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清维修机器从来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机器看成一个“活”的整体。他好像已经和机器融为一体,有了一种长期相处中的特殊默契。
从依赖进口到成功打造出世界首台高铁齿轮箱全密封清洗机,在位于江苏的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把天方夜谭变为现实—造一台能给“复兴号”齿轮箱体“洗澡”的设备。
如今,经这台设备清洗过的“复兴号”齿轮箱体,残留杂质总重被控制在2毫克以内。要知道,一滴水的重量只有50毫克,刘云清创造出了一滴水的二十五分之一的奇迹。
20年来,从一位中专毕业的钳工,成长为“智能设备制造专家”,刘云清用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恪守,领跑出一条新时代创新型高铁工人的发展之路。
刘云清出生在南京溧水,父辈及很多亲友的工作都与刀具有关。孩童时代,他就对工具充满了兴趣。中专毕业选择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设备管理维修专业。
1996年,刘云清进入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成为一位普通的机修钳工。师傅告诉他:“咱们干维修,要学的可不光是维修技术。”这一句短短的话,却深深埋进了刘云清的心里。正是从那时起,学习和钻研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
很长一段时间,刘云清过的都是车间、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吃完晚饭,他就到车间转转,琢磨机器的构造,思考维修中的关键难题。平时一有空闲,他就钻进图书馆学习专业知识。他连做梦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设备的结构和白天诊断的细节,一旦醒来就马上把灵感记录在笔记本上,生怕第二天会忘掉。
认真钻研问题的时候,刘云清“像着了魔一样”,周末在家想的还是工作中的难题。每到吃饭的时候,家人都要站到他身边推了又推,他才能从自己的思考中回过神来。妻子黄燕君说:“我和女儿生命中七分之五的时间,都在盼他回家。即使在他回家后的七分之二时间里,也时常被各种工作事务占据。”
就这样,刘云清很快成为维修班的技术骨干,全面掌握了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数控设备的维修技能。行走在车间机器群组之间,他总能从轰鸣声中感知出哪一台机器可能“生病了”,还能准确判断出“病灶”。同事们总愿意把他称为“神医”,说他像医生一样能给机器“开药”,修得又快又好。
在刘云清看来,这一切都源于热爱。他说:“爱上这个职业,你才会主动去钻研、学习、提升。”他好像已经和机器融为一体,维修机器从来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有了一种长期相处中的特殊默契。
常年从事维修工作,刘云清觉得自己一直被依赖进口设备的束缚感裹挟着,“又憋屈又说不出来”。骨子里不服输的他较起了劲,一次又一次地扪心自问:“我们就要一直被技术卡住脖子吗?”
刘云清的“较劲”带来了很多成果,数控珩磨机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用于零件高精密加工的磨削设备,长期依靠进口,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生产的产品尺寸稳定性还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刘云清带队组成攻关小组,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和数千次试验,终于研制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四分之一的数控珩磨机,具有多重安全控制、成品率高等诸多优点,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5年,公司以刘云清名字命名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一众科班出身的徒弟,开始专门从事研发工作。
在徒弟黄彬眼中,刘云清是个“矫情”的师傅,哪怕是一颗细小的螺丝钉,都要根据具体工况、使用环境和要求去选择不同规格的螺纹型号。这样的“较真”颠覆了黄彬固有的“随便”观念,他不知不觉地默默向师傅看齐。
2019年2月,世界首台高铁齿轮箱全密封清洗机投入使用,开始为高铁“复兴号”齿轮箱体做清洁工作,这背后是刘云清和黄彬这一对师徒的艰辛付出。
过去,“复兴号”的齿轮箱体要靠人工清洗,经常出现洗不干净的问题,残留的铁锈渣直接影响齿轮和轴承寿命。
高铁产品的质量和精度要求远远高于乘用车,产品内部的复杂程度也远超其他市场产品。“复兴号”齿轮箱体内部曲里拐弯,普通超声波清洗进入常规水洗都很难保证清洁度。在没有丝毫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如何凭空造一台设备给“复兴号”齿轮箱体“洗澡”?
为了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刘云清带领黄彬等徒弟先后寻找了30多家供应商,反复进行技术交流与实地考察,前后拿出了十多个方案进行论证。最终,他们用了两年的时间,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同事眼中,耐性强、钻劲儿足的刘云清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毛病”,不管何种场合,他总喜欢被别人称为“刘工”。“他是我们的领导,但没有领导架子,大家在一起没有任何隔阂。”14年工龄的设备维修工董国节告诉《中国工人》记者。
“20多年来,我始终工作在一线,身为工人,我深感光荣。”刘云清坦言,别人能叫一声“刘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与肯定。
随着“刘工”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企业以极高的待遇抛出了橄榄枝,甚至还要投资这只“潜力股”。刘云清不是没有动摇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
很多人都笑他傻,刘云清心里却十分清楚,他割舍不下这片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的热土。“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是无数高铁人默默奉献用心浇灌出来的,作为其中的一员,他没有理由放弃。
在中国制造一线,刘云清深知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目前,刘云清的工作重心已经从维修、研发向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车间的搭建转移。
刘云清说,工匠精神应该是劳模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综合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创新上,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干事认真、讲究奉献、敢于迎接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工人,奋斗才会有更大作为。
在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上,刘云清已经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