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建构:儿童语文真实学习的实践路径

2020-11-16 06:09张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体验建构

张丽

摘要:本真课堂追求探寻儿童学习的真实起点,引导儿童学习真实发生,最终达到儿童的真实成长。体验与建构互动是引领儿童走向真实学习、实现儿童真实成长的重要路径。儿童语文学习需要引导儿童在深度体验与建构互动中激活深层学习动机,养成高阶思维习惯,提升言语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为儿童持续学习、终身发展和素养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本真课堂;真实学习;体验;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35-04

本真课堂立足于儿童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的完整性,激发儿童的内生力,从终身发展的视角关注生命的终身存在与发展。本真课堂追求探寻儿童学习的真实起点,引导儿童学习真实发生,最终达到儿童的真实成长。美国大卫·库伯教授在产生全球影响的《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学习是一种基于精心设计的体验的社会化过程。”[1]体验是人在获得经验及改变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由此可见,学习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儿童真实学习的发生伴随着儿童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并进行体验与建构的相互转换。让儿童学习真实发生,需要教师引导儿童在深度体验与建构互动中激活深层动机,形成高阶思维习惯,提升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笔者在实践中探寻出以下几条实施路径。

一、营造身心俱在的真实场域,激发深层学习动力

1.从潜在水平到发展水平

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知识和经验上的迁移与建构。每位儿童在课前都是带着“前知识”和“前经验”来的,所以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要对儿童的“前经验”和“发展区”进行分析。如:学习《手指》一课时,儿童对手指的特点和作用并不陌生,只要阅读课文,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就可以了解,因此有关手指的特点和作用的认知是儿童潜在的水平或叫“前经验”。找到了儿童的“前经验”,也就能迅速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这一课的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和五年级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其最近发展区应设定为“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熟悉事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儿童对手指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想象、表演等方式品味语言,引导儿童发现作者风趣的语言表达秘密并学习迁移运用,从而让儿童达到由理解课文内容的潜在水平到学会语言表达运用的发展水平。

2.从行为参与到身心俱在

借用罗杰斯的话说,课堂教学大多“发生在学生的脖子以上”,难以触发学生深层的兴趣、情感和思维,课堂因此丧失了生命活力,学生自然难以获得知识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2]。要想实现从行为参与到身心俱在,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兴趣、情感和思维的触发点,巧妙地设计问题或情境,从而激活儿童深层学习动机。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儿童觉得新鲜和好奇的地方是:“为什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儿童觉得困惑的地方是:“母亲和父亲谁更爱我?”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儿童深入思考,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

3.从浅层问题到核心问题

什么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贯穿整堂课,儿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生成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力。核心问题需要儿童沉浸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启发儿童的思维,如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文本理解和表达方法等。《杨氏之子》一课,教师就可以创设“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儿童需要沉浸到文本中,经历“读通古文—翻译文本—理解内容—品读语言—了解人物”这样的学习历程,儿童的学习也不断走向深入。

二、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建构,涵养高阶思维习惯

1.觸摸知识内核

深度的学习要超越浅层的知识学习和建构,引导儿童发现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科的方法与思想、知识的关系结构及作用价值。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知其所以然”,关注“为什么”,而非仅仅“是什么”。语文教学中,引导儿童深入学习的例子很多,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在引导儿童学习“小艇作用”部分时,不仅让儿童找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还进一步让其阅读思考“作者是如何进行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儿童深入思考“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何作用”,最后创设情境,让儿童也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处场景。整个阅读过程,儿童由浅层的“写了什么”深入到文本“怎么写”,再到“为何写”,最后到运用创作,思维经历了“理解—分析(批判)—创生(创新)”,并逐步向高阶思维发展。

2.自主反思建构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反思建构的过程,每一位学习者都需经历自主反思建构的过程。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强调“类文”学习,就是根据同类文体特质,引导儿童链接已有的认知经验,建构学习模型,形成学习此类文的方法和能力,并能迁移运用。如:在教学《牧场之国》一课中,教师在引领儿童感受作者描写傍晚牧场的情景时采用的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写法后,让儿童联系曾学过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写法进行类比辨析,从而发现两篇散文描写手法之间的异同,帮助儿童更好地洞察这种描写手法的语言编码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和语用奠定基础。

3.开展协同学习

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一文中强调了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协同学习。引导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形成联结的网状学习状态,可以扩展每个儿童的思路和视野,培养其社交和沟通能力。如何引导儿童开展协同学习呢?首先,要创设有挑战性、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问题。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儿童要说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深入文本内部,深入到人物的思维内部去,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儿童在不断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其次,要留给儿童充分的探究讨论的时间。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技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知识的建构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不可分离。我们应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儿童,让儿童经历失败、尝试成功,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调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提升言语运用能力

1.依据文本特点创设互动情境

语文课堂上教师依凭语言材料,引导儿童在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更有效地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善于依据文本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这种情境更贴近儿童的认识基础,让儿童与熟悉的文本建立起联系,与所学的文本表达方式相一致。教师要引导儿童演绎与内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语言或价值认识,从而使儿童更快地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创作表达。如在教学《手指》一课后,让儿童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这样的表达情境就是紧贴文本而设的,儿童在与文本语言与形式的情景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获得阅读与表达的快乐。

2.依据儿童生活创设互动情境

文本描绘的是作者在彼时彼地的生活,反映的是作者彼时彼地的生活态度。而要让儿童走进文本,需要使儿童的生活与文本的生活对接。许多课文很好,儿童却不喜欢,究其原因在于儿童对文本表达的那个时代缺乏理解。《慈母情深》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要想让儿童写自己的经历,前提是对作者的“鼻子一酸”能感同身受。现代的儿童也许怎么也想象不出来,作者竟然因为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而有这样复杂的情感,这就是儿童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错位造成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搭建教学支架,让错位复位,建立起此时生活与彼时生活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提供作者梁晓声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背景资料,帮助儿童进入那时的生活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儿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作,儿童才能真情表达。

3.利用虚拟技术创设互动情境

即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如此相似,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仍需要跨越时空,走进更加广阔的世界,去理解文本,进行实践创生。虚拟情境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情境,它不单是对现实环境的模拟,还是对现实环境的超越与创新。[3]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就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为儿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奠定想象的基础,从而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地创作。然后,再指导儿童思考:《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主人公是谁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呢?因为之前有了对未来世界的直观认识,所以儿童就可以把自己与之前看到的虚拟世界进行链接,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大胆的创作。

四、关注真实情感的积极转化,培养高级审美情趣

1.体验与对话:真实情感的内在认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阅读教学中需要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这样的情感共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语文课堂上,儿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往往会“情到深处自然浓”。《圆明园的毁灭》让儿童义愤填膺,《少年中国说》让儿童精神振奋,《月是故乡眀》让儿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文本的感情基调已经与儿童融为一体,此时儿童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动上,而是达到了审美境界。

2.吸收与表达:真实情感的主动转化

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经历由吸收到表达的过程。儿童阅读一篇篇课文之后,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的经历或生活和我十分相似,这样的情感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节我也能写出来吗?同样的情感怎样将它表现出来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学习文本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动别人。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在儿童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儿童迁移文本表达情感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母子情深的故事。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儿童经历了移情体验,把母爱的人性美融入儿童的心中,从而不断提升儿童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实践与运用:真实情感的自觉迁移

课堂学习是有限的,教师要把儿童引向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课外学习或实践。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最关键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都能有所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对一名儿童的成长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不仅需要课堂的慢慢渗透、影响,更需要教师把儿童引向课外,让儿童在课外进行实践与运用、巩固与升华,从而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价值即美学价值,要引导儿童发现文本中美好的情感,感受美的神韻,体验美的愉悦,让儿童自己进行“美”的实践,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D. A. 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2]李松林.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 2020:6.

[3]侯永基.创设虚拟情境教学,激发语文学习兴趣[J].学科交流, 2013(7):64-65.

责任编辑:丁伟红

Experience and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hildrens

Authentic Learning of Chinese

Zhang Li

(The First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Authentic Classroom” seeks to explore the true starting point of childrens learning, guide childrens learning to happen, and ultimately achieve childrens true grow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perience and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lead children to real learning and realize childrens real growth. Childrens language learning needs to guide children to activate deep learning motiv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in-depth experience and construction, develop higher-order thinking habits, improve speech use ability, cultivate literary aesthetic appeal,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literacy.

Key words: authentic classroom; real learning;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体验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