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胡艺术的发展对新疆风格音乐创作的影响

2020-11-16 02:05梁红玉
艺术评鉴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创作

梁红玉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认为二胡音乐艺术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那极具有歌唱性的音色,恰恰也为新疆民族风格音乐演奏与创作提供了种种可能,因此新疆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必然为二胡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间的乐器交流与对话也是极有可能的。

关键词:二胡艺术  创作  新疆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028-03

一、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弓弦乐器的发展,弓弦乐器虽然远不及其他吹打弹类的乐器历史悠久,但弓弦乐器后来者居上,以他那丰富的表现力赢得了欣赏者的青睐。伴随着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的蓬勃与发展,使得这些弓弦乐器成为多种戏曲剧种的伴奏。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西学东渐”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新式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方音乐文化大量传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器乐文化,此时的音乐家开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进行认真的思考,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做出了积极的选择,一时间收集、整理、研究与改革已成为当时最热衷的话题。在这期间刘天华(1895—1932)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众所周知,他的“国乐改进社”致力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古典音乐的技法与因素,给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的成功也对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对后来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此弓弦乐器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几乎与此同时,20世纪上半叶广东音乐家、粤胡演奏家吕文成(1898—1981)也在此大背景下开创了广东二胡,也称粤胡,后来称为高胡的一个新流派。吕文成以他那丰厚的广东音乐底蕴,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如《平湖秋月》《步步高》等等,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广东音乐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广东二胡的表现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原有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来源亦无保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在各地原有的艺人班社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文工团。应该说建国初期文工团的建立为进一步促进二胡的革新以及演奏技巧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是二胡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另外,由刘天华所开创的学院派二胡教学体系,基本在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得以确立,学院派的二胡学派无论是从教学、创作、演奏、教材编写、理论研究、乐器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派的二胡教学不仅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表演人才,而且更指明了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以阿炳为代表的二胡艺术则保留了二胡艺术的民间传统。5O年代初,通过杨荫浏与曹安河搜集整理的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唱片发行后,立刻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甚至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于此同时也对二胡艺术的研究与表演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些都对当时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活跃在该艺术领域的一大批专业二胡艺术人才主要有:储师竹、蒋凤之、陈振铎、刘北茂等。他们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改编、创作、移植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曲目,极大地丰富了二胡音乐的创作题材,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好作品,如刘明源编曲的《河南小曲》,黄海怀移植的《江河水》和作曲的《赛马》等。这一时期无论涌现出来的演奏家也好作曲家也罢,他们大多数都有着丰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再加上他们又接受了系统的专业音乐训练,因此他们既能娴熟地演奏二胡,同时也能依据二胡乐器的技法特点,成功地创作、改编、移植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器乐音乐。

文革时期的二胡艺术发展无论是在技法的实践上,还是理论的研究上都处在一个相对滞后的时期,尤其是题材与风格还是显得比较单一。这种情况直到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间才得以恢复,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顾武祥、盂津津作曲的《喜送公粮》,刘长福作曲的《草原新牧民》,王国潼作曲的《怀乡曲》,陈耀星作曲的《战马奔腾》等,这些乐曲的创作着重表达了人民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建设美好家乡的愿望,深受人们喜爱,当然这些作品也是今天民族音乐盛宴中的必奏曲目。

進入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二胡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从1982年全国民族七月底观摩演出以及1983年的民族器乐的大赛评奖,再到1985年的第一届北京二胡邀请赛等活动的举办,更加有力地推动了二胡表演艺术的发展,通过大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奏人才。这些新人大多来自于专业院团,他们的演奏技法精湛、风格驾驭娴熟。另外,从创作上看二胡艺术作品也得到了繁荣,此时的题材、内容、形式已经开始多样化,既有小型化的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张晓峰、朱晓谷曲)、《蓝花花叙事曲》(关铭曲),也有大型化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刘文金曲)等。值得一提的是,二胡艺术的表现题材与内容已经完全融为了一体,交响化的音响实验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走向成熟。

到了80年代中后期至今(1985—2000),二胡音乐的创作与演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些探索性的新音色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早在1983年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民族器乐)获奖作品《影》(杨春林、陈耀星曲)中就有所体现,在积极探索新音色、新音响的过程中,将粗弦二胡与竖琴、打击乐器组合成独特的音响在当时的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亦有创作者在寻找新的音乐语言、探索新技法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利用民族器乐的表现形式,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二胡与扬琴《双阕》(谭盾曲)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一首二胡作品。毫无疑问,民族器乐本身在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气概。还有一些是根据民间音乐移植改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乐器的特色,又提升了二胡在民间音乐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乐曲移植的作品,如《流浪者之歌》(萨拉萨蒂曲)、《卡门主题幻想曲》(萨拉萨蒂曲)、《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儿干》(陈钢编曲)等,这些作品既彰显了二胡的表现技巧,更架起了二胡与小提琴乐器之间沟通的桥梁,更体现了二胡乐器担任竞技演奏下的种种可能。

纵观2O世纪上半叶二胡艺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刘天华为代表的学院和阿炳为代表的民间派为主。他们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们所代表的风格与流派实际上已经奠定了今天二胡艺术发展的基本格局,他们所追求的艺术价值正是体现着那一代艺术家们的家国情怀。20世纪下半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乐器的改革提供了便利,文化艺术的交流使得演奏技巧不断丰富,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极大地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在探索艺术本土化的同时,他们无疑是佼佼者,毫无疑问,他们已经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二、二胡音乐艺术发展的规律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二胡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都为此做出了贡献。毫无疑问,二胡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都凝结着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因此,如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二胡艺术,笔者以为可以做如下小结:

(一)雅俗共赏是二胡艺术的发展之路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胡作为弓弦乐器以他那丰富的表现力一开始就备受大家青睐,由于二胡艺术来源于民间,因此也就决定了它也是一门传统中具有草根性的“俗乐”艺术。说高雅它的确也在古代宫廷音乐的氛围下接受过洗礼,并在学院派的演绎中得到了升华,因此二胡艺术能够自如的“行走”于雅俗之间也就不足为怪了。它们之间在音乐上相互借鉴、交叉渗透、取长补短,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就比如:《二泉映月》的艺术感染力就达到了如此强烈的程度。再如刘天华、吕文成以及黄海怀等人创作改编、移植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了达到雅俗共赏之目的,艺术家们把作品深深地扎根到民间,积极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然后以新的形式、新的技法加以展现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因此,纵观本世纪二胡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确定的是的确走的是一条雅俗共赏之路。

(二)歌唱性特色成就二胡艺术

实践证明,二胡音乐之所以经久不衰、百听不厌,究其原因:一是乐器赋予人声的表达,更加贴近人们的心灵。二是乐曲的演奏旋律性很强,大多数二胡音乐旋律优美,易感染听众。三是演奏中的各种技法,能够再现不同的生活场景,从而更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原作)在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同时,更加向听众揭示着旧世界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一方面在前后乐段中平稳的速度贯穿始终,乐曲从中低声曲开始,通过渐变的方式达到高潮,在音乐的发展中对音符的不断装饰仿佛在不断地发出对人生的哀叹,高潮部分更是让人荡气回肠、意犹未尽,紧接着高潮过后乐曲逐渐回落,最后乐曲在低音区中结束。因此整个乐曲十分注重在琴弦上奏出悠扬舒畅的音调,这样既增强了音乐的音区对比,又刻画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不平。

三、二胡艺术的新疆风格创作与发展现状

(一)文化资源丰富,开发运用滞后

新疆从历史上看,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生活着13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部部民族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各民族缔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因此,新疆无疑早就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资源也是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从这些年新疆音乐创作的现状来看,以新疆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见。让我们翻看已有50年发展历程的新疆歌曲创作,这个时期已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于世,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但在全国引起了反响,且已成为我们音乐生活中“美味佳肴”。但是作为器乐艺术的二胡音乐作品却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在创作上的贫乏趋势似乎正日益加剧。很显然,新疆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历史进程中,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了。

(二)就雅俗共赏而言,精品为数不多

上文讲到新疆风格的二胡音乐作品中一部分是根据小提琴曲移植的二胡作品。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钢曲等,还有周维根据新疆创作歌曲奶茶献给华主席创作的《葡萄熟了》,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值得一提的是,80年后期一些作曲家采用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技法积极探索新疆民族特色的二胡作品方面,作曲家王建民1988年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以及之后新疆风格的二胡曲《天山风情》等作品在这方面可谓是做了大胆的尝试,作品一经演出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具有新疆风格的优秀二胡作品却少之又少。在笔者看来,创新性思维下对二胡音乐艺术特性和语言特点的掌控,新疆风格的二胡音乐创作之路也许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三)艺术发展瓶颈,创作人才缺乏

近年來,作为培养新疆音乐艺术人才的高校,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显然是做了大量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疆创作人才的不足,我们可以在每次的大型音乐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不过这些快餐式的文化活动也无意识地淡化着新疆二胡音乐的创作,再加上,大多数音乐创作者由于工作的缘故,一些在文艺团体,另一些是大学教师,他们并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乡间地头领略新疆民族音乐的真正魅力,当然有时也有一些政府组织的艺术家采风活动,但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的体验生活,比起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可谓太“简单”了。另外,专业作曲家大多数都没有深入体验新疆民族音乐的“扎根”经历,更缺少对新疆民族音乐文化长期的观察与体验,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就无法客观地反映新时代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受。

(四)不同民族乐器,交流对话无限

笔者在前一些年,曾观看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艾捷克独奏演绎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听完后给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是中间部分的华彩段更加深层地表达了乐曲的内涵。笔者再想,既然小提琴乐曲可以被民族乐器做如此多的演绎,那么为什么作为汉民族乐器的二胡为何就不能演绎更多的新疆民族风情的乐曲呢?

四、结语

纵观历史,二胡音乐以它那细腻的歌唱与丰富的表现力引起了大家的青睐,新疆民族音乐风格的创作与演奏,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更体现着民族间文化上的包容。因此,新疆风格的二胡音乐创作与演奏应该反映新时代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王艺,胡志平.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2]冯光钰.二十世纪的中国二胡艺术[DB/OL].拙风文化网,1988.

[3]王宝龙.五十年的新疆歌曲创作[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04).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