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磊 李茜
摘 要:地理区位特征是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要根据和结合山区县所具有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人文地理区位特征。以山西省武乡县、绛县、五台县和宁武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人文地理区位特征,构建山区县生态风景观光+旅游、特色农产品采摘+旅游、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乡村民俗体验参与+旅游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并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和引导、市场导向和多样营销的发展策略。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区县地理区位优势,提高山区县农业竞争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
关键词:地理区位 山区县 农旅融合
中央一号文件(2020)对于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条件,充分挖掘资源价值,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链条,以产业集群为支撑,形成强有力产业基础,进而引领农村产业融合良态发展。王晓盼(2020)认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适应了大众对于休闲娱乐度假的强烈需求,为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奠定市场基础。目前,农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为特色主题,以生态环境为构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为媒介形成多功能性格局,是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1]。王庆华(2019)指出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多方面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拓展农业产业新形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3]。彭华等(2019)指出农旅融合对于增强农业供给活力具有强大作用,其次也可推动城乡要素之间相互流动,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渠道,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重要途径[4]。目前,学者专家们对农旅融合发展内涵和作用展开诸多深入研究,但围绕地理区位特征对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尚且空白。以地理區位特征为前提探讨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区县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一、山区县地理区位特征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欠缺的生态保护机制”。武乡县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县域内山地丘陵居多,沟壑交错,河流密布。崇城山中层峦耸翠,千岩万壑,山清水秀,陡峭险峻,气势雄浑,山口树立有“太行天险”石匾,走进山中只有一线栈道,回环曲折,只可蚁附之,不可独行之。县城西围凤凰山紧邻漳河秀丽山水,风景如画。太行龙湖烟波浩渺,犹如明镜一般在山色空朦的峡谷之间,形态像一只卧睡的巨龙一般清逸秀丽[11]。
绛县东南地势较高,西北较低,辖区覆盖了太行山和中条山六大峪口,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绿树繁阴,享有“七山二岭一分川”名号。绛县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奇特的壮丽景象。朝阳高照,山河壮阔,早春时节的龙涧风景秀丽,夕阳余晖下的华峰令人神往,水波荡漾的浍滩边落雁栖息,顶天立地的柏林积雪不融,层峦叠翠的凤岗别有一番韵味,雄伟壮阔的石洞飞云令人肃然起敬。这些来自大自然奇幻之观拥有莫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台县为石质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峰众多,且有数十条干沟。滹沱河、清水河、滤泗河等五条较大的河流贯穿全县境内。此外,五台县独特的自然景观令人大开眼界,包括石窟跃鱼、阁洞穿云、东冶秋黄等。县境内的五台山,山峦叠嶂,地势崎岖,有“华北屋脊”之称,目前已经开发了五龙池、南梁沟、驼梁等众多风景区以及龙凤洞、太子城等,使五台成为“自然风光游+生态游+农家游”的综合旅游胜地。
宁武县地处山区,山地面积达九成以上,呈现出“山高坡陡、土少石多”的复杂地形特征。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包括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池高山湖泊群等国内外知名景点,形成山水、林洞、谷泉、瀑湖、甸草、关庙等“自然+人文“双元素景观特色,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而武乡县、绛县、五台县以及宁武县都面临着现代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利益以至于矿山开采活动频繁、城镇建占用生态林地。最终导致山区县植被大规模破坏,水土大面积流失等问题,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2.“巨大的农业种植规模+滞后的农田基础设施”。武乡县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而且区域特色十分明显,最为优势的是“菜、杂粮、果、中药”等基础性产业,也是主要引领农业收入增长的产业。全县拥有10000公顷杂粮面积,优质谷子所占6400余公顷;果品生产面积所占地约3300公顷,包括1400公顷的梅杏种植面积、460余公顷的梨树种植面积等,县域内还种植有8000公顷核桃经济林。除此之外,还拥有1万公顷的中药材,包括2200余公顷的大田种植和育苗基地等,林药间作已发展到2000公顷。武乡县目前不仅成立1个百公顷以上种植基地,3个66公顷以上种植基地,还成立了6个小规模种植基地,遍布分整个县域的每个乡镇。
绛县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农业特色县”,基于本地所拥有的优势,发展并培育大量以山楂为首的林果业和与中药材并重的种植业等一些特色产业,它不仅是山楂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县、商品粮基地县、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还是华北范围最广的樱桃种植县,而且被评为山西省药物培植基地。绛县拥有3300与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所种植山楂面积有4600余公顷、种植2000公顷大樱桃,并且多种苗木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全县有巨大优势条件发展农业种植,基础夯实,拥有鲜明特点。
五台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县域格局特征,农业传统种植基础深厚,目前县域内有2万余公顷优质玉米和6600余公顷马铃薯种植基地,除此之外,还有6600余公顷莜麦、豆类、糜黍等优质小杂粮种植基地,瓜地、中药材、花椒、核桃等也已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五台县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现已初见成效,东冶蔬菜种植已有四项获得无公害认证,陈家庄已有五类特色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
宁武县以有机旱作农业种植为主导,依据“布局区域化”和“种植连片化”原则,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宁武县建设66余公顷露地蔬菜系列农产品和50余万棒食用菌系列产品。除此之外,宁武县还将优质杂粮生产基地规模扩大,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打造330余公顷中药材种植基地。立足于其地理特征和气候要素,宁武县发展建设3300余公顷优质高源脱毒马铃薯种植园区,拓展马铃薯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而武乡县、绛县、五台县以及宁武县都属于山区县,地势起伏大,地块破碎,地形复杂多样,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差,十分不利于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机械化耕作。在耕作形式上,山区县多为粗放式经营,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制约了农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二)人文地理特征
1.“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后继无人的文化传承”。武乡县民俗活动极具丰富性,蕴含深厚地域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当地鼓书传统书目传承悠久且内容丰富多样,整套锣鼓具有“节奏紧、尺寸严、气氛红火”的特点;炒指技艺作为武乡当地一种传统炒制面食方法,在民间受到广泛流传,具有缓解水土不服的神奇功效;剪纸是扎根于武乡当地人文土壤中的一种综合性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包含有传统工艺“简练、纯朴”的特点,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革命老区”特色元素,富有非凡艺术价值;斤秤锣鼓,通过嘹亮高昂的敲击音效和起落跌宕的明快节奏,将知识性、趣味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武乡顶灯,具有“典雅稀奇、洒脱粗犷”的表演特征,充满浓厚乡土情怀以及历史遗风。
绛县受“尧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当地很多开展的民俗活动都颇具“尧文化”特色,其中,以庙宇遗存的形式传承最具代表性,包括尧庙、庆都庙、娥皇女英庙、三官庙等十多处,至今也保留着祭尧仪式的活动;此外,绛县柏林坡道教音乐也别具风格,已经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传承历史悠久、曲目类别多样、宗教文化浓郁”的文化艺术特征;绛县布扎虎的制作工艺极其精湛,成品不仅色彩鲜艳明快,而且造型生动逼真,充分表现出浓郁地方特色,同时也夹杂着变化的时代气息,这不仅仅是一件简单工艺制品,还是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许以及对未来生活“平安吉祥”的祝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连接桥梁。
五台县有着多彩多样的民俗活动,且著名景点五台山就位于其境内,五台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佛教文化浓郁。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其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艺术与宗教相结合,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且保留大量我国古代音乐信息,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活化石。五台山石砚简称台砚,其颜色种类丰富,造型多变,并且五台山石雕技术在唐宋时期已经名扬四海,在明清达到鼎盛,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温氏澄泥堪称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化瑰宝,造型典雅大方,质地细腻,其制作方式独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鞭杆又称鞭杆子,融合了数种武术器械法的精髓所在,并且鞭法独特,方便携带,深受民众喜爱。
宁武县具有其独特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例如“宁武净身节”又名“泼水节”,现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消灾,祈福,求平安之意,不仅反映了民众多神信仰的民俗心理,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宁武木雕造型美观大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作品的形象生动自然,神态活灵活现,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宁武县毛建茶制作精湛,饮用方便,拥有独特的风味;最值得一提的是宁武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和民俗活动,例如秧歌、舞狮、高跷、二鬼跌跤、狮子滚绣球等颇有一番风趣[9]。
而武乡县、绛县、五台县以及宁武县四个山区县都面临传统民俗技艺效益低下,文化活动逐渐淡出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脚步加快,传统民间生活方式也面临着巨大改变,民俗活动开展已濒临后继无人境地。例如,武乡从事顶灯的老艺人都已年过半百,而新一代年轻人对此更是毫无兴趣,因此这项绝技面临后继无人的瓶颈。
2.“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文化内涵发掘不足”。武乡县是我国著名红色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红色旅游重点县。其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各乡镇,现已开通红色旅游专项線,以八路军系列为主导,即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文化园、实景《太行山》、王家峪总部旧址、游击战体验园、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以太行龙洞和板山景区为增色,形成九点一线的红色旅游格局,吸引红色文化的追求者和欣赏者慕名而来参观[7]。
绛县是著名尧王故里,文化氛围浓郁精深,深厚的尧文化,晋文化,长寿文化在此应运而生。县域内诸多道观寺庙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名家府邸建筑独具匠心,精妙绝伦;明清民居设计美轮美奂雕栏玉砌。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绛县也曾是京畿之地。从人居环境来讲,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我国闻名遐迩的延年益寿宝地。
五台县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红色旅游文化圣地,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当地标志性文化,大大小小的红色文化遗迹遍布于五台县各地,主要景点有五台山毛主席路居馆、银行旧址和海会庵抗敌报社旧址等。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修行学道之地,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文化的稀世珍宝。五台山拥有绚丽多姿的古寺建筑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独特的文化造就了五台山跌宕起伏的佛教历史。
宁武县融合传统佛教文化和边疆文化。从宁武的历史来看,自北魏时期便开始建造石窟、尊崇佛教,佛教与宁武山水美景打造成宁武独具特色的边疆佛教文化。宁武县境内寺庙有400多座,著名的寺庙有160多座。其中雷鸣寺、延庆寺、万佛洞是宁武佛教文化的佳作。宁武关是历史上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三关中战争最频繁的关隘。诗人彭兆孙旅行居住于宁武十年之久,描绘出一幅清朝中期宁武雄伟壮丽,原始苍翠,美丽醇厚的历史性画卷。它代表着边疆文化独一无二的光芒,也代表着关外雁鸣号响的迷人风采[8]。
武乡县、绛县、五台县以及宁武县四个山区县都有自身内涵丰富且具有特色的丰富历史文脉。而由于其山区县的文化资源大多孕育在山区之中,受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其对于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还远远不够,历史文化中深层价值还未展现,且在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同质化,即主题单一,特色不鲜明,风格一致,形式无味。
二、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根据山区县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形成了相应发展路径。
(一)“生态风景观光+旅游”发展路径
“生态风景观光+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重点是以自然和生态风光为主,着力突出当地传统乡村气息和特色自然风景。以生态观光度假山庄为表现形式,利用其山区县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以乡村内水域风光、林地草地等生物景观为基础,充分利用天然生态气息,建造生态观光度假山庄。武乡县以“太行龙湖”为主题打造千山万壑间的峡谷观光度假山庄;绛县以其“七山二岭一分川”为核心,打造自然奇特景色观光度假山庄;五台县以其“八大景观”为主题,以五台山为依托,建设华北屋脊观光度假山庄;宁武县以其“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为依托,打造芦芽山自然风光度假山庄。以生态优势吸引游客到此回归自然,修养身心,从而实现农旅天然融合发展。
(二)“特色农产品采摘+旅游”发展路径
“特色农产品采摘+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山区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吸引游客前来品尝果实的酸甜,体验采摘的乐趣。以特色农产品采摘体验园为表现形式,利用其山区大规模特色农产品种植,以游客参与体验为主导,专业化打造特色农产品采摘体验园。武乡县以其特色梅杏产业为主导,以梨树和核桃林为增添,打造多样化特色农产品采摘园;绛县以其特色樱桃种植基地为依托,利用其规模优势和科技优势,着重建设农家樱桃采摘体验园区;五台县以其特色农产品台蘑为建设基础,打造台蘑生产收获体验园;宁武县以其特色高源脱毒马铃薯制种园区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开创马铃薯刨收体验园区。让游客在此一边欣赏大规模特色农产品的壮丽风景,一边体验农家采摘的生活乐趣,实现农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
(三)“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发展路径
“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山区县域悠久的各色历史文化为依托,以文化基地和游览区为载体,吸引游客前来感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游览中放松身心,开拓自身眼界。以乡村文化旅游基地为表现形式,利用山区县乡村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集中连片打造文化旅游基地。武乡县可以深深耕植于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突出打造红色旅游基地,重温当年革命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太行武乡红”品牌;绛县要耕植于自身的多元文化,将其历史悠久的尧文化、晋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深度挖掘并集中构造体验游览基地,让游客可以在一地感悟多种文化,形成绛县独有的招牌;五台县以其巨大的佛教文化优势基础和传统红色根据地优势,打造五台佛教文化旅游研学基地和革命老区记忆怀念基地,形成五台独有的“红色佛教”标志;宁武县可依托宁武长城边塞文化、佛教文化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打造其独有的边塞佛教文化旅游基地。游客在县域乡村感受浓浓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也使身心得到了娱乐和放松,使农业和旅游业在与文化相交融之间实现深度融合[10]。
(四)“乡村民俗体验参与+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民俗体验参与+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将民俗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是常见的一种形式,其以游客亲身体验为核心吸引力,使游客自身融入到传统民俗活动的文化氛围中,消除烦恼,达到游客休闲放松的旅游目的。以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节为表现形式,以节日庆典的方式,将各色各样、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集中展示给游客,使得游客一次性就可以体验到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武乡县以传统手工艺术为主题,开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将武乡鼓书、炒指、剪纸、顶灯等武乡特色展示给游客,也可开创简单的游客参与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性;绛县以宗教文化和尧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传统尧的祭祀活动和柏林坡道教音乐文化展示给游客,体现绛县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五台县以“佛教文化+手工技艺”为依托,开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五台山佛教音乐和五台石砚雕刻技艺、温氏澄泥制品技艺和鞭杆文化突出展示出来,以净化心灵的音乐和精湛的技术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宁武县以其社火节为载体,开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将其民情风俗和传统技术,比如天池净身、木雕工艺、毛建茶制作技艺等展现给游客,游客也能从中感叹先辈们的聪明智慧,亲身参与体验也能学到诸多课外知识。通过举办乡村民俗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体验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在与文化的交织过程中天然融合统一[5]。
三、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策略
围绕山区县利用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发展农旅融合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环境建设能力
绛县、宁武县、武乡县和五台县四个山区的农旅融合发展同时面临着生态保护机制落后的问题,然而生态补偿又是保护山区县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因此,四地都要落实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要使当地农民和各类群体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环境建设中来,充分调动当地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实施封山育林的具体措施,以此来缓解当地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更加有效地遏制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民众参与机制,在此制度下,民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补偿金的所有使用环节都合理透明。二是要促进山区生态补偿方式的多样化,将公共支付作为主要的支付方式,与此同时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此外要做好系列管理工作,如人工草地建设、人工林的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采取适当持久的方法进行各项工作的管理整治,将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山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较好地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建设发展的目标[2]。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化农业基础
武乡县、绛县、五台县以及宁武县四个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都面临着农田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因此四个山区县首先都要提高农田建设质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大力完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以现代化生产方式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农田基地,促进县域农业整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并以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其次也要科学制定水利、农林和生物等全方位治理方案,以一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根本上消除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最后要积极为县域农田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建立鼓励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管理和建设进程,并引导涉农部门和社会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加强正确传承理念的宣传和引导
宁武县、武乡县、五台县以及绛县四个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中都面临着无人传承民俗文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引导和宣传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是要适时编制相关文献和书籍等,将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相结合贯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民众认可,从而起到良好影响,从而进一步引导民众传承民俗文化。其次则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号召,号召广大人民将民俗活动与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祭祀这类的民俗活动旨在进行追思和怀念,宣扬忠孝节义;剪纸等流传下来的技艺向世人宣扬着我国人民古老的智慧等,这些形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等都与现阶段倡导的忠于党和国家、孝顺父母长辈的我国主流价值观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将此类正能量的民俗文化借助报纸、新媒体等进行宣传,从而使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文化结晶的认可度和兴趣度,从而使民俗得以传承,也有利于农旅融合路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导向,统筹兼顾;突出核心,多样营销
武乡县、绛县、五台县以及宁武县四个山区县农旅融合发展都面临着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价值开发不足,主题模糊,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四个山区县应该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了解市场需求,彻底打开市场。经营者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游客,各地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多种文化形式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群体,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游客的体验需求,占据市场。其次是主题突出,每个地区要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不要给游客一种“千篇一律”的体验,开发特色游玩项目,让游客收获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最后是营销模式,任何产品都离不开好的营销,农旅融合发展也不例外。在营销方面应采取口碑营销、环境营销等多元化营销策略。将节庆营销与媒体营销相结合,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与公休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活动、节庆期间邀请著名人士、各国友人等到该地进行考察观光提出改进意见;印发旅游宣传手册、录制旅游宣传视频等,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介进行包装宣传。把各地打造成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农旅融合产品,通过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提高知名度,构建山区县的农业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盼.兰州市安宁区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05):110-111.
[2]湖北宜昌建立全域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给水排水,2020,56(01):23.
[3]王庆华.全力推动文旅农深度融合[N].十堰日报,2019-12-31(005).
[4]彭华,向玉成,司嵬,陈云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06):55-58.
[5]葛建军.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武乡县李峪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7):149.
[6]周晓东.五台县文化与生态旅游全域化发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7]张巍.山西省武乡县全域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8]钱璐.宁武县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9]潘丽,张天柱,刘伟,尹泽生,郭峰,王柟.寧武县域休闲农业规划方案和思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01):225-230.
[10]张伟伟,王建军.基于SWOT分析的五台县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6):68-71.
[11]赵平.武乡县乡村旅游开发论略[J].太原大学学报,2004(02):69-73.
〔王文磊、李茜(通讯作者),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