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监督视角下的艺术实践
——以扬州市扬剧研究所为例

2020-11-14 12:03
剧影月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演职人员扬剧声腔

近年来,在省市两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艺术生产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衣冠风流》《史可法——不破之城》《鉴真》等艺术精品层出不穷。不论是在苏中地区广袤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剧场,都收获到了观众的掌声与鲜花,相关剧目、相关明星演员在各种奖项的评比中也收获颇丰。古老的扬剧艺术成功的实现了在新时代中的“逆袭”。笔者作为一名舞台监督,自然需要全情投入于每一部作品的创排和演出的几乎所有环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时常思考我们的演出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我们的作品为什么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的优势在哪?我们的不足又在哪?写作本文,也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在艺术生产中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

作为舞台监督,有人时常会为一些装置和器具的搬运发愁,也时常会为部分演职人员的迟到早退而恼火。这边演出很快就要开始,那边还在急急忙忙的补妆……但是这些都不会在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发生,因为我们有一支高素质的演职人员队伍,大家对于这个集体都充满了珍惜与感恩。不论是崎岖泥泞的村道,还是现代化的剧场里,包括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所有员工都会一起搬运道具,演出前一起帮忙装台、演出后一起帮忙整理器材,没有人会因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化。除了确属不可抗力的事项发生以外,也没有演职人员会无故缺席排练和演出工作。因此,作为舞台监督,我的工作就变得相对容易,或者说不会因艺术创作之外的事项而有所添堵。

不论是在基层的搭台演出还是在剧场内的演出,我们总会自发的在演出之后将化妆间和试衣间等后场区域打扫的干干净净,相关的桌椅也摆放的整整齐齐,几乎不用保洁人员再做二次的打扫。

应该说,这些方面都是艺术创作和生产之外的日常琐事,但就是这些的积累、就是这些的叠加,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我们这支队伍充满了凝聚力,全体员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和动力,也就形成了激情与责任并存的团队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爱岗敬业的团队,我们的艺术创作之路有了最为稳固的根基和保证。

2004年以来,扬州市扬剧所(原扬州市扬剧团)在中国剧协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文化部文化表演奖、各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戏剧节评选、国家级艺术基金资助等等领域内都已有所斩获,明星演员李政成在中国戏曲届也有了显著的声望与影响力。可我们依然毫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更是多策并举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不断向京昆取经、向越剧看齐,在编、导、音、舞、美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寻求更大的突破,不断邀请相关领域内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加盟到精品工程的创作之中。作为舞台监督,自己也有幸见到了韩剑英导演、赵震芳作曲、边文彤舞美、杨庆锦灯光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艺术工作者的风采。

日常的排练过程中,所有成员都一丝不苟,排练场内没有嬉笑打闹,也没有高声喧哗,有的只是一丝不苟地跟着导演的节奏去体会剧情、跟着作曲的思路去揣摩唱腔。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独创出“以排带演”的方法,用镜头记录下日常的排练情况,然后分发给相关个人,通过反复观看以达到自己审视自己、自己回看自己、自己分析自己、自己总结自己的目的,进而发现自己表演中的缺陷和不足。

作为舞台监督,这一切我都历历在目。看见同事们有这样近乎于“苛求”般的工作状态,欣喜之余也不免发出长叹,如此这般的执著与认真,如果不能取得最终的演出成功,或许只能说明是上天太不眷顾扬剧了。

戏曲本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就扬剧来说,囿于地方剧种的特质,可能“雅”的成分要弱于“俗”的占比。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不同的观众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很显然,从近年来的创作实践看,扬剧、或者说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扬剧作品,在“雅”这一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这种变化表现在声腔的改革上。通俗唱法理念的灌输和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这是扬剧市扬剧研究所近年来在声腔探索上的成果。这种声腔,既有传统戏曲的精髓,也有流行歌曲般朗朗上口的节奏,加之对曲牌体音乐架构的改革,通过添加更多板腔体音乐的元素,扬剧的声腔变得与时代发展更为契合、也更符合现代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偏好,因而我们也收获了更多扬剧本土以外观众的喜爱。

其次,这种变化体现在剧本的创作上。作为地方剧种,才子佳人风格的题材自然是最为受到观众喜爱的。但如果一味的局限于这样的风格之中,文艺作品所应有的启智开蒙的作用、所应发挥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色就很难得到发挥。因此,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在新剧目的创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思考与探索。围绕着扬剧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我们挖掘和整理了讲述东晋名士谢安的《衣冠风流》,二度创排出与在扬州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史可法有关的《史可法——不破之城》、反应鉴真大法师东渡扶桑的历史剧《鉴真》等一批有厚度、有深度的高质量作品。因为这些题材的引入、因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讲述,与省内其余地方剧种相比,扬剧这个剧种也变得更为有张力、更为有魄力、也更为有舞台表现力。

再次,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众所周知,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有一批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她们在唱念坐表等方面都接受了专业且高效的科班训练。因而有他们加入的演出,其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舞台呈现自不必多说。除此以外,我们的其他同事也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将舞台表现呈现的更规范、更大气。就以《衣冠风流》《史可法——不破之城》等作品的创排而言,著名昆区表演艺术家黄小武、胡锦芳等前辈京昆名家曾数次来到扬州,对于演员的形体和身段逐一进行了点拨与指正。事实上,作为地方剧种,大多数的扬剧演员可能都对“唱”更为上心,对于表演而相对并不是太钻研。而近年来我们在表演方面的努力与付出恰恰是拉开与同行层次、逐渐提高扬剧艺术层次的最鲜明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京昆名家的持续助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舞台监督,我需要在现场演出时行走在台上台下,时常也会与观众、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观众的沟通交流,通过他们的笑容和掌声,我知道扬剧在声腔上的思考和改革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认可。

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精神状态、工作态度、专业能力等方面。作为舞台监督,这些都是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真实见闻,也能算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原因总结。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艺术生产过程中,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将舞台监督的相关工作做好,为单位在新时代的新征途中贡献自己最大的能量。

猜你喜欢
演职人员扬剧声腔
济南市钢城区万和小学邀请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们走进学校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冬天的舞台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关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婚前启示录》 看他们如何讲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