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
摘 要:2020年我国将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且返贫率也较高;精准扶贫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定时期内,我国将进入一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对原有扶贫政策进行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建立发展型、常态型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以保障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不再返贫,为我国下一步的减贫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脱贫减贫;乡村振兴;衔接
一、 问题的提出
反贫困是关乎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减少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我国提出了明确的的减贫目标,并制定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减贫政策。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今年年底中国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消灭了贫困呢?是否可以取消针对贫困人口的福利措施了呢?从理论和实际上看,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
从理论上讲:首先,由于社会分化与分层将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持续存在,只要人类社会的分层分化不消失,贫困问题就很难消失。而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也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过程,实施一系列的扶贫减贫措施虽然对这一趋势有一定缓解,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其次,贫困线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其度量标准也是可变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2011年认定的年收入2300元的绝对贫困线,面向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一贫困线并不高。
从实践上看:在统计数字上,我国的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但并未按近于零,且返贫率较高,同时,还需要注意到现有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并非完美无缺。现阶段扶贫政策的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动用一切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倾斜性帮扶,使得他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物质条件的改善,摆脱经济绝对贫困。部分扶贫举措着眼点低,虽然在经济上创收,但没有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透过发展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的减贫事业埋下了隐患。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那么如何推动两者的衔接,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弥补部分扶贫举措的不足,巩固其发展成果,这是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现有扶贫举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部分产业扶贫盲目追求增长数量,忽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从扶贫具体实践来看,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当地产业发展,推动贫困群众就近择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没有市场研判能力搞跟风项目,不顾村情民情搞“高大上”、“短平快”项目,无法实现对贫困人群的能力塑造和扶贫效果长期稳定,给脱贫户再次返贫埋下了隐患,不利于当地长期发展。
(二)一些技能扶贫项目缺乏实效,未能为贫困人口赋权增能
文化低和技能缺乏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学历较低也往往导致贫困户劳动力也缺乏一技之长。针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技能扶贫工作,其目的便在于提升贫困人群的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优势。但是现实情况是技能扶贫收效甚微,由于贫困户接受政府技能培训的意愿较低、培训内容实用性缺乏、培训形式和时间受限以及缺乏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技能培训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贫困人群的技能未能有根本上的提升,一且脱离政策的资金补贴、就业扶助,面对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他们返贫的可能性极高。如果继续进行帮扶,不仅加大国家压力,也会滋生他们的依赖性。
(三)教育帮扶政策保障目标较低,使得贫困问题代际相传
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有一定发展,总体来看,教育状况有一定改观,但不容乐观。在国家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贫困地区在教育上仍然存在短板,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教育上还是不能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教育支出,成为贫困家庭的沉重负担。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居民的支出大大减少,但是脱贫户可能会因为子女在升入高中和大学后,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再一次返贫。
(四)层层加压的管理考核体制,缺少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辅导和文化建设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脱贫压力逐级传递,最终责任全部压在了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身上,导致一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只能关注于具体的、可量化的信息,而相对于经济收入等具体的、可量化的信息,思想观念属于深层次的潜在性的存在,容易在帮扶全程中被忽视。扶贫干部对思想扶贫往往难以察觉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思想领域经常成为扶贫被遗忘的角落。另外,贫困人群仍存在“等、靠、要”、“小满即足”、落后的生育观念和不合理的消费观等落后的思想观念。观念的落后导致思维的落后,思维的落后导致行为的落后,行为的落后又将导致“隐性贫困”的结果。
三、相关改进保障对策与建议
(一)引进产業发展智库,保障乡村产业振兴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在扶贫产业项目的决策和发展中,行政干部专业不对口、技术不匹配的缺点得以体现。有鉴于此,要探索构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与发展智库,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出任智库成员,他们运用自身专长从扶贫产业的选取与评估上严格把关,使扶贫产业能顺利落地,提高存活周期、从而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效。要形成产业扶贫的决策机制和程序体系,地方政府、发展智库、贫苦群众、相关企业和其他成员群策群力,针对项目延请第三方进行可行性评估,形成科学决策程序,严格遵守流程要求。逐步推动原来的扶贫产业自力更生,而非依赖于政策红利,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产业基础。
(二)推动技术培训社会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贫困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物质上的帮动,要彻底消除贫困,就要通过提升其能力和素质,达到消除贫困的土壤、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目的。针对以政府就业办、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要探索引入其他主体和机制,将技能扶贫外包。以培训补贴和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和就业培训;联系相关职业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由它们承接技能培训任务。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要努力将贫困户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时代的新农民,就是培养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农民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农村发展和振兴的前提和保证。
(三)促进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单一的问题,促进教育多元发展。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上,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充分保障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探索在贫困地区优先实行义务教育十二年制或终身制;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鼓励民办学校或企业学校在贫困地区办学或免费招收贫困学子,并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增加高校在贫困地区和针对贫困学子的招生名额。探索利用“互联网+”,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线上教学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新模式,教师资源匮乏地区,可发展线上课程;利用大数据工具建立贫困学生就学档案库,即时更新、关注贫困生学习及生活状况,并施以针对性的措施。在市场调节就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调节和保障就业的作用,公益性事业岗位招聘中向贫困学子倾斜,优先保障贫困学子就业。
(四)培育贫困地区思想“辅导员”,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思想扶贫旨在改变贫困地区和入群的落后观念,乡村文化振兴目的在于继承传统文化并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两者在主旨和内容上均有一定的同质性。在以增收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扶贫工作逐步完成退出的同时,要积极推动以思想文化观念为着力点的文化振兴,通过文化振兴补思想扶贫的课。在扶贫干部完成工作撤出之后,要积极培养贫困地区思想文化“轴导员”,引进或就地发现在思想文化上具有较高水平,又具有服务意愿的人员担任思想文化“辅导员”或思想社工,通過他们宣传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导向,以形成思想扶贫和文化振兴的乡村氛围。要在情感上感化广大思想贫困人群,让其具有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在“外推”与“内生”两条路上共进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