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珠
俗话说“北有高丽参,南有春砂仁”,砂仁既是厨房里烹制美食的香料,又是一味化湿开胃的良药。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芳香草药在我国应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砂仁还是南方地区的观赏植物——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秋冬季节收获果实供药用。新鲜的砂仁果实颜色紫红,与杨梅很像,但表皮上有许多尖刺。干燥后,其外壳变成褐色,壳内装着香喷喷的果仁,轻轻摇动会发出响声。
现代研究显示:砂仁含有树脂、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等成分。砂仁的香味来自于其含有的挥发油,如乙酸龙脑酯、樟脑、樟烯、柠檬烯、β-蒎烯、苦橙油醇、α-蒎烯、莰烯、桉油精、芳樟醇、α-胡椒烯、愈创木醇等。在没有口香糖的古代,有人把砂仁当作清洁口腔的小零食。《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描写了尤二姐饭后咀嚼砂仁,贾蓉进门后与她抢吃的场景。直到近代,我国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保留有饭后嚼砂仁助消化的习惯。
砂仁是重要的解腻香料,可以用来煲汤。因其浓郁的芳香中带有一些辛味,回口有些苦涩,所以一般煲汤时不单独使用砂仁。砂仁还可炖肉,如牛肉、猪五花肉、排骨、肘子,内脏如大肠、肚儿等,家禽类的鸡、鸭、鸽子等,淡水鱼中的鳝鱼、鲫鱼、鲶鱼等。以砂仁的辛香去掉肉类的腥臭,既能使肉食肥而不腻,又有助于消化,可谓一举两得。特别是,用砂仁搭配山柰、陈皮加工猪蹄、猪大肠等腥味比较重的食材,可令成菜香气四溢。
砂仁虽然产于南方,但是各地菜系都有用砂仁调味的名菜小吃,比如鲁菜 “九转大肠”“砂仁肘子”、苏州的“砂仁炒鳝丝”、京味“卤煮火烧”、吉林“李连贵熏肉大饼”、粤菜“砂仁瘦肉汤”、川菜“砂仁肚条”,养生菜“砂仁炖牛肉”“砂仁天麻纸包鸡”“砂仁鲫鱼汤”“砂仁金橘粥”等。砂仁也是调制红卤水、白卤水不可缺少的香料,经常与其他香料配合制作复合味型的地方风味,如山东德州扒鸡、安徽符离集烧鸡、河南道口烧鸡、张集熏鸡、河南孔集卤鸡等。
砂仁多产于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都有出产,其中以广东阳春县的砂仁品质最好、最有名。传说很久以前,阳春县曾发生一次牛瘟,唯独蟠龙金花坑附近的耕牛没有发病。据说,此处的牛是吃了一种散发浓郁芳香的草才得以幸免。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草就是砂仁的植株。从此,阳春砂仁名声大噪,被视为“医林珍品”,也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
历代医家总结砂仁的特点是辛温化湿而不燥烈,行气而不破气,是醒脾调胃的良药,对于脾胃气滞、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冷痛等均有良效。唐代甄权的《药性论》认为砂仁的功效是“化濕开胃,理气止痛”。寒冷的冬季,一些人食用牛羊肉之后会出现消化不良、饭后腹胀的症状,此时砂仁便可派上用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砂仁中丰富的挥发油成分是其主要的药效成分,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机能,止痛、止泻,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消化道积气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砂仁不宜经常食用。因其性温,所以只适合寒湿体质的人,如总感觉睡不醒,莫名有乏力、沉重感,小便色清,大便稀溏,舌体胖大齿痕多,舌体白腻等。
|入|肴|食|方|
原料:砂仁5克(敲碎),生姜两三片,猪肚1个,盐适量。
做法:将猪肚洗净切片,加入适量的水,与生姜一起煲汤,炖熟后,在起锅前5分钟左右放入砂仁、食盐即可。
功效:健脾暖胃、祛湿理气。
原料:陈皮3克,炒鸡内金5克,砂仁粒3克,大米3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陈皮、炒鸡内金、砂仁共研细末,装入纱布袋里;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放入纱布袋,煮5~10分钟,再加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祛湿理气。
原料:阳春砂仁5克,母鸡600克,三七片5克,姜片、盐适量。
做法:三七片洗净,老母鸡洗干净切块,共同炖煮1小时;阳春砂仁拍碎,汤快煲好时将砂仁和盐放入锅中,再煲15分钟即可。
功效:养胃健脾、补虚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