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珍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应对新冠肺炎阻击战的关键时刻,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网民对学术界的质疑——是先发表论文还是先进行防控?不论质疑的依据是否客观合理,但质疑的背后正折射出我国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唯论文”导向导致大量科研精力偏离。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职称、资助、奖励等进行考核评定时,往往唯论文至上,把论文是否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以及数量多少作为评价标杆。一些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发表1篇文章可给予20万元人民币奖励,相比之下,对国内优秀期刊的认可度偏低。受这种评价机制引导,为了能在国外期刊发表成果,一些科技工作者不得不将大量科研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写作论文上。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而我国的企业工程师、技术员却很难在第一时间学习到这些成果,这是因为囿于高昂的订阅费用,国内鲜有企业购买这些杂志,且许多一线工程师、技术员很难看懂英文文章。
二是“唯论文”导向导致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北京工业大学刘彩娥通过10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分析指出:仅2016年SCI收录中国学者英文论文就达321266篇,科研经费成本约295.56亿元人民币。粗略估计,每年在国外刊物发表文章的版面费高达数十亿元。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版权为国外刊物所有,国内同行阅读须再花费巨额资金订购刊物或购买其使用权。粗略估计,全国211高校每年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使用权花费约十几亿元,且买到的仅是一年的使用权,而非永久性文献。也就是说,我国的许多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且有时还须付费发表文章相当于倒贴。
科研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些比黄金还贵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外流,令人痛心。在中国学者高引用论文在国外大量发表之时,各类人才及科技成果在以论文为导向处处“世界領先”之际,我国科技型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学术导向存在偏差,科研成果和学术应用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针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进行改进。
一要坚决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改进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注重评估科研机构履行国家使命和宗旨目标的情况,以及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破除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同时,建立与破除“唯论文”导向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措施,从严控制论文资助范围、从紧管理论文发表支出。
二要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以培育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内顶级期刊为目标,推动中国科技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破除一味追求在国际期刊发表“顶级论文”的错误思想,通过扶持和打造国内顶级期刊,以评定政策的引导和认同加持,吸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发表论文,降低投入成本,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在国内优先应用。
三要改进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成果和人才评定标准要多元化。SCI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者在本领域的学术水平,但不能以SCI论文为重要评定标准,需规定有代表性的SCI论文数量上限,或在成果评定中的权重;在评价体系中,可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专利的转化率、科技成果服务企业的效果、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以及专著、各类奖项等作为重要评定指标。
四要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注重基础性研究,以发表论文为主,创新成果鼓励在国内首发;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科研人员对接联系企业机制,切实强化科技服务和转化成效,以解决企业问题作为评价考核依据。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