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桥流水、青砖石桥、黑瓦白墙、春雨濛濛……浓郁的江南元素给人清新脱俗的诗意之感,这就是锡剧《紫砂梦》的舞台呈现。水墨晕染的舞台、精彩细腻的表演、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优美且震撼人心的音乐唱腔,将制壶场景、儿女情长、家国情怀转换成充满艺术气息的戏曲舞台形式,不仅展现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更展示了柔中带刚的壶道精神。
戏曲舞台美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演出空间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剧本主题,更要最大限度地为导演和演员所利用,首先要考虑戏曲表演的传统,符合表演本体的设计才是好的舞台空间。锡剧《紫砂梦》舞美对江南元素的选择和提炼经历了一个从虚到实、再由实到虚的过程,设计师准确地把握和运用了极具特色的江南符号,形式感极强,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戏剧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代。
从虚到实——在大江南的背景下,选择适合剧作气质的元素,经由舞美设计师的提炼和设计,将舞台从前到后的空间做合理的分割:上场门前区是传统做壶艺人的工作台,时而是壶匠在做壶,时而是主人公连城在钻研壶艺,时而又是壶的指代,除了提供表演的支点,它还是壶道传承的象征。舞台中心区域是主要表演区,大转台上铺满浓郁江南特征的青砖石板,跟立在上面的景片形成完整的空间,有着良好的呼应。白墙黑瓦的主要景片将转台分成两个部分,借用江南典型的花窗和中式建筑元素,完成紫砂壶故乡环境的建构;当需要表现室外场景的时候把墙片景片升上去,转台把石桥转到前面来,后区时而是竹林,时而是江南水乡的远景图。
确定好大的空间之后,选择了手绘的制作方式,灵动的笔触、水墨晕染的效果加强了民族化的表达,同时打破了当前舞台上电脑复制品的呆板,传神地显现了江南的气韵。低调的灰色布景强调了戏剧故事的年代感和沧桑感,为灯光设计提供了很大的表现空间,也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演员。
“由实到虚”的绘画手法把戏剧情境和戏曲的写意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女声合唱“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中,上场门制壶人区域灯光渐亮,随着他精细的制壶动作,观众被带入了那个紫砂壶的故乡。音乐转换,“还钱!”舞台光起,讨债的群众分列在舞台各处,各有各的姿态。紧接着,主人公连城出场,高色温和浅蓝色的灯光营造出的江南,加重了黑瓦白墙的萧条之感,被“逼债”的连城决心卖身救壶庄,小师妹心梅拿着梅花壶的图纸上场,解了燃眉之急,师母把壶庄交给连城,连城从人群中走到上场门制壶区,看着桌上的壶艺工具,振兴壶庄的决心从他心底升起,依然是女声合唱“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灯光渐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幕中,连城债务还清了,梅花壶销量增加不少,他脚步轻快,从江南竹林中一路走来,走过石板路,跨过石板桥。由绿到黄的灯光色调表现了江南竹林的美景,也烘托了主人公快乐的心情。转台从后往前转动,把石板桥转到观众眼前,连城下,陈家二少爷上,灯光明场转变为蓝色,这一“转”和一“变”,充分体现了戏曲舞台美术的特征,与表演融为一体。蓝色的灯光为陈二少爷的遭遇和心情做了视觉上的表达,同样的场景,黄绿色和蓝色灯光的对比,把连城和陈明的心境之不同完全体现出来了。连城救下陈明,两人结拜兄弟之后,“联手制成结义壶,从此后手足情深,财源滚滚水长流”,舞台灯光聚焦到两人身上,制壶人区域灯光渐亮,连城心中之壶外化为陈明和观众的眼前之壶,两个空间相互呼应、互为映照。随后,舞台灯光再次转暖,寓意角色心中阴霾暂时散去。舞台美术运用自身的语汇,在视觉形象和色调上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景与情的结合、形与意的表达,为角色活动创造了合适的环境。
舞台一角制壶区灯光再次亮起,连城忖度着如何制作梅花壶,接着,连城调度到舞台中间,日夜思索魂牵梦萦的梅花壶,把“壶痴”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把壶领会五湖烟月,风光如醉,一样的壶,不一样的美……”,远处的万家灯火和一轮圆月营造出的静谧场景让观众领略到了人的痴和壶的美。“梅花、兰花、兰花、梅花,点缀着素心素面紫砂壶”,灯光由橙黄变为粉紫色,营造出的满台花瓣绕着转台转动,连城在十二个梅花仙子中穿梭,找寻梅花的韵致和制壶的灵感,也想念着他的心梅师妹,此时的梅花是他内心深处最美的表达。正在想着念着,心有灵犀的人儿就出现了,心梅上,二人深情对唱:“……我如紫砂泥,泥中有我,缘分是这泥来系,紫砂壶一片情依依,你如梅花,梅花壶融化情爱写传奇”,演员、布景、灯光、道具等各种元素的融合不仅构成了视觉审美上的完整性,也充分表达了剧作的内涵和意境。
陈明在日本人田中的唆使下偷走了梅花壶,舞台场景跟第一幕的“逼债”一样,但蓝色更深、更暗了,仅留下前面窄窄的表演区,连城丢了壶,仿佛失了爱,心痛到极点,斑驳的墙面和惨淡的侧光强化了心情的低落。“寻壶”一场扣住了观众心底的紧张与怜惜,“人与壶分散,心与壶分离,急匆匆快步如飞……”,此刻,雷鸣电闪,雾森模拟下雨天,白色的光束中雨水飞溅,连城在旋转的转台上摸趴着寻找梅花壶,高一脚低一脚的,却一不小心从石桥上掉下来了,辨不清方向,“半年磨合恩,一载缱绻情……失壶犹如失了心”,“壶痴”就像丢了魂一样。心梅怜惜地看着眼前的师哥,两人互诉衷肠,“有情枝催开并蒂花,儿时青梅绕竹马,梅花愿开在连城家”,灯光聚焦两位有情人。音乐转换,灯光撒下喜庆的“花瓣”,舞台上空悬吊的四扇大门景片在音乐声中降落,转台也随音乐节奏转动,场景转换到洞房,舞台背景的红紫色灯光渐起,音乐推到高潮。紧接着,灯光渐收,女生合唱“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再次萦绕,剧作没有沉浸于儿女情长,而是在角色情绪转换过来之后,重新回到家国情怀。
重新振作的连城在酝酿和制作新的作品,“似九天之外星辰落,似旷野淋漓倾盆冲,似潮声乍起江海通,似金戈铁马啸西风”,此刻,观众期待着超越梅花壶的作品,橙红色的灯光象征了连城的热情似火和坚毅决心,“细致处脱胎换骨指生风,悲壮处千百度高温烈火融”,终于,凤凰涅槃重生了,高亢的音乐中,连城从舞台中区一步一步往台口走,脚步沉着、稳固,“壶以天地人共存,清心永固欣欣向荣,胸怀天地多坦荡,汇江河湖海浩气贯长虹”,乐池区域升起来一把精致的紫砂壶。静场,强烈的黄色光束照射到这把千锤百炼的“九龙壶”上,耀眼的光芒彰显了它的高贵和气节,它的出场扩展了新的舞台空间,汇聚成了新的视觉焦点。后区侧光造型下的蜀山镇百姓看着这把绝世好壶,纷纷致以最高的赞美。一阵狂轰滥炸之后,壶的定点光再次亮起,却变成了一束白色的光,田中贪婪地看着这把九龙壶,待他走进了,壶却渐渐沉下去了,消失在他的视线中。这一场戏始终聚焦在九龙壶上,它的造型光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表达了连城眼中的壶、百姓眼中的壶和田中眼中的壶,不同的角色看到的壶竟是那么的不同,壶带着人的灵性和情感,融入了民族性格和精神。
萧瑟、惨淡的白光,烟雾弥漫的舞台隐隐透出后区的白墙黑瓦,诗意江南的景片不再了,只留下空空的舞台上萧条的石桥,衬托出日本人的恣意侵略。当陈明被日本兵拖到后面时,舞台一角的做壶人又出现了,他冷眼旁观着日本人的横行霸道,看着同胞被欺负,也好似在传递着某种坚毅。舞台上的人物看着另一空间的做壶人,也忽然明白了紫砂壶代表的民族精神,柔中带刚,“宁可玉碎,绝不瓦全!”凭着这样的精神,中国人民就是打不垮的。
锡剧《紫砂梦》诗意的江南元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现代感的样式和水墨江南的画风造就了独特的舞台视觉,锡剧艺术和紫砂艺术的有机结合,把江南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审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