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
进入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以及完善保障机制。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从狭义的“教学研究”走向广义的“教育研究”,提出了“把教研的关怀指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
一、四级联动:提升教研专业服务能力和质量
东莞市根据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部署,全市33个镇街、园区整合为六个片区,推进资源整合、组团式发展。为此,我们也相应设立六个片区教研联盟,每个片区安排一位市教研员为联络员,协调组织片区联络组,构建起“市级统筹——片区联动——镇街协调——学校主体 ”四级联动教研网络,从而开展“备、教、研、评”四个层级的教研主题活动模式。
(一)市镇联动
东莞市是不设区(县)的地级市,市直接管辖镇(街道)。依据东莞慧教育目标,通过市级教研室统筹,科学制定教研、科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级辐射引领作用,指导各镇(街道)教研室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一是联动开展“三名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二是搭建市镇两级常态化的教师交流共享平台,引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三是创新活动形式,将区域协作、常规视导、质量督查、专题研讨等指导方式全方位融入活动的开展之中。市镇联动,高效地推动全市教学教研工作协同发展。
(二)片区联动
六大片区、六个教研联盟,每个片区各镇(街道)在教学教研实施上既相对独立,即以本镇(街)为单位开展纵深教学教研工作,又在本片区内加强横向有机联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在市级教研员的指导下,片区教研员负责协调本片区内各个镇(街道)之间的教研联动。教学比赛、素养大赛等活动一般都是在各镇(街道)举行初赛的基础上,在片区内进行复赛,再优中选精推送到市里参加比赛。片区联动,将教研重心下移,既减轻了市教研室对镇(街道)进行教学指导的压力,又充分激发起片区教研的活力。
(三)镇街联动
各镇(街道)教研室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结合区域特点,积极履行教育教学业务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四大职能,自主开展镇内教研。开展镇(街)内送课到校、公办民办学校帮扶等,整合本镇(街)内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优质学校区域内的“头雁效应”,开展教学视导、教学研讨、教学沙龙、教学交流等,帮扶和带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快速发展。
(四)市校联动
东莞市有204所初中、42所高中,教学教研工作由市教研室直接负责。市直属中小学教学教研由学校科组自主负责管理与协调,市教研室对其进行指导、督导等。为提高教研的效应,教研室通过市校联动教研模式和“校级教研”的二级互动,开展教学视导,组织教学论坛,助力教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市直属学校校本教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四级联动”教研工作为特色方式,建立起区域间、校际间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让教研从“个体”走向集约,从“单打”走向共享,形成了上下互动、城乡共通、区域共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研格局,让教研成果和教研指导辐射每一所学校,让教研的关怀更好地指向每一所薄弱学校,实现了更多异质横向资源的共享,以及有效的纵向专业引领,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均衡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四位一体: 拓展新时代区域教研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为更好地落实“四个服务”,体现新时代教研部门的新担当、新使命,我们通过实践,探索教师发展、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改革“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实施策略和推进路径。
(一)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一体化
我们承担全市基础教育系统教育科研统筹管理与专业指导职责。坚持“以教研推动科研、以科研提升教研”的基本策略,促进常规教研与教育科研深度融合,“写”与“做”高度一致,避免教学教研与教育科研两张皮。
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制定“两个办法”(《东莞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东莞市教育局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推广办法》)、开发应用信息化课题管理平台、制定优秀成果培育推广工作方案、实施多元化课题立项(省级课题、年度规划课题、慧教育专项课题、名师专项课题、精品课题、思政教学专项课题)。
加强研究过程指导。过程细致,做到“有申报必有指导”;重心下潜,大力引导支持镇(街)、学校开展小微课题研究;规范研究,加强教育科研评委库建设,增强科研评审工作信度和科学性、权威性。同时,着力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活动(至今已举办十五届);积极培育优质课题,近三年共有53项成果获省级奖励,位居全省前列;大力推广课题成果,以学段、学科为单位举办“慧科研·慧成果·慧教学”成果系列推广交流活动,发挥成果辐射示范作用。
(二)教研帮扶与学校发展一体化
截止到2019年,东莞市民办中小学289所。如何促进民办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做到公平发展,一直是教研工作的重要課题,也是教研关怀的“关键领域”,因此,我们将民办教研帮扶与学校发展统筹起来予以推进。
每年举办“慧教育·慧资源·慧应用”活动30余场,组织送课到校200余节;每年开展民办学校线上教育试验,组织民办学校教师专题培训,加强专业的针对性指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展示、学校发展、科研等方面给予倾斜。此外,将帮扶的范围扩大,积极主动开展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云南昭通、韶关等地的教研交流合作与帮扶。不同类型的帮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发展。
抓好学校发展的标杆引领作用,发挥辐射效应。东莞市实施品牌学校培育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100所品牌学校,带动全市学校高水平提升。根据工作安排,实施教研员蹲点联校,当好学校品牌建设的专业参谋,指导帮助学校提炼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内涵品质。通过教研帮扶为民办学校“托底”,以品牌培育树立发展标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将教研的关怀指向“每一所学校”。
着眼于探索未来课程研究,全程参与未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真正落实教研帮扶与学校发展一体化。牵头成立未来教育集团,全程参与松山湖未来学校建设。借助高端智库,实现“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研究与帮扶:邀请以色列专家作专题报告;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邀请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专家作专业指导;成立未来学校研究小组,协助东莞市教育局开展未来学校办学方案路演大赛,选派教研员参与未来学校的筹建工作,举办未来课程大赛、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论坛等。这些实践,诠释了教研帮扶与学校发展的一体化建设。
(三)服务教师发展与服务教育管理决策一体化
完善研训协调机制,教研室参与年度教师培训计划的制定,由各学科提出培训范围、对象、方式、课程,教师发展中心(进修学校)组织实施。构建了“见习期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四级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制定了《东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定办法》《东莞市中小学教学能手评定办法》,主导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评定、展示、考核等全程工作,评定学科带头人共903人、教学能手共3528人。教研室同时参与见习期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负责名师工作室的专业指导。
在服务教师发展的同时,主动参与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教研室提交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被市人大常委会采纳,对策建议被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关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教研室全程参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加强监测结果的常态化应用,得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专业指导,《基于“国测”结果应用的粤港澳大湾区教研合作路径研究》被批准立项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
(四)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改革一体化
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构了东莞教育发展的新生态,也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前行的加速度。
1.“莞式慕课”引领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人口倒挂”、公办民办学校差距大的问题,东莞创新利用慕课理论和形式,开展“莞式慕课”教育信息化改革。全市统筹建设“一体化”优质教学资源,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进优质教学资源深度应用,确立了2个慕课试点镇区、117所慕课试点学校、60所教学资源深度应用试点民办学校和4个民办学校莞式慕课实验基地,构建了“双师课堂、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等“递进式”慕课教学范式,形成了四梁八柱多轴“立体式”教学研训体系。教研室指导各学校、各学科提炼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智慧学习,缩小公办民办学校教学水平差距,整体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 落实五育并举推进课程改革
落实五育并举,全面推进思政、音乐、体育、美術、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科技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如在思政课创新教学方面,举行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会,开展思政课教师通识培训、专业培训和高端研训,举办思政课课程建设展示交流活动、思政课教学创新课例征集活动、思政课专项课题立项、教学论文征集、科研研训活动;推动思政课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组织师生开展思政课社会活动展示交流活动;推动思政课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思政课微课资源库,举办“同上一堂思政课”网络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