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伟 燕丽杰
摘 要:本文分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
关键词: 大学生;宗教信仰;价值观
一、大学生的信仰宗教原因
1.好奇心理的作用。有研究证实,约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不排斥宗教信仰,或相信某些宗教观念,其原因多为好奇,但这些大学生往往对真正的宗教教义并不感兴趣。目前,国内在各级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于宗教的知识比较匮乏。青年人好奇心理较重,存在“越禁止,越希望知道”、“越不让做,越想要做”的特点,对宗教的“神秘化”反而使大学生更容易对宗教产生相关兴趣。而宗教的某些观念,如“善良”、“助人为乐”等宗教中积极的一面对他们就越具有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对宗教排斥,他们就越感兴趣,越希望了解这些相关宗教观念,进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如果当他们遇到某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事件或看不惯的社会现象时,他们可能会对宗教的某些观念产生相应共鸣,进而可能相信某些宗教的理念。
2.市场经济带来了价值观与信仰的迷茫。当前大学生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思维构架体系并没有马上随之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极易产生思维困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变革的逐渐深入,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化,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与之前的历代大学生相比要大得多,进而使一些学生心理出现失衡,他们对社会、对生活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但碍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及舆论影响,负面情绪常常得不到宣泄,使得他们将“主”、“佛”、“神”作为最佳的倾诉对象,借此抚慰孤寂的心绪,弥补受伤的心灵,重拾信心与力量。
3.身边的宗教信教人员的影响。在西方的宗教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仅有极少数实在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信奉宗教的,大多数人对宗教的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调查显示,有23%的学生选择宗教的原因是亲友的感染与熏陶,且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其父母亲友的信仰具有这趋同性,也说明亲友的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宗教选择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各种宗教组织和活动为信徒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在人情趋于冷漠的现今时代,感受到来自宗教信徒群体的关爱,感受到群体生活的温馨与快乐,使他们有了群体归属感。有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屡屡受挫之后,转而参加宗教活动,他们以宗教聚会、宗教活动为纽带结实朋友,满足人性交往这一本能的需求。
4.学校教育失当。虽然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但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教育形式单调生硬,人文关怀不足,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较少,说教意味浓,教育内容过分强调课程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不能从现实性的角度解答人生信仰与人生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对当今错误的社会思潮批判,无法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使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的信仰教育缺乏公信力,进而对共产主义信仰丧失信心,转而进入所谓的“至真至美至善”的宗教世界。另外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体系仍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因此在学生存在心理困惑时,部分学生试图在宗教世界中去寻求一份心灵的慰藉。
5.我国的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在我们国家,《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很多人都大胆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及参加各类宗教类活动,社会上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的现象,信仰宗教的人数也有着比较大的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及信仰的选择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选择留下了空间,并在信仰宗教的父母、朋友等群体的“熏陶”之下,他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逐渐的被消蚀,变得开始接纳宗教和信仰宗教,造成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逐渐上升。
6.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增强了宗教的影响力。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和虚拟性,大大地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网络传播更加便利、形象,且具有渗透力强、覆盖面广、不易监管的特点,为宗教信仰传播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宗教组织和团体纷纷通过各类社交网站、网络教会、社区论坛等各种渠道宣传宗教教义和宗教文化,提供心理及生活方面的各种咨询、从宗教角度评析社会上的时事、开展线上和线下联动的各种宗教活动、视频宣讲和上课等。例如在微信平台上就有为数不少的各种教会、教堂及大学生公众号,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开课讲经、宣传教义和宗教文化、组织宗教活动等。除此之外,错误的网络舆论误导大学生的主流信仰。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变得鱼龙混杂,大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繁杂的各种信息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消极的影作用。由于一部分大学生缺少该有的分辨力和自控力,难免会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再加上西方的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宗教舆论”和“西方价值”的诱导,严重的夸大宗教及西方价值的神圣与美好,大学生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正是如此,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影响力来占领思想舆论的高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
1.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宗教。科学知识是驱除伪科学繁衍滋生的强而有力武器,只有通过科学武装头脑,不断拓展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认知广度与深度,才能识破伪科学的谎言,攻破宗教思想中的那些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断、无中生有的幻想。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唯物论教育,不断增强无神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无神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与原理,正确划分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无神论与有神论的界限,增强他们识别伪科学抵制唯心主义与有神论的能力。其次,要广泛分加强各学科普教育宣传。由于现代科技更新速度迅猛,新知识、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但是也很难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因此如不给予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他们很难了解到大量的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奥秘的新知识。
2.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的变更,宗教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前时代,宗教现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和文化性加强。其表现之一就是:宗教元素逐渐融入到流行文化之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现实的文化景观。例如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等宗教节日,并会到教堂等宗教场所观看宗教活动,参与祈福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给予适当的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工作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启发性、研究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激发起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的论述,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远离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
3.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活动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里困惑,在一定程度改变大学生因存在心理困扰时,寻找精神的慰藉,而盲目信教。因此,各高校首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正视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增强心理危机自我干预能力;因势利导,加强心理疏导,切实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有效的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学生,营造和谐友爱校园氛围。加强人文关怀,以真挚的感情感染人,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而饱满,在积极的精神追求的引导下,实现自身价值。
4.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水平。一方面,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去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此外,父母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端正自身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为人处世、名利得失等各个方面做好表率,倡导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继续坚持五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加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处理好分配不公、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以及腐败等问题,让广大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正义、充满和谐的成长环境。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与此同时,应该发挥大众传媒方面的积极作用,传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正能量。此外,相关的网络监管部门要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严格的管控,杜绝非法宗教迷信以及邪教的传播,要借助网络资源来大力宣传宗教政策法规,帮助我们的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提高守法和用法意识,从而自觉的抵制宗教渗透。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不容忽视,成因也非常的复杂。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工作,关键在于“导”。应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面把握大学生存在的宗教信仰问题,认真分析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充分的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坚持“导”的正确态度、教育原则、有效方法以及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创新工作方法、加大人文关怀,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的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覃辉银. 大学生宗教文化认知调查分析[J]. 高教探索, 2015(11).
[2]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实证研究——基于大连地区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韩轶、戴艳军、张远航、侯达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1.
[3]上海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刘福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 2015.
[4]林希玲.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3).
[5]薛一飞, 邢海晶. 宗教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理论视野,2015(3).
[6]吕超.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4(3).
该论文为2019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为JYT19070)和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成果(项目编号为L19BSZ066)。
(作者单位: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市皇姑区陵西小学,辽宁 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