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0-11-16 02:24肖著华曹诗霞曾璐瑶
戏剧之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科学精神

肖著华 曹诗霞 曾璐瑶

【摘 要】张九龄的科学精神值得挖掘。本文先通过训练信鸽、中原推广种植水稻、开辟梅关古道三个历史事件分析张九龄当时的先进思想以及该思想对他个人和国家带来的影响;再通过归纳事例,总结思考张九龄少为人重视的科学精神的本质和内容;最后得出张九龄科学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及其教育价值。

【关键词】九龄思想;科学精神;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0-0195-02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位庶族士子出身而官至宰相高位的文宗与哲人。其仕途“三起三落”的曲折经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文学才华,忠正尚直的人生风度,以及与唐玄宗、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牛仙客、高力士、张说、王维、杜甫等历史名人的交往故事,都堪称“入戏入影”。而本文主要想谈谈张九龄的科学精神。

一、九龄训鸽,载信归巢——细心观察,遵循规律,勤于实验

种种历史证据足以表明,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饲养鸽子。早在《越绝书》中有记载:“蜀有苍鸽,状如春花”。不管是用于食用、娱乐消遣还是作为某种身份的象征,养鸽子这一习惯,在历史长河中早有耳闻。

据考究,信鸽的出现可追溯到唐朝,而对信鸽的发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张九龄。张九龄少年时,带着家里养的鸽子去上学堂,但一不小心鸽子飞走了。回到家中,没想到那只鸽子就在家里稳稳站着,这除了让张九龄大为惊喜之外也让他得到了启发,鸽子为何会自己飞回来呢?于是他开始大胆假设,动手实验,把其他鸽子全放出去。如他所料,鸽群中没有一只掉隊的,全飞了回来。而这是否只是一个巧合呢?张九龄得到了一个验证的机会。韦刺史在任期间,时常要出差而无法兼顾本地的事情,张九龄便将信鸽的事情告诉了韦刺史并试图通过信鸽帮助韦刺史。张九龄通过大量的训练,最终将信鸽发明了出来。许多史书都记载了张九龄发明信鸽的事情。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一:“传书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关于张九龄驯养传书鸽,除《开元天宝遗事》外,还有多种文献均有记载,如宋曾慥编《类说》卷二十一:“张九龄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系鸽足上,移之,呼为飞奴。”宋朱胜非撰《绀珠集》卷一:“张九龄以鸽传书寄其家,虽远必达,号飞奴。”

野鸽,原只是填人肚腹、供人消遣的微不足道的生物,而使野鸽演变成为信鸽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无疑归功于张九龄。张九龄抓住了平日里的一个小插曲,无意中发现了鸽子识路的特点。他没有忽略这个细小的发现,而是不断地观察,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实验,最终确定了鸽子识路的特点。确定了这个特点,下一步他便思考这一特点究竟有何意义。而要真正地把握住鸽子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并让鸽子能够熟悉主人的指令信号,没有大量的、反复的、富于科学性的实验操练是不可能的。经过不断地思考和实验,最终他抓住了鸽子识路这一特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发明了信鸽这一事物。

巴普洛夫说,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此世界观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不能创造联系,却可以尽可能地利用联系。张九龄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细心地留意、发现周边世界,不放过一丝半点的线索,刻苦钻研直到发现线索间的联系并展现线索的作用。科学家是天生好奇的人,他们试图去发现许多观察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作为现代大学生,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善于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能力,开拓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更好地把握联系、利用联系,以实现价值。

二、九龄种稻,勤勉济民——以民为本,注重农桑,勇于探索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宰相。尽管唐朝这时还处在全盛时期,但张九龄仍旧能从中看到社会的隐忧。张九龄针对一些隐约浮现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以“王道”代替“霸道”的治国之道,强调要注重民生疾苦,要省刑罚,薄征徭。不仅如此,他注重发展农业,起草的诏令里明确要将“扶持农桑”放在首位。

当时唐王朝的腹地关中地区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不足而闹饥荒,但张九龄的家乡岭南地区却“今日海隅鱼米贱”,水产、粮食丰富,价格十分便宜。张九龄认为这归功于岭南的水稻生产。因此,张九龄大力提倡在原本是粟米之乡的北方种植水稻,这超前的想法在朝廷内外都引起了争议,他本人也遭受到不少的质疑。《旧唐书》列传记载:“又教河南数州水种稻,以广屯田。”张九龄没有因质疑而消沉,打消自己的念头,他义无反顾,为了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甚至亲自兼任河南开稻田使,与农民们一起下地耕作。由于张九龄的不断坚持和开荒的种种措施,唐王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国家财力和百姓生活水平都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高峰,当时长安、洛阳的米粮布帛价格低廉。甚至到了宋朝时期,北方还出现了多个种植水稻的小“江南”。

张九龄不忍百姓受苦,大胆地在中原引植南方水稻,以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当时人们一贯的认识是南方的水稻与中原这粟米之乡是不能相融的,是有违科学规律的。张九龄为打破这一所谓的“真理”性的认识,不惧质疑,反复实验,把思想落实到实践上,改进种植方法,坚持开荒,最终取得了成果,成功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识。

实际上,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动力,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张九龄提出了想法,并没有止步于想法,他不断实践,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最终证明了实践的正确性,检验了他的想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使真理得到了发展和更新。这里也体现了对于大学生的又一重大启示。在日常学习中会遇到种种认识,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同时我们更要把握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九龄开路,造福一方——艰苦勘察,科学施工,攻坚克难

位于现在的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距南雄市区20公里的大庾岭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

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当朝宰相姚崇,辞官回乡。他回到岭南居住后,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交通不便,对大庾岭那“人苦峻极”的险阻感受极深,更为可贵的是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認识到,落后的交通阻隔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张九龄没有顾及自身冤屈和被贬身份,向朝廷上奏,请求开辟大庾岭道路,改善南北交通。他的建议得到唐玄宗批准后,就自任开路主管,借着农闲时间募集民工,开始了这个浩大而艰辛的工程。

大庾岭山高林密沟深,原有的道路曲折险峻。为了做好道路勘察工作,张九龄亲自攀走山道,斫斩荆棘,明确道路走向,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期间,张九龄与民工共披星齐戴月,不辞劳苦地日夜工作,可谓呕心沥血。更为可歌可泣的是,传说在开凿大庾岭时,山顶巨石开而复合,阻挡工程,需以孕妇血祭祀方能破解。张九龄之妾戚宜芬听说后,挥剑剖腹,以身献祭,古道遂顺利开通。道路修通后,他还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之后,公私贩运方便安全,道路旁的客栈馆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商贩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

四、九龄精神,流芳百世

在实际工作中,张九龄讲究方法、尊重事实、遵守规律、注重调查研究(如九龄训鸽、开辟大庾岭驿道等)的作风体现了其较强的科学精神,这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的培养,也对当代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的眼睛,更要有善于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拓宽看待事物的眼光范围的同时运用多角度思维来探讨事物,从而最大程度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进而加以利用,最终实现事物的价值。要反对单一、片面而孤立的思维,坚持多样化思想,灵活贯通。其次,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做思想的巨人,更要做行动的先驱。九龄精神提醒了我们,要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习抑或是社会生活中融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最后,重点是要在实践中发现联系,在联系中促进实践。张九龄发现了野鸽与路程的联系,再加上不断地实验、训练,最终培养了信鸽;张九龄没有止步于理论,不断地测试、种植,最终使与水稻不相容的北方也种上了水稻,发现了水稻与北方的联系。这两个鲜明的例子告诉了我们,实践与联系密不可分,单一和空想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多角度、多方面不断实践,才能使社会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仅要有强大的内心和高尚的品德,还要具备执着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我们要发掘张九龄的科学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科学教育的重大启示意义,使之永远流传。

参考文献:

[1]宋会群.张九龄与中国信鸽通讯的发明[J].岭南文史,2006,(02):50-53.

[2]宋会群.张九龄发明信鸽通讯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7,(04):1-4.

[3]王爱军.一代名相张九龄[J].领导文萃,2014,(08):37-40.

[4]李永杰.千载梅关道 沧桑皆风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19(004).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科学精神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