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制图》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一门专业平台课,本文从"课程思政"视角,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对接制图国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从课程思政目标的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学案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械制图;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引言:
2014年起,上海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初步升华为课程理念[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图样有了逐步的了解,对制图规范和专业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规范的培养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以实现课程思政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1.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1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2019年10月,笔者所在课题组在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知网核心论文库进行检索,共检索了144篇论文,其中理论研究方面72篇、学校层面实施策略35篇、职业院校课程体系20篇,具体课程探索13篇。从图1课程思政文献分布可以清楚看到,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的研究文献中,具体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相对偏少,因此未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待加强。
1.2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
自2014年上海高校探索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以来,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理念和理论探索,学校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等,但是针对具体专业课程方面的课程改革和探索相对比较少。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课程思政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必须走向深度实践,并在实践中努力找准改革的发力点。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高校教师不仅要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还要落实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法、课外拓展等各方面[2]。
2.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过文献调研,目前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罗列(如王卫芳《机械图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浅谈》;高成慧、付正飞《“机械图学”课程育人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此外,“机械制图”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主要是从思政概念和想象中进行设计的,缺乏对接工作岗位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运用方面的课程思政实践,展现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课程也相对比较少。
“机械制图”课程包括国家制图标准、机件表达方案、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守制图标准和职业规范的习惯,具有精准识图和绘图的意识。因此,笔者主要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及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1课程对应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目标
能识读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能使用CAD软件设计中等复杂冲压模具、塑料模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精神;具备责任心强、忠于职守的爱岗敬业精神;具备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具备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2机械制图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素养的研究,对应课程思政改革目标,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围绕职业素养培养和课程育人作用,探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工作任务组织教学,综合运用基于工作任务、问题启发式、浸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的评价体系,探索对于职业规范、职业技能及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方面的考核,将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选择一个授课班级,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实践,分析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效果,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
3.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要求融合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能力、培育工匠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1)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联系、整体与部分关系、主次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马克思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识读机械图样,提高识读速度和水平,达到机械类专业岗位中快速识图技能的要求。
(2)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绘图机械图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大国工匠学习,选择最优的视图表达方案、标注完整清晰准确的产品尺寸和提供与产品质量相匹配的技术要求,减少职业岗位中上下游同事的識图工作量,实现对学生敬业、专业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将国家制图标准、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以企业工作环境为标准建设的学习场所中实施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4.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
围绕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联系思想政治理论中的方法和观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度分析课程内容,挖掘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具体见下表。
4.1课程教学案例
选取“轴承座组合体视图的绘制”内容为例,来具体展示《机械制图》课程中的课思政元素融合方法和教学过程。
结论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思政教育价值,“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鉴于此本文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技能和规范,从马克思主哲学方法的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实践,以求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 2019,(03),54-60.
[2]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3]石彩华.课程思政在机械CAD软件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26-28.
注:本文系2019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思政专项)“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机械图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和2020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 江苏 太仓 2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