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2020-11-16 02:24淡洵
戏剧之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比较

淡洵

【摘 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世界顶尖的戏剧家,在戏剧史上书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如今,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他们的经典作品仍值得细细品读。本文着眼于两位大师在创作中共同的艺术规律,将差异性和同一性辩证看待,通过作品分析戏剧的主题陈设、话语勾勒、哲思探寻方面的异同,整体感知戏剧呈现出的风格形态与审美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中西方戏剧“相遇”的精彩以及它们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的丰富借鉴。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比较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0-0017-02

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两位在世界戲剧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戏剧家,他们同出生于16世纪,虽远隔重洋却各自对东西方戏剧有强劲的突破,并在1616年先后陨落。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其论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惊叹:“东西剧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1]”在如今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促使我们再一次去细细品读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客观上来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虽然在主题意蕴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哲学理念与人文观的展现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差异,但是在这些差异的映衬下也有着不少的共通之处,本文通过把握他们作品中所存在的共同的艺术规律,将差异性和同一性结合起来辩证看待,从而感知东西方戏剧“相遇”的精彩。

一、主题陈设:爱情与嫉妒

伟大的戏剧作品往往有着伟大的主题。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相隔甚远却在主题选择上不谋而合,如对爱情的书写、对嫉妒的叩问、对圆满与真善美的追求,深入人心,经久流传。但同时,又因主观感受、客观含义、时代背景、题材自身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有千秋。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各类作品中广为咏颂的主题。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赋予了爱情高于生死的力量;《紫钗记》中,亦热情讴歌了李益与霍小玉不畏强权与腐败的爱情。在莎士比亚家喻户晓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使不可逾越的家族仇恨也得以消逝;讽刺性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杰西卡和罗兰佐的爱情力量甚至跨越了种族的约束。16-17世纪,中国戏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与当时新兴社会思潮相鼓荡而获取了时代的审美聚焦,人的性、情、欲在哲学范畴内得到新的阐发;而西方戏剧更体现在人文思潮对戏剧价值的重视与发掘上,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2]。因此,在相似的爱情主题下反映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对纯洁自由爱情的美好向往,对人性解放的深切呼唤。但需要看到的是,西方戏剧中的主人公们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人文主义思潮将他们的坎坷化为了坦途;而中国戏剧里的爱情故事虽最终落于圆满,却依然拨不开封建礼教及势力的黑暗浓雾。

另外,嫉妒的母题也充斥于他们的经典剧目中。《邯郸记》里的卢生由于官场得志而遭人暗算不断;《紫钗记》中的卢太尉因嫉恨李益而加以陷害。同样,莎剧中也常常因为嫉妒造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在《奥赛罗》中,奥赛罗因伊阿古之言产生嫉恨并最终杀死了自己纯洁无辜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喜剧《皆大欢喜》里,弗莱德里克因为嫉妒夺去了哥哥的公爵之位,并将其放逐。同样的嫉妒主题,莎士比亚关照的是整个广大的人间,深刻揭露人性之中的致命弱点,告诫人们嫉妒之心不可有。而汤显祖更多的是针对官场上特定的人群,不满官场的黑暗及残酷的打压,暗讽官场的极端腐败。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拥有的共同理想是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都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共同建设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如同《南柯记》和《暴风雨》里所构造的人间桃园一般。他们努力地让冲突与矛盾得以化解,讽刺社会的不和谐,鞭笞封建礼教的丑恶,这一切都寄予了作者对美好而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综上,他们在主题的表达上不仅追求真善美,同时又针砭时弊,视嫉妒与贪婪为罪恶,表达了一切和谐的殷切愿望,这些都使他们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度成就了自身的辉煌。

二、话语勾勒:反叛与自由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成功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遥远的相似性”。或是聪慧可人的少女,或是俊俏痴情的少年,亦或是刚愎独断的父亲以及唯命是从的母亲。在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里,阴险狡诈、坦荡如砥、生性多疑、心地善良等特性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两位大师在其经典作品中用浓墨重彩来刻画女性形象,使她们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且有着较强的婚姻自主意识与反叛意识。如汤显祖《紫钗记》中,故事情节发展都是以霍小玉的行为来推动的,她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动表达才得以与李益结为百年之好。《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不断追寻婚姻自由,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汤显祖通过这一人物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对包办婚姻的反叛,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同样,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也闪耀着女性觉醒的光芒,故事里的三条线索均是围绕着鲍西娅展开,她为了获得自己理想的婚姻而争取主动权,塑造了一个新女性形象。《无事生非》中的希罗是父权结构社会的反叛者,在被冤枉为“坏女子”后她选择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她的失语正是对父权结构社会的无言反叛。不难看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充盈着反叛与自由的因子,但相比之下莎士比亚所描绘的女性人物,其自我意识觉醒更加彻底,即主动权更大,而汤显祖勾勒的女性角色仍然受到封建礼教的羁绊,难以发挥完全意义上的主动性。

他们所塑造的男性形象也一样的纷繁复杂。有帝王将相,也有普通平民,有正直君子,也有奸诈小人,而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在遭遇、性情、身份地位以及年龄上都大有不同。如莎士比亚创造的哈姆莱特忧郁、茫然、犹豫不决,麦克白贪婪、冷血、野心勃勃,李尔王专横暴虐、刚愎自用、充满虚荣心……这些男性形象往往都充满了阳刚之气,英勇不屈,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展示了西方传统价值观里的主动性和攻击性,全面地将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自由的特点表现出来。相反,汤显祖作品中则更加看重温婉阴柔的性格塑造,柳梦梅对爱情的“痴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李益富有才华、庸俗自私、对封建制度不敢违抗;卢生落魄,在梦中极富才能,梦醒后对人生失望……不同于莎士比亚剧中的男性角色充满阳刚之气,他们都是文弱书生,淡雅清秀、饱读诗书,体现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自古以来的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忍让之美。

可以看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着近乎相同的斗争与反抗,他们热烈地追求着自由与解放,追求着人文主义的曙光;但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情——阳刚与阴柔、激进与温婉、勇敢与退缩等。正是在对这些人物的比较中,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人类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哲思探寻:人性与欲望

歌德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一个美丽的百像镜”。事实上,汤显祖的作品亦是如此。它们都表现出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反思。莎士比亚以“人性”反对“神性”,热情地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高度肯定人在世界中的价值和尊严,鼓励处在基督教教义禁锢中的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和充分的个性自由[3]。他在剧作中反对蹂躏人的尊严,对暴力手段也表示出强烈不满。而汤显祖的侧重点则在于人与政治功名、道德规范以及欲望之间的关系,并且用主角的归隐来宣告理想宏图的破灭。

他们的作品中不乏关于人性的探讨、对于道德和欲望的剖析。莎士比亚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单一、平面化的,他们都具有复杂的人性,如《哈姆莱特》中弑兄娶嫂的克劳狄斯,他对权力和地位充满渴望,虽一度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但是在权力的诱惑和欲望的蔓延下,仍展现出了人性的极度扭曲。相比较之下,汤显祖的作品中则没有如此多的血腥与罪恶,他所反映的大部分是官场的黑暗、官员的无能,文人们从早期“以立功德为先”转化成了“个人私欲的放纵”。汤显祖想集中表达的是庸俗的社会必然会创造出庸俗的人生价值观,一个美梦的醒来就意味着政治清明、贤人居位在当时看来就是一个笑话。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欲望和追求都大不一样,但是他们所展现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则是相似的,使作品成为一面“人生之镜”,让观者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并对剧作中影射的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他们人文主义理想之梦也都由希望走向了失望,呈现出梦幻破灭的表达。莎士比亚早年的作品中蕴含着格调明快、朝气蓬勃的气息,但逐渐地他对人性越来越失望,到后来展现出来的都是复仇与背叛、乱伦与死亡等主题,因为残酷的现实将人文主义之梦逐渐拉回到原点,到了最后则是与现实握手言和了,例如在《暴风雨》中,不再续写死亡,而是用仁慈、宽恕、悔恨与现实和解。与莎士比亚相比,汤显祖的人文观则更加具有东方色彩,他倾向于探讨社会政治与人本身的道德欲望的关系,我们也能在他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到他的内心思想。如《南柯记》中以戏谑的手法清楚地展示了官场中的争权夺势与勾心斗角,主人公淳于棼虽将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却也落得了黯淡收场的结局,这直指汤显祖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人文主义理想之梦是没有出路的。

亨斯·萨克斯在《善歌者》中曾这样吟咏:“所有的诗艺和所有的诗情,不过是对现实之梦的说明。[4]”显然,莎士比亚展现出的死亡结局与汤显祖呈现出的避世思想,实际上是他们在宣告着人文主义理想之梦的破灭,而怀抱着美好理想的他们只能选择与现实、与自己和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两位剧作家在主题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文观与美学观的展现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现如今,他们的剧作品仍然备受欢迎,不断得以重现,影响深远。因此,站在宏观的角度巧妙地把握两者的异同是必要的,这样才更利于理解两位大师的经典之作以及他们对世界、人生、艺术、审美的根本看法,从而为戏剧创作提供丰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王古鲁,译.北京:中华书局,1954.

[2]廖奔,刘彦君.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J].南大戏剧论从,2016,2.

[3]刘凤涛.汤显祖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精神向度[J].四川戏剧,2018,10.

[4](德)尼采.悲劇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猜你喜欢
汤显祖莎士比亚比较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