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2020-11-16 02:14赵亚琪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

赵亚琪

摘 要:近期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供给预期趋紧、多国进行粮食出口限制以及蝗灾和干旱天气影响,全年国际粮食市场供需较为均衡,部分粮食价格可能冲高回落。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主要粮食品种储备充足、进口依存度低,与国际市场联动较小,因而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价及CPI影响不大。但需警惕大豆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虫灾导致国内粮食减产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农产品等风险因素,有效管理输入性不稳定预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 粮食价格 出口禁令 CPI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以来,国际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引发了我国粮食价格的短期、结构性上涨。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五大系统性风险,其中之一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保粮食能源安全”。本文分析了本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及走势,认为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价和CPI的影响不大,但需警惕粮食市场波动,加强研判,做好各项政策准备。

一、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异常波动

今年3月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多国陆续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措施,部分粮价明显上涨。3月2日到6月5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稻谷期货价格累计上涨51%,小麦期货3月16日至3月25日上涨达到16.5%。受此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居民出现囤粮现象,部分涉农股票、期货以及现货市场亦出现上涨行情。3月2日至6月5日,国内粳稻均价上涨13%,中晚稻均价上涨8%,玉米价格上涨9%,大豆价格上涨12%。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供给预期趋紧。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地区均被波及(见表1)。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粮食生产、运输和出口受阻,一定程度上引发部分国家对粮食供给趋紧的担忧,出现粮食囤积、抢购。伊拉克3月27日表示要进口25万吨大米、100万吨小麦;沙特4月起进口粮食超120万吨。

二是多国采取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趋紧的预期。多国为了优先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安全,相继出台政策限制粮食出口,包括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西等主要粮食出口国(见表2)。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全球大米主要出口地,2019年出口量占全球的65%以上,印度、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的大米出口禁令导致国际稻谷价格持续攀升;俄罗斯、乌克兰等中东欧国家小麦出口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该地区限制小麦出口导致国际小麦价格短期急剧上涨。

三是蝗灾和干旱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波动。2020年初开始,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侵袭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并经红海地区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造成农作物大幅减产。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发出预警。世界银行指出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6月8日。,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五大系统性风险,其中之一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印巴地区灾情仍较为严重,且可能向中亚和东南亚地区扩散。此外,东南亚、大洋洲和西澳大利亚等地区较往年更为干旱,近期泰国、越南等地遭遇大旱,导致大米产量下降,成为国际大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暹羅商业银行经济情报中心预测,如果干旱持续到6月,泰国2至7月水稻或将同比减产50%。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预测,2020年泰国大米出口将降至750万吨。

全年国际粮食市场供需仍较为均衡,预计部分粮食价格可能冲高回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放松以及粮食供应前景转好,部分国家已取消或放宽了粮食贸易限制,且蝗灾和干旱的影响区域并未集中在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11日发布的《粮食展望报告》称,面对疫情危机,农业部门的韧性可能高于其他部门。预计2020年谷物产量将比上年高2.6%,全球谷物贸易总量将达4.33亿吨,比上年上升2.2%(增长940万吨),创历史新高(见表3)。

二、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较小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储备充足,主粮品种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与国际市场联动较小。近期国内粮价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恐慌情绪以及疫情导致粮食囤积增加的影响,整体上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较小。

一是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居民食物结构趋于多元化。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步入长期增长通道,特别是2015年以来连续5年超过65000万吨,2019年达到66384万吨的峰值;人均粮食占有达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膳食品种多样化,肉、奶、蛋、蔬菜、水果消费需求快速增加,食物结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主粮的依赖。我国人均粮食消费从2013年的148.7千克降到2018年的127.2千克,远低于人均粮食占有量。

二是粮食储备充足,能够应对短期冲击。我国稻谷和小麦产量已连续多年大于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19年我国稻谷结余1430万吨,小麦结余1400万吨,呈阶段性过剩。玉米供求基本匹配,近年来处于去库存阶段。从库存消费比来看,小麦和稻谷的库存消费比逐年提高,2019年分别为91%和85%,玉米库存消费比有所下降,2019年为46.8%。此外,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逐步健全,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储备充足,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销量,主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产销平衡区保持四个半月销量,能够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短期冲击。

三是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低,受国际市场影响不大。我国消费的小麦、玉米、大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少量进口用于改善供给结构,调剂品种余缺。我国三大主粮进口依存度(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常年低于3%,自给率在96%以上。仅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目前维持在85%左右。因此,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减少,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影响可控。

三、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CPI影响甚微

我国粮食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联动不强。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市场采取强力有效的干预。国内粮食价格受政府去库存政策、收储制度、价格管控等影响,整体上与国际市场联动不强,仅大豆价格与国际价格相关性较高(见图1)。因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向国内传导的趋势并不明显。

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CPI的影响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影响CPI“粮食”分项直接推高CPI;二是玉米和大豆价格通过影响饲料价格,影响CPI“禽畜肉及制品”分项;三是大豆价格通过影响豆油生产成本影响CPI“食用油”分项。在不考虑虫灾在我国大范围扩散的情况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的价格影响不大,主要是大豆存在结构性涨价压力。按照消费占比,CPI粮食分项中小麦和稻谷的权重在70%以上,大豆占比仅为5%左右,大豆价格上涨对CPI粮食分项影响不大。从饲料用途来看,禽畜肉价格变动主要受生产成本以外的供求因素干扰,且饲料中豆粕占比仅两成左右,对禽畜肉价格影响有限。大豆作为豆油的主要加工原料,其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高豆油价格,但因存在其他替代品,对整体食用油价格的影响较小。初步测算,大豆价格单月上涨10%,对CPI的拉动可能不及0.1个百分点。总体上,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CPI的影响甚微。

四、警惕可能引致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

由于全球疫情趋势尚不明朗,粮食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面临不确定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期发表讲话称,除非果断采取大规模国际协调行动,新冠病毒以及应对措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我国虽然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较小,仍需加强研判,警惕可能引致国内粮食市场较大波动的因素。

一是大豆价格短期内存在结构性上涨压力。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2019年,我国消费大豆约1.1亿吨,进口约9000万吨,进口消费比超过85%,占农产品进口总量的70%以上。此外,国内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不足8%,库存仅能支撑1个月左右的全国消费。从进口结构来看,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国合计占比90%以上(见图2)。近两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2019年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比约为65%。目前,巴西累计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且处于快速扩散期,可能导致其国内粮食产业链断裂,持续影响大豆出口效率。3月以来国内大豆价格已大幅上涨,未来可能继续面临需求恢复和供给端的不确定性,短期内仍存在价格上涨压力。

二是虫灾可能导致我国粮食减产。目前沙漠蝗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印巴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蝗灾扩散至我国的可能性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风险,特别在是西藏、新疆、云南等地。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今年草地贪夜蛾虫源基数大、北迁时间提早、发生面积扩大,预计形势比去年更加严峻。随气温升高,草地贪夜蛾繁殖速度加快,将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造成较大危害。目前我国防控体系较为完善,造成大面积虫灾的可能性不高,但需警惕未来虫灾进一步蔓延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

三是警惕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大豆等农产品。粮食具备商品属性,也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其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更易出现大幅波动。在当前全球货币政策超宽松背景下,投机资本在美国股市进入高位后可能转向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借助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稳定预期进行炒作,推动全球粮食价格从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加剧我国粮食特别是大豆价格的上涨压力。

五、政策建议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在疫情引发全球粮食供给波动的背景下,应坚持中央确定的粮食安全方针,出台农业支持政策,稳住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切实保障农民收益,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适时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和库存结构,减少部分粮食品种的进口依赖;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应急储备管理,构建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风险治理体系;加强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农贸易体系和市场秩序。

一是有效管理输入性不稳定预期对国内粮食市场的扰动。加强对国际和国内粮食市场的动态监测,有效引导和管理预期,防止出现市场恐慌、抢粮囤粮。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确保国内粮食市场信息畅通和物流畅通,完善和强化应急保障制度,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是持续提高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粮食进口依赖度。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继续推进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在不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稳定谷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薯类、豆类、杂粮等作物,进一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进口依赖。

三是适时调整优化国内粮食库存结构。利用当前国际大米和小麦价格上涨的时间窗口,增加对相关粮食进口国的大米与小麦出口,有利于稳定全球粮食供给恐慌情绪,平抑价格,同时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利用玉米价格相对低位的时间窗口,适度增加进口,补充玉米库存,防止因玉米、大豆价格同时上涨导致饲料粮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

四是加强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农贸易体系和市场秩序。推动在G20框架下,由联合国粮农组织、WTO等国际组织加大协调力度,各主要粮食生产国提出产业链重点保供产品和企业清单,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确保全球农业与粮食供应链安全、有效运转,在全球范围内倡议限制对农产品进行投机炒作、避免全球粮价剧烈波动。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开展的援助低收入、贫困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程国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安全:趋势、影响与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20(05).

[2]杜志雄,韩磊.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04).

[3]胡冰川.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研究[J].價格理论与实践,2020(04).

[4]刘伟,苏剑.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0:供求双萎缩下的经济形势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

[5]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报告[EB/OL].http://www.fao.org/documents/card/en/c/ca8657en,2020-06-09.

(赵亚琪,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
关于新冠疫情社区防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下若干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