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室内外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变化痕迹

2020-11-16 08:44王森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变化

王森蔚

摘要:在多元化的今天,设计也滋生了更多的形式与风格。设计的形式是风格的展现,设计风格需要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室内外设计风格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巨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又同时影响着室内外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设计;形式与风格;变化;价值观念;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25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185-02

近几十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时代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制约,室内外设计形式和风格从单一的多元、从功能向品质、从科技向人文呈现多种的变化趋势。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流行思潮的特殊性和渗透性使之影响深广,主导着居家生活和公共空间的风格变迁,室内外设计领域在此驱动下呈现清晰的变化痕迹。

一、当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巨变的几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

1.20世纪50年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初,随着中国建设高潮的到来,大批苏联专家将当时苏联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风格带到了中国,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掀起了以“大屋顶”为特征的设计风格,将中国传统的宫殿、庙宇建筑附加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民族形式”运动。

2.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状态,国家对建筑设计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态度。有一段时间仍然延续着西方现代艺术风格,建筑设计重视功能、强调实用,室内外设计的风格比较朴实。但随着1953年计划经济的实施,各方面的压力,建筑师就不得不放弃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追求。

3.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对室内外设计风格变化的影响

设计师为了响应国家大政方针,他们服从国家政策领导,这个时期政府领导的社会心理对当时室内外设计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20世纪60至70年代的中国

60至70年代国家政治空气特别紧张,建筑艺术十分窒息,几乎没有像样的作品。中国各地以北京“十大建筑”为样板竞相模仿,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人民大会堂”。出现了很多在今天看起来非常荒诞不经的现象。

5.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室内外设计风格的变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广大建筑师的地位有所提高,创作热情也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创作水平也很快得到了提高。中国的室内外设计师向西方学习,突破了原有的苏联模式和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的束缚。在整个80年代,现代主义形式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民族传统形式,形成了很强劲的风气。

20世纪80年代,建筑师对建筑设计风格的影响较大,这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国建筑师的审美心理。求新心理表现为对国外新建筑的喜爱,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处理方面的新造型、新手法都很欣赏,并加以模仿、学习和借鉴。偏好心理,有些建筑师长期以来就抱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特殊偏好,这种偏好经过数十年的压抑,一旦创作环境宽松了,就很自然的会在实践创作中表达出来。

90年代,在片面思想的指导下,掀起了“夺回古都风貌”运动。北京西客站就是“夺回古都风貌”运动典型的代表。形式上没有任何新意,盲目追求“里程碑”形象,过分地堆砌了民族传统建筑元素。

6.21世纪中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的變化

21世纪我国的室内外设计风格包罗万象,给国内外设计师自由的展示空间,特别是奥运建筑加速中国建筑师国际化。我国的室内外设计仍然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我国的传统与国外设计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之更适合我国人民大众的需求,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二、价值观念对室内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影响

(一)由炫富心理而兴的富豪风

物质价值膨胀的年代里,人们的审美观近乎一致,对室内设计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美化和装修的表层,尚未意识到空间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密切关联,风格也基本趋同为由以炫富心理而兴的富豪风。装修被认为是身份的标榜,加上盲目地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欧洲古典主义的繁琐造型和花俏装饰成为了趋之若鹜的范本,虽然略有消化却不伦不类。公共娱乐空间尚且有可适用的可能性,家居和办公空间对所谓金碧辉煌的追求就显得近乎荒诞了。这一时期的装修成本高、雷同率高、缺乏实用的功能设计,以物质堆砌实现视觉震撼的手法倍受推崇。多见于对空间各个界面和线脚的复杂处理。墙面多为花哨豪华的壁纸和墙裙的结合、软包与线条镶板的结合、铁艺与雕花的结合,还有壁炉、罗马柱等退化为纯装饰物的舶来品,地面铺装也较复杂,有欧式花纹的地毯、徽章式的拼花石材,吊顶多采用异形顶与石膏雕花边线的结合,或镶贴彩绘玻璃;其他陈设装饰有西式的烛台、油画、水晶吊灯、描金器物等。这种风格是对陌生文化的生搬,是盲目逐富心理下的产物。

(二)由实用心理而兴的简约风

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大众逐渐从虚无的华丽中摆脱,转而注重实用和个性的表现。密斯的极简主义流派实现了“少就是多”的进一步精简和抽象,发展为“少即一切”。它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抛弃视觉上的任何多余元素,强调设计的空间形象及物体的单纯、抽象、以简洁明晰的几何形式,塑造整体、秩序而有力量的简约空间。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状态,使得简洁风倍受青睐,人们在功能完备、界面单纯、材料精简、色彩明快的空间中办公或居住,可以保持轻松、舒适、健康、高效的状态。同时,与极简风格相伴而生的富有时尚气质的空间,更满足了生活与都市的人们对于时尚的体察和自我认同。

(三)传统与流行的对话催生了混合风

传统文化价值的复苏推动了中式风格的发展,相对西方古典主义,更具民族亲和力。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具有庄重与优雅的双重品质,其空间规整、家具温润、陈设儒雅,透着浓厚的传统韵味。但现代空间尺度的局限和生活方式的嬗变,使得纯粹的传统风范已无法照搬;而流行文化中现代、时尚精神的传播已势不可挡地侵入人们的意识,设计界应运而生了一种具有时代适应性的、融合了传统思想和现代形式感的新风格,命名为新中式。

另一种是指西方传统与现代流行的混合,即在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延续对装饰语言的简化和空间功能的强化,并部分地保留西方元素的精髓。传统与流行的混合通常有两类思路,一类是空间中两种元素的直接碰撞,一类是合二为一的融合与消化,前者是物的直白对比,后者是思想杂糅后的新艺术形式,都是在留驻古典的同时不失时代的气息。

(四)旧建筑改造观下的LOFT空间

人类价值观念的伟大变革还在于,完成了从个体空间的创造升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在可持续理念作用下,一切可用物质的存在都在低能耗、可循环的框架下得以延续生命,引伸到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则首先涉及到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一些旧建筑在外貌上整旧如旧,而在功能实用性上得到了质的完善,甚至进行了完整体系的生态改造,多数建筑的旧有功能被新的功能替代。旧建筑中大量的仓库被保留下来,一部分因低廉的价位而成为艺术家的长久栖身之所,在这里,工业社会的框架和艺术的气息在同一个空间中发生着化学反应。之后,受商业开发的波及,这些被艺术化了的仓库一并被保留了下来,而它的特有风格也使得原有旧仓库成了时尚与艺术的符号,可持续价值观的趋势和历史的偶然,成就了今天所谓的LOFT风格,它被双关地译为“藏酷”。

本质上说,LOFT是历史与现代的精彩碰撞,而艺术仅是其中一个恰到好处的介质。现在,LOFT作为一种特定风格被广泛适用于各种场所,办公、娱乐、卖场,甚至家居,依托的空间基础也不局限于旧的建筑,而多半是对仓库原形的模拟仿造。通常以粗犷残破的砖石界面、裸露的结构吊顶、原始形态的混泥土柱梁,搭配精致、现代、个性的陈设与家具,以塑造质感、工艺和时代感的强烈反差,在反差中实现个性的张扬。LOFT空间既是对生态观念的艺术表述,也是对个人价值的直观传达方式。

三、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变化与人们审美心理的关系

自从脱离了原始穴居生活状况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不断提高并满足对于居住环境的欲望。与之相伴的,是按照自己的审美心理来设计居所,并由此衍生出后来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形式及外表。人类的审美心理及意识是一种主观行为,它是主观意识对客观环境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反映的一种积累,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其中包含了思想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主观意识,凡此种种反映到其对应的建筑形式上,就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地进行,其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其构思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例如:从我国古典建筑形式来看,由于封建等级观念所至,当时的建筑形式很讲究“制”,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中就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1]

以北京的建筑形式为例,“紫禁城”贵为天子所居,其制式及規格都是至高无上的。颜色选用了金、明黄、红及汉白玉基座所赋予的白色这样几种庄重的基色。而一般老百姓则是青砖青瓦的平房院落,由此,在全城一片青色及绿树的掩映之中,凸显出“黄红金”的高贵色调,正体现了封建皇权时代的审美心理。而且在建筑形体上,皇苑建筑表现了高大及富丽堂皇。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同样是达官贵人,当他们追求闲适的时候,就出现了诸如苏州园林那样精巧、恬美、轻松式样的家庭化的微型园林形式。在这里可以感觉到,主人卸下了沉重的负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闲暇的惟美心理,追求的是赏心悦目。审美心理变化了,建筑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崇尚节俭,追求革命情节,如同人们当时的服饰,那一时期的建筑形式大都简明朴素,基本上只保留了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式样大多雷同,缺少变化及个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其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风格,不断反映到建筑物的式样之中,前些年甚至还举办了公厕外观的设计大赛。当前,建筑风格在保持使用功能的同时,趋向多样化、个性化、美观化,例如北京市金融街的一些建筑。人们的审美心理在发展是由于社会在发展,存在决定了意识,我们由建筑风格的发展变化就可以观察到各个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状况。换言之,设计师也应掌握和依据当前人们多元化的审美心理特点,设计出为大众所喜爱的各种作品。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陈易.建筑室内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王宽.小议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与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第22卷,第四期.

[5]王冬梅.观念变迁下的现代中国室内设计[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混血家庭的悲剧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