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褧(1294-1346),字显夫,大都人,与其兄宋本齐名,元代人称“二宋”;元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十五卷。本文主要以《燕石集》为研究对象,对宋褧的古体乐府诗的内容题材、艺术魅力、文学史意义做简要说明。
乐府本为官府机构,得名于《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原始的乐府诗本是官府采来合乐的民间歌曲,后来经过文人士大夫之手,逐渐变为一种入乐的诗体。宋褧的古乐府诗在当时的诗坛上颇具地位,以清新明丽著称。
一、宋褧古体乐府诗的内容题材
(一)批判现实类——儒冠终年忧民生,叹息衷肠身不悔
宋褧的批判现实类乐府具有浓厚的社会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艺术风格方面,其古乐府风格通俗写实,语言质朴易懂,比如,《战城南》这首诗是为在战场浴血奋战的将士而作。在战争中,即使士兵们为国捐躯,也未有声名可留青史。普通士兵的命运便是“皇帝陛下圣寿千万岁,掩骼埋胔告郡邑”。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民反对战争的意愿。
(二)风土田园类——烟波路上唱竹枝,垂杨袅袅似吾心
宋褧的古乐府当以风土田园类诗歌《竹枝歌》为代表。《燕石集》卷四共有十八首《竹枝歌》,其诗清新娟秀,颇有民歌风味。宋褧的《竹枝词》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宋褧本是北地燕人,但从小跟随其父兄生长在南方江汉一带。直到延祐六年(1319年),才初次到达燕地(指大都,即今北京)。在回到北方之后,宋褧还曾多次再去南方出游,所以对南方一带的风土人情有过切身体验。先看宋褧的《竹枝歌三首·洞庭舟中赋时至治二年二月》:
正月二月不曾晴,蘼芜洲边春水生。
黄陵女儿年纪小,学唱竹枝三四声。
菜花一尺篱门开,栗留声断斑鸠来。
舍南青苗没人插,郎在黔中何日回。
東山日赤云气昏,河姑劝我莫出门。
持筐采得桑叶满,直到阻雨溪南村。
明人张遂辰《西湖竹枝词》曾说“暖风活水亦多情”。张遂辰此说准确概括出了竹枝词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竹枝词往往语言朴素真实,内容多为日常平淡之场景,贵在真情,能真实表现出民间生活的原本样貌。诗中所写的场景皆是普通农户家里的日常生活,但在诗人的笔下,学唱竹枝歌的小女孩、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不惧风雨的采桑姑娘似乎都染上了一层诗味和多情之态。
再看宋褧的诗歌《杨柳词六首·通州道中作至元四年春》。其一是单纯的咏柳诗,表达了诗人的闲愁之情。其五写饯别友人时,主人折赠柳树上的最高一枝,用到了“留”的引申含义,款款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表达的是离情别绪。柳树与诗人同怀留别之情,春恨离愁中物与人达到了完美的交融,情真意切、语言委婉,最后一句给人余味无穷之感。其六以柳枝与人相对照,柳树碧绿不曾变,人却在漫长岁月中出现愁悲白发。
(三)女子闺怨类——溶溶月色照绿窗,蛾眉惨淡腰围减
宋褧闺怨类乐府诗代表作有思妇想念丈夫的《秋弦怨》。月亮意象以皎洁、纯真、朦胧、温柔、圆缺的形象出现在诗中。在这首诗中,“银湾凝月澹游溶,云彩粼粼鶱凤羽”,月亮衬托诗人感情,让其情绪得以宣泄。在银色水湾里,明月的媚姿倒映开来。而后思妇挥弦,弦声却不能传到夫君耳边,只能缝制征衣,独自感伤。整首诗是闺怨诗,但其风格清新委婉多于哀愁怨怒。全诗并未描写女子怎样愁苦怎样相思,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行为动作:在夜半时分因为思念不得入眠,为良人缝制新衣来诉说情思。
二、宋褧古体乐府诗的艺术魅力
宋褧的古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兼具文人的风雅,其语言也清新明丽,自有特色。在情景交融中,诗人做到了景语皆情语,情语皆景语。
(一)浓郁的民歌风味——春水生蘼芜,采桑若耶边
宋褧的乐府诗赞美清新的田园生活景致及情趣,描写南方人民的温润轻灵,既有文人诗的雅致,又有民间诗的质朴。宋褧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天然无雕琢,如《竹枝歌三首洞庭舟中赋时至治二年二月》,全诗自然清新,真淳动人。不论是描写黄陵少女还是采桑少妇,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是欢快质朴的。
(二)意境恬静优美——景语皆情语,情语皆景语
宋褧在写诗中的景色人物时,善于选择意象进行组织,营造优美的意境。以《垂杨曲·唐体和张仲容》为例,诗人在这首诗中调动了视觉、听觉,并将其糅合成一幅含愁娇慵的图画。视觉方面,女主人公看到了杏花、红鸳、垂杨、粉墙、蝴蝶等引起其愁思的意象。听觉方面,耳听小雨潺潺、鹦鹉学语声,情生于景,景生于情,情景交融,难舍难分。
(三)语言清新明丽——纸短情长存,每翻逾清新
宋褧的古乐府诗声调婉转,清新流畅,还运用了方言俚语,增添情趣,如《竹枝歌三首·送余德辉还池州》其三的“况复春江花月夜,吴侬还向个中留”中的“侬”字。宋褧的诗歌语言浅显淡雅,不过多修饰。例如,《杨柳词六首·通州道中作至元四年春》其一仅用“映”“弄”“怜”三个动词就把初春杨柳的婀娜形态完美地描绘在读者眼前,给读者无限遐想。
三、宋褧古体乐府诗的文学史意义
(一)丰富民间文化宝库
从古以来,民歌是文人汲取民间文学养分的肥沃土壤,或直接或间接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宋褧的古体乐府诗从民歌中汲取了许多养分,其诗歌语言似民歌般通俗轻快,风格明朗活泼。从另一角度来说,宋褧的古乐府也丰富了民间文化宝库。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宋褧的古乐府诗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宋褧的古乐府诗研究对文学、民俗、地理等方面的民间文化研究都有所帮助。
(二)对江汉地域文学的贡献
宋褧在稍长之后移居江汉地区,直到延祐六年还燕。宋褧在江汉一代的所见所闻对其古乐府诗的写作有重要意义。江汉一带湖泊河流众多,所以在宋褧的诗中,江水是一个永恒的描写对象,如“河边柳色迎草色,山云结雨行人稀”“沙渚青青芳草茁,梅根潮落蒲帆发”等。江汉地区的方言、习俗等在其诗中皆有体现。宋褧的关于江汉地区的古乐府诗歌生动了表现了此地的特点,在江汉地区结出了文学的硕果。
(三)对古乐府诗体的贡献
元代是一个乐府诗创作非常繁荣发达的时代,元代诗人写作乐府诗的不在少数。但早期写作古乐府的诗人较少,而宋褧便是其中一个。元末,杨维桢发起了“古乐府运动”。宋褧的古乐府诗于元末古乐府运动具有积极的先行实践意义。在古乐府运动兴起之前,宋褧就已经用自己的诗文起到了铺垫作用。宋褧写作古乐府的目的与杨维桢所提倡的古乐府运动的创作倾向不谋而合。当时,宋褧的文学地位与交游情况使得其古乐府诗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元代文学史中,宋褧虽不是一流的诗歌大家,但在茫茫的诗歌史中,其诗也颇具风味。纵观整个元代诗歌史来看,宋褧的诗歌成就并不算超逸绝流,但历史背景的影响和自身学识的广博使得他的诗歌亦有独特之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陈晶晶(1997-),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