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

2020-11-15 20:02
山东人大工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摘帽小康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谓关键,就是要看全国的贫困乡亲们,能不能全部脱贫。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完成,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大事。他曾反复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应对疫情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发表系列重要讲话。3月6日,他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集结号。这些新部署新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彰显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小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最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诉求,它承载着我们的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从那以后,“小康”便成为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我们党把这个古老的愿望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划上历史的句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实现途径,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四个问题”等关键环节,以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离消灭绝对贫困越来越近。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贫困地区民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现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贫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这同他们经受了这几年脱贫工作的历练是分不开的。这些同志同当地基层干部并肩战斗,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中国方案和经验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本来就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剩余任务重。首先,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退出、55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深度贫困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和短板,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其次,“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稳定住、巩固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还存在季节性缺水。再次,在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这些人群的比例越往后将会越高,纾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是最为突出的挑战。

巩固成果难。贫困群众短期脱贫容易,长期稳定致富难,问题突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据初步测算,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稳得住、能致富任务艰巨。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疫情影响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本就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又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困难进一步叠加,是影响脱贫攻坚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有的贫困村宣布退出后,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际不在岗,开始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换频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才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3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脱贫攻坚最大规模会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作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重要部署;20多天后,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强调要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跨越发展;4月,总书记再到陕西考察,进一步强调要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这在关键时刻为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指明了方向。

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战倒计时,时间不等人、任务不等人,必须全力以赴,抓紧抓紧再抓紧,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军令状的,只有脱贫攻坚这一项工作。”立了军令状就要完成,决不能在最后关头“掉链子”。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2707个贫困村中任务比较重的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要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难度,必须高度重视,想方设法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抗疫不能放松,战贫不能停步,要统筹推进两个战场的战斗,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总的看,疫情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影响正在逐步克服,不会改变脱贫攻坚大局。

千方百计巩固成果。脱贫攻坚是一场持续的战斗。已经脱贫的群众可能会因灾、因病、因残、因产业失败和务工不稳等导致返贫,还有大量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也可能陷入贫困。返贫不可避免,但要防止发生大面积返贫,完善防止返贫的治理机制,是确保脱贫攻坚全胜的压舱石。切实把脱贫攻坚已经攻下来的阵地牢牢守住,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不减,驻村工作队不撤。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它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总之,要落实好中央“六稳”“六保”的部署要求,让贫困群体高高兴兴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严格考核评估。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标准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到2020年大约4000元),且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个标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略高于世界银行绝对贫困标准。攻坚期内要始终坚持这个标准,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更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要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全面调查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确保脱贫结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通过脱贫攻坚战,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着眼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全力以赴、只争朝夕、决战决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摘帽小康小康社会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贫困县摘帽后不得搞庆祝活动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2017年,约10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