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丽娟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即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要综合利用技术技能,发展如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并逐步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终身学习的能力。可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进行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高中;信息教育;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1.课时安排严重不足,间接影响教学质量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安排是每周一课时,且持续时间为每学年一学期,共计2个学期,这与国家建议的每周二课时,两学年4学期的课时安排实在是相差较大,且再加之期中、期末停课及节假日休息,实际的上课时间可能都不足建议学时的一半,通过研究分析,了解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也会受到课程时间的影响,尤其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一堂40分钟的课程是很难高效完成的,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讲解和学生模仿练习的主流授课方式,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知识的最大化。但这给信息技术课的整体质量带来的是消极的影响。
2.缺乏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评价形式不科学,评价方法不合理
在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科学明确的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这样对于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有详细的描述,这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树立标杆,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和程度。而我国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和完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科学的评价形式和主观印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日后的教学反思也意义甚微,甚至还会对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消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一堂优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
3.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不足
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的配置相对铰弱。由于实际条件的局限性,有一部分的学校没有做到一人一机的情况,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备也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而有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检查会突击配备较多的电子设备和学生机房。在实际中,并没有对这些设备进行充分运用,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由于信息硬件设施资源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了资源和硬件在配置上出现了不充足,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这就间接说明了学校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不重视。
二、高中信息技术应对策略
1.结合一线教师教学经验,分层次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规
由于学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所以为了让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都能发展,相关机构可以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根据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制定出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并对能力水平给出确切的描述和级别划分,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鼓励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元社区
利用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元社区,在社区中分享优秀的教学设计、典型课例、教学软件、教学心得等,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依据学校、风格等特点形成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均是同质教师。与此同时,该网站会自动帮助该小组建立与其异质互补小组之间的联系,实现1对1的交流和帮助,方便其有针对性的进步。
3.利用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利用电子档案袋帮助学生记录其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同时电子档案袋中的关注、分享功能会帮助学生建立与其他学生的联系,形成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袋子档案袋可以加入外部链接,通过查看学生的外部链接,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提供帮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继续加强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
目前学生普遍具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而更加健全的设施设备建设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術应用能力,发挥学生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信息技术硬件配置区域上,学校需要加强投入和建设实现“一人一机”,学校的机房教室需要投入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信息技术是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在校的全部学生都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学习,还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能以及知识进行掌握,同时通过实践可以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彭红波.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2019(12):70.
[2]杨培青.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活力,2019(5):188.
[3]牟君.信息与智能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问题与创新[J].数码世界,2019(6):206.
[4]李亮.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