运列车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从那时开始的短短5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7列,发送货物11万标箱,开辟生命通道、驰援全球抗疫,成为后疫情时期中欧经贸联结的缩影。
3年前,陈骁文看着悬挂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入阿拉山口国门。那一刻,这位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的员工倍感自豪,他说:“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铁路、公路两条大动脉,都有我们铁路职工的辛勤汗水。”
几年时间里,曾经“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阿拉山口,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发展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桥头堡,陈骁文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
当满载货物的列车奔驰在广袤的亚欧大陆时,门机司机蔡世君正忙着把货物从港口运送到船舱。2013年,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浪潮,广西北海成为重要的海上门户,当年毕业的蔡世君来到铁山港,从学徒岗位开始了自己的劳动生涯。与“一带一路”共同成长的25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30米高的驾驶舱内经历了泊位的成倍增加,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乘风破浪。
“一带一路”连接的不仅是交通,更是人心。在中缅油气管道起点—皎漂马德岛的应急抢修中心,一对异国师徒格外引人注目。刚上岛工作时,缅籍员工佐列只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焊接工作。如今,他被评为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年度优秀缅籍员工,还骄傲地告诉家乡的亲友:“多亏有了我的中国师傅孟凡瑾,我现在已经熟练掌握焊接这门技术了!”孟凡瑾也由衷地为自己的徒弟感到自豪:“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焊接技术都传授给他。”他们一同奋斗在“一带一路”沿线,谱写出一段平凡却感人的中缅友谊。
从风吹沙动驼铃响的草木之荒到汽车长龙奔驰的世界最长沙漠高速公路,从翻山越岭的漫长跋涉到“朝辞中国,夕至老挝”的短暂旅程,从一望无际少有人烟的荒凉旷野到能源设施拔地而起的生机大地,再加上陆地光缆系统连接起全新的数字经济高速网络,每天都有新的奇迹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新一代建设者的不断奋进之下,“一带一路”就这样从历史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