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探索

2020-11-16 05:51朱雯
山东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美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朱雯

摘 要:新时代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弱于其他四育的美育,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将美育融入到学校全人教育中,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互联网+”美育教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剖析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工作。00后的高职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习惯等都已建立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之中。而在互联网这个包含诸多价值观和思想的虚拟世界中,美育的迫切性和实用价值更为凸显。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效率的提升是几何级数上升,要把“互联网+”这种效率提升融入到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中,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使用最新科技手段,打破美育供给侧的瓶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促进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现状

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推动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设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1]。近年来国家颁发一系列美育相关文件和召开美育工作会议,已经将高度重视美育发展落实到实处,美育课程建设正在进一步整合、规范并系统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和审美能力不够,对美育缺乏认识。另外受到社会整体环境和网络冲击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对传统审美观念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动摇。而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美育的认识仅限艺术教育或者美学理论教育,认为自己从小没有接触过艺术,没有艺术细胞,美学知识理论性太强,无法理解,所以对美育不感兴趣。有部分热爱艺术的学生,因家庭条件的原因导致没有机会接触艺术或短暂的接受过艺术培训的,非常渴望迫切的希望学校开设美育相关的课程。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接受美育的熏陶,能够学好专业技能知识,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就可以。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美育的发展,对美育进行全方位探索,整合学校现有教师资源,召集部分艺术专业相关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商讨研究制定美育工作方案。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着重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的领导和美育教学团队的老师,對美育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教育。也没有深刻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和对人才培养的长远性,加上美育师资力量薄弱,校园硬件条件跟不上需求,导致学生还不能够全面的接受美育教育,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还不能得到提升。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目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多以艺术课程为主,教学模式单一,例如音乐欣赏、影视作品赏析、艺术理论等公共选修课。而校内、校外其他具有美育价值的资源还没有被挖掘,例如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或是举办艺术展览、歌剧、舞剧、音乐会等,这些无处不在的线下资源都具有美育价值。但有些因受地域和场地的限制,并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停滞不前。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类共同的本质特性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审美素养的不懈追求也是共同的理想体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走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关口,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目前“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现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美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2019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美育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渐渐被社会、教育所忽视。互联网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生活,而高职院校美育观念的落后,加上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教学方法的陈旧,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学生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无法产生兴趣。

高职院校美育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单纯的灌输式讲授某一种艺术类赏析或鉴赏课,误认为这就是美育。从学校领导到美育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美育还停留在艺术教育、艺术鉴赏、艺术理论等单一课程,例如具有音乐专业背景的老师开设音乐作品鉴赏选修课,一般课程模式是课上老师放一段经典的音乐曲目,然后讲授并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的巧妙结合、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体现出哪些意义等,课程的最后会布置一首曲目让同学们课后自己去听,并分析曲目写出自己的感想。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并没有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听懂,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根本没有达到美育育人的效果。高职院校落后的美育观念还停留在认为开设类似艺术选修课就能提升学生对审美的认知,就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认为美育在其他课程其他方面没有延伸的价值或促进的作用。如何推动高职院校美育的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平台缺乏美育资源统筹整合

美育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美育资源中的优质资源需要积累、集中或开发,如今的互联网上美育相关的艺术资源已十分丰富,审美与艺术知识丰盈,查询和学习非常便捷。而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使得美育知识比较分散,对于高职院校没有艺术基础,不具备审美认知和知识面狭窄的学生来说筛选出有价值的美育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例如学生想通过互联网查询赏析名家的美术作品,在网上搜寻关键字就可以显示出上百幅甚至上千幅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美术作品。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美术基础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辨别作品的真实度,很有可能就被误导。还有线上的美育理论研究、经典的艺术作品等都需要进行统筹整合。

同时,线下具有美育價值的优势资源受到场地和条件限制而无法实地参观欣赏的也需要整合,例如博物馆、艺术展览、美育讲座、音乐会、歌剧、舞剧、音乐剧等。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很少可以查阅、欣赏到的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美育资源,更需要被挖掘整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例如笔者所在的地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南京白局、云锦、民歌《鲜花调》等,都极具金陵特色。而所在地域的高职院校并没有以传统文化为契机,因地制宜,缺少将这些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整合。

(三)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误导学生审美认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教育优势和权威性。而互联网的到来完全打破传统,提供了最快速便捷的艺术学习环境与丰富的艺术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就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作品。但是,一些网站存在着大量低级的图片、毫无教育意义的文字及负能量的视频,高职院校的少数同学缺少学习的目标性,经常遨游于此类信息中,不知不觉将渗透于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极其深刻地影响对美育教育的理解,阻碍同学之间对美学教育的传播,最终将无法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正是因为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 信息化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网络的法纪制度仍不健全,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无论是丑陋的还是美好的,学生都可以直观感受到。因此,互联网在向学生们传递积极正能量的同时, 一些充满负能量的信息也在冲击着学生的审美认知,从而必将扭曲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的良好养成。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明辨真、善、美的能力还不够稳定成熟,抵挡不住诱惑,例如互联网平台出现很多低级趣味的内容,而学生容易沉迷于这些低级趣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再比如学生迷恋网红,以网红的行为为标杆等,这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扭曲事实,以庸俗为高尚来误导大众,从而影响学生传统的审美观念,降低审美感受力,影响审美趣味,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和扭曲的价值观。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开展对策

(一)打破传统观念,结合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并不能代替美育。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是具有思想性、伦理性和人文性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欧美发达国家的美育发展经验表明,美育是高品质教育、全人教育的象征。因此,推动高职院校美育发展,首先要转变美育观念,才能改变当前美育的现状。美育的整体教育观念,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相契合,需要注重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运用,用新媒体、新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

伴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除了以课堂作为传播的主要环境载体,还应该将数字化作为辅助技术手段,结合最新的AR技术,将艺术作品、文物古董、模型、音乐、舞蹈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并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增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引用AR技术于美育课堂,创新美育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美、认识美,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整合的网络美育课堂。同时利用互联网丰富美育实践,推进互联网+美育课堂,结合经典艺术作品录制讲解视频,以线下结合线上视频形式进行学习,课程内容课后可以反复观看,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模式,进而可以深刻的掌握学习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学会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美育的效果。

(二)整合线上、线下所有优势资源,建立美育共享平台

在保持传统线下的教育形式下,注重线下及线上资源的结合与拓展,建立美育共享平台。与国家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艺术团体、传统文化艺人等开展校企合作,结合互联网和科技手段,真正做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例如建立线上艺术展览馆、线上数字博物馆、线上主题讲座、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且直观的欣赏艺术作品展览,聆听音乐和歌剧,观看经典舞蹈剧目和戏剧、音乐剧等。可以通过拍摄的民间传统文艺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笔者所在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白局,是一种用南京方言的说唱艺术,极具金陵特色;具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南京六合名歌《鲜花调》;南京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等,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纪录片,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包括民间艺术家等录制有针对性的讲解视频。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形成高职院校美育品牌特色。从而整合一切与美相关的素材建立美育共享平台,让更多的高职学生能够开拓眼界,将美育融入专业技能,创新思维模式。

在互联网上搭建优质共享的美育平台,可以改善学生对美育认知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和教育落后地区,知识面狭窄,艺术修养几乎没有。建立美育共享平台可以更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美育知识,拓展眼界。不论任何专业、任何年级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美育知识进行查阅观赏学习,陶冶情操。从而达到知识的平等性及全面性。共享平台甄选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最优质的美育资源,实现现代化和数字化的美育教育资源共享。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美育融入学生思政教育

美育可以净化人的情感和心灵。它重引导式的“育”,而非灌输式的“教”,将审美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学生成长中。传统的思政课是以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和学习能力对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毫无效果。而将美育融入思政课,通过审美趣味影响学生的感受,将审美的愉悦逐渐感染学生,从而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先进人物的影视作品经典片段,并且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进行经典桥段模仿、配音等形式来更加深刻的感受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引领效果;或者在课件中插入卡通形象的伟人,将他的思想以动画形式呈现,配上经典的音乐,制作成短片。以增加艺术手段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美育理念融入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官方微媒等通过微博、QQ、微信、直播等网络平台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来感染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学会发现美,以无处不在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要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要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就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从思想上改变对美育的观念,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线上、线下所有优势资源,多平台多方式实现美育教育,建立美育共享平台。将美育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2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实施路径探析”(2019SJB194)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江苏 南京211168)

猜你喜欢
美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