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世华
当前流行的古风文化潮流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文化复写,而是一种“新的理智的综合”。“古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音图像、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等文化素材和资源而塑造的文化艺术形式。古风文化作为历史与现代并存的文化想象,推进了本土的、历史的文化复兴和扩张,促进了现代文化的繁荣,但也无法挣脱资本属性和文化工业的侵蚀。古风文化不仅是特殊的文化样态,也是古与今并存的物质现实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重建,赋予时代文化以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古风文化在筛选、简化、系统化的过程中,象征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历史建构逻辑。
古风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规范和文化政治构想,体现了中国政治话语的新形式,一方面为理解当前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提供了新的解释维度,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适用性的内容来延续政治文化,并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政治话语,这对于传播政治声音和强化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映射出传统文化强大的共通性和先进性内涵。
1.延续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建立在群体性记忆及群体性想象的基础之上。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从中吸取养分。传统文化中众多的文化基因契合了现有的政治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爱”与“以人为本”的政治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念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提供了理论支撑。古风文化将政治文化的视角重新投向传统文化,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适应性的内容。对传统文化,社会大众早已形成了共同的情感属性,这既容易获得政治认同,又便于传承政治文化。
2.强化国际话语权。全球化话语的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都冲击着中国文化和话语的传播。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创作的源泉,既是坚持中国特色,又是中国话语创新的突破口之一。“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合则强,孤则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政治话语,为政治话语的创建,推动和树立政治新权威、新象征提供了政治营养。国家领导人在对外讲话中多次使用古语、俗语、谚语等。借助具有民族共同想象和共同记忆的古风文化,既有利于挖掘全新的政治话语资源,促进政治话语的传达与理解,又塑造了国家领导人亲民、睿智的政治形象。
3.促进社会治理。“避风险,求和谐”自古以来便是国人理想的价值追求,“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原则。儒家文化强调的不是社会的冲突和对立,而是以社会的集体道德来促进社会氛围的相融与和睦。古风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在政治领域是现代民族文化滋养下的历史之叙事、文化之想象,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对历史话语理想化地加以创造性运用。古风文化积极响应国家政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号召,又将“和”性文化和“德”性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的理念,在政治中构建彰显其新的时代价值。
古风文化是市场逻辑主导下文化产业对历史的全新阐释。在资本的操纵下,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关键资源,通过文化变现、钓鱼效应、情怀营销、文化产业扩张替换了历史文化原有的语境,创造了新的消费情境。
1.文化价值变现。在市场逻辑的推动下,历史文化通过古风浪潮重新登上时代的舞台。将历史文化资源资本化,挖掘其变现价值成为市场自我救赎、自我发展的路径。文化的变现通过表意符号资本化和文化意义商品化二者协同完成。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被纳入文化生产过程,历史文化符号被加工利用;另一方面,将文化符号进行深入的加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但是,资本逻辑操纵下的文化意义商品化有可能误导社会大众对真实历史的了解,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扭曲历史真实性的意义生产,这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消耗和透支。
2.作为钓鱼诱饵。随着商业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入侵文化领域,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注意力经济是文化传播产业实现盈利的不二法则。古风文化具有天然的个性化与独特性,是博取注意力、制造话题的有效方式,是绝佳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包装外壳。在社会大众对当前文化逐渐审美疲劳的状态下,将古风文化作为钓鱼的诱饵,无意识地促成了大众的文化消费行为。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社会大众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也会逐渐消退,如果古风文化沦为市场逻辑用来扩大需求、实现盈利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最终会被社会大众所抛弃。
3.怀旧情怀营销。古风文化由历史和现代耦合而成,它将历史浓缩为丰富的审美意象。日常的高压力、生活的快节奏使人更加向往无意识层中久违的美好记忆。怀旧情怀造就的文化商品折射出的正是一个已经“失踪”的过去。用当下的文本模仿过去,用艺术化的语言叙述过去,试图不顾一切地重现已经消逝的过去,完成对记忆的重构和续写,努力填补人们精神领域的真空,是个体逃避现实、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解压方式。对历史文化与现代性文化语境整合,是对历史文化内涵的重新操作,产生新的审美话语和文化表征的同时,也隐蔽着集体无意识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4.文化产业扩张。古风文化通过对大众兴趣的片面迎合,为公众带来娱乐和美的感受。文化产业是文化工业的集群,在多个领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文化工业生产。古风文化整合所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领域,从建筑、服装再到游戏、音乐、影视,古风浪潮受资本的推动将中国传统符号纳入文化产业。古风文化为文化市场挖掘了新的资源,增添了文化市场的色彩,但也导致历史文化要素经过资本关系的过滤,最终沦为谋利的商业机器。
古风作为文化表意的一种新的示范形式,在新的消费情境下重塑了文化审美空间,使多元利益的表达通过商品经济和物化方式表现出来,其中暗含不同审美话语、审美形式之间的对抗。文化多样性和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的是市场逻辑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文化单一化、符号化、文化想象力不足的真相。
1.文化个性弱化。为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文化市场不断细分,个性化文化被挖掘和创造。推广古风歌曲、汉服,开发历史遗址等古风文化举措,就是利用古风文化资源,制造与现有文化现象的差异,再将这种“差异”纳入文化规模化复制、标准化生产的制作过程。个性的模仿和规模的复制否定了个体对个性化的需求,是对文化风格、表现形式的统一约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历史文化与生俱来的高雅和严谨。当本国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全球标准化生产的原料,被加工成符合全球市场口味的异化产品,强化了全球资本秩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操纵,就会导致本国文化的独立性和本土性逐渐丧失。文化在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之间转圈,蜷缩在逼仄的空间,就会压缩对未来文化的想象空间,丧失对艺术融合、多种文化风格可能性的追求。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文化三者同步发展,才能汇聚成现代性、多元化文化的涓涓源泉。
2.符号审美泛滥。消费社会从对“物”的消费转向对“符号”的消费。现代人被琳琅满目的物品环绕,身处符号化的物品和物品的符号化共同搭建的文化景观之中,却浑然不觉。书画、茶艺、古琴、汉服等传统文化元素,被赋予奇异的符号光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消费,更多是对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的设定,以古风化的文化商品消费凸显身份和地位,彰显个人审美经验的多层次与复杂性,从而强调自我对于他者身份的特殊性,进一步固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撕裂。
3.文化版权争夺。文化版权实质上是文化再生产层面权力垄断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市场逻辑主导下知识商品化的话语体系。在古风文化的版权话语中,利益主体进行多番较量,用版权手段维护自身在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巩固资本在文化生产领域的中心地位,文化版权只是不同商业力量之间博弈的手段。在古风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控制传播渠道就限定了受众具体的社会互动框架,也就更加容易构建新的审美结构和审美话语。但是,在权力体系的纠纷中,用户的版权却被视而不见。文化版权无法作为个人传播权利的保证,反而成为资本逻辑控制话语、维护现状合法化的工具。
4.性别文化的焦虑。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的性别不平等关系更多地藏匿于流行文化中,附加在女性主体形象上的枷锁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普遍存在。古风文化潮流中,女性身体被视觉感官进一步放大。古风文化通过“暴露化”的身体视觉表达,挖掘女性身体蕴藏的新美学元素,树立女性身体的“理想化”模板,为男性带来一种视觉刺激。男性的肯定取代女性原有的自我认知,而女性把自己作为视觉景观,以获得男性追随的“视线”,并以此作为实现个人存在价值的标准。市场力量为女性树立了大量的消费偶像,消费逻辑一步步将女性构建成男权社会下早已限定好的女性形象。现代消费社会提倡的只是一种迷惑女性的、表象上的平等和独立,通过“伪平等”“伪独立”构建的社会性别认同景观,麻痹女性的自我感知,使女性沉溺于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认同的社会形象之中,失去反抗和斗争意识。
现代信息和传播科技的发展为重现历史文化图像带来了契机,但是,技术消解了历史文化的历史语境,使得古风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通过重现历史文化、重构编码体系的方式打破了历史文化的稳定性,重组了个体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1.重现历史文化。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历史带来了更多的潜在可能性。历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技术再现了族群成员心中认同的意象,重新构建了想象空间的内容,对唤醒民族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信仰具有重要意义。技术的发展为观看历史文化资源降低了门槛,使得古风文化成为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实践,缩小了普通大众与精英阶层之间文化审美的“数字鸿沟”。多样化的技术提供了多重想象模式,扎根于历史想象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反而可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重构编码体系。技术对历史文化图像的重塑存在对历史文化的割裂与重构。历史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都无法摆脱技术的过滤和重新整合,受到时代语境和认知框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在文化接受过程中,人被技术理性所宰制。技术理性“旧壶装新酒”,将历史文化重新包装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将偶然的、片断的历史经验形塑成普遍的、大众的历史实践,定义了历史文化的全新面貌,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忽略了技术与大众之间的张力,助长了技术对人的意识的控制。市场逻辑在技术工具的作用下为历史文化资源创建了新的编码体系,异化了人们的历史文化记忆,强化了人们的顺从意识。
3.技术抚慰心灵。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能够重新建构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网络。古风文化跨越时空局限,深入挖掘消费者内心的表达意愿,为消费者自我的社会化生产、心灵安抚提供了契机。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愿望,完成对自己的社会化想象。“虚拟环境”打造了自我满足的全新的理想形象,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世界,创建了一个新的消费现实,为人们构筑了逃避现实的空间,以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和压力。现代信息技术为表达人们内心想法、构建形象提供了多种途径。古风文化为人们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带来了新型的实现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导下,人们可以在不同时空穿梭,实现内心的满足,获得心灵的抚慰,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消费为前提。
古风文化呈现出多重的、分散的、不稳定的本真性,对复杂多变的古风文化浪潮进行科学引导和重塑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风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多有助益,在现代性思想和观念的指引下可以挖掘出具有当代适用性的历史经验。古风文化浪潮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借鉴并不意味着全盘回归,需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时代语境。
其次,文化正义,消除差异。文化正义意味着不论是文化的生产、分配、消费过程都需要构建一种消除差异、力求平等的状态。古风文化超出了普通大众的基本解读能力。城乡差异、资源差异等社会问题导致大众接触优秀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的差距。文化正义需跳出权力和资本宰割下的逻辑,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间实现最广泛的文化共享。对于国家政府来说,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文化资源的生产及流通打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市场逻辑应立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注重社会效益,创造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普通大众要培养鉴赏优秀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
最后,自由交往,回归主体。中华民族历来拥有诗性智慧,但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古风文化却一步步掩盖了人的原初本性。资本力量借助古风文化构建了新型的生活实践标准,并创造性地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文化景观之中,扬弃了“人的依赖关系”,引入了“物的依赖关系”。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剥夺了人们自由选择交往的能力,导致主体被塑造成客体,人的主体意识淡化,人成为资本逻辑、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三者共同塑造下的“现代性野人”或者说“单向度的人”。人的实践活动才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创作的主体是个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交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作需要回归人的主体性,开展自由自主的文化交往实践活动。
探究古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传播机制,对文化的自由和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识古风文化浪潮的价值,也要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弊端和风险,在新媒体与新技术创造的新型对话语境中实现对文化与传播的重新解读,认识政治经济逻辑与文化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政府、市场、社会大众多方主体要分工合作、协同建构,采取适合国情的文化战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和艺术化演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