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派”民族化美学的呈现与表达

2020-11-14 09:39
电影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化动画片动画

曲 朋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一、追本溯源:相对“自在”的民族化建构

(一)美术风格树立民族身份

从中国动画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开始,尽管影片的技术风格和故事情节明显模仿了美国的动画片《从墨水瓶里跳出来》,但片中捣乱的纸人却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式衣服,是中国动画人下意识为中国动画树立民族身份的反映。1936年,万籁鸣写过的一篇《闲话卡通》中提到:“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中国动画人从此开始关注动画的民族化问题。直到1941年,影片《铁扇公主》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原本静态的山水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此外,他们还将中国戏曲艺术造型融入其中,更加凸显了浓厚的民族元素和民族特色。尽管如此,影片还是有美国动画的痕迹,如孙悟空的造型接近米老鼠,且动作设计、叙事手法和内容编排上也或多或少有美国动画片的影子。

(二)故事题材展现民族气质

中国动画的改编是从1935年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开始的,影片改编自《伊索寓言》,这种模式受到美国动画从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改编的影响,影片依旧没有摆脱美国动画的痕迹。1941年上映的《铁扇公主》改编自中国的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这是改编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始,影片中暗喻了只有团结一心,联合群众,才能打败日寇,取得胜利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辟了改编中国动画故事题材与展现主题民族化的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尽管已经出现了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优秀的动画人以及一些带有民族气质的动画作品,但与国外相比较,当时的中国在技术方面较为薄弱,不成熟,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虽然这些动画作品都有模仿美国动画的痕迹,但中国的动画家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与美国商业动画电影走不同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对外寻求文化认可的心理投射在动画创作上的表现。

二、脉络廓清:“中国学派”民族化呈现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时代变迁,给动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方面,统一的新中国政治经济的稳定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有了专门生产美术片的部门,大批的动画创作人才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有了专业培养动画人才的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动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宣传作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电影界提出的“去好莱坞化”运动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学习借鉴苏联以及东欧等一些国家在动画制作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相继派出了一批人员赴苏联、捷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学习取经,这对新中国的动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逐步踏上了探求和找寻新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在70年间,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山水情》《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一)民族化确立使“中国学派”走向世界(1955—1966)

1.全盘苏化失去民族风格

20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开始全面地模仿苏联的动画,一方面是大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苏联的动画已经非常成熟,有专门的生产动画的制片厂。在题材选取上,普希金的古典童话、各民族的民间童话等均被选为创作“蓝本”。在美术风格上,自然而然地承袭了苏联绘画的厚重沉着且赋以童话的朦胧色彩。在创作观念上,既强调动画片的趣味成分,又富有政治目的,以及包含苏联人的世界观中所固有的深刻人道主义思想。这些创作观念对中国动画影响深远。

5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将苏联动画作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中国第一本阐述动画创作技术的书籍《动画电影》是翻译的苏联作品。书中所介绍的部分影片,被早期的动画创作人员逐格临摹,作为经典资料参考,并应用于中国动画的创作中。与此同时,国内引进的动画片大部分也是苏联作品,如《金羚羊》《灰脖鸭》《青蛙公主》《黄鹤的故事》《狐狸的下场》等。从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小猫钓鱼》《好朋友》《渔童》看,从题材到表现手法再到意识形态都与苏联动画相似,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题材。

直到1955年,中国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影片中鸟的造型从动作设计到对白到唱歌都是拟人的,但都是模拟苏联的,颁奖时被误认为是苏联的作品。尽管影片的技术非常成熟,但在风格上缺乏独立性和民族风格,这唤醒了中国动画家们的民族自觉意识。风格模仿和技术照搬,缺少民族内涵的作品,不能使中国动画真正“走出去”,只有坚持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1955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的倡导下,中国动画开始探索“民族形式之风”,其目的是区别于苏联动画,具有浓郁风格的美术片应运而生。民族化的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第一次将中国的国粹京剧、古代壁画工笔重彩的技巧融入动画的创作中,并第一次将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展现在银幕中。作为民族化道路的尝试,放映后反响强烈,从此坚定了走民族化的道路。

2.民族化确立形成“中国学派”

1957年4月,中国首家独立生产动画片的专业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明确了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中国动画迎来了第一个创作辉煌期,摄制了水墨片、剪纸片、木偶片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动画片种。拍摄了至今提起依然让中国动画人心潮澎湃的《大闹天宫》,家喻户晓的孙悟空的形象从此建立起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的十几年,中国动画飞速发展,中国动画人不断在中国民族艺术中挖掘素材,拍摄出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画创作体系。短短几年就跳出了学习苏联的窠臼,在世界动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至此中国动画走上了与美、日商业动画不同的艺术发展道路,创作出了《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牧笛》等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使得中国动画片在世界上影响力大增,至此“中国学派”基本确立。

(二)民族化延续让“中国学派”再现繁荣(1978—1989)

1966—1976年“文革”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拍摄了17部作品,较1956—1966年走民族化道路的前10年,个别作品虽然在创作手法和制作技术上有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中国动画在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数量上有大幅度减少。

1.改革开放使中国动画进入繁荣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动画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停滞的脚步,中国动画的创作延续了50年代民族化美学风格创作之路,抑制太久的创作热情迸发出来,动画片的题材、样式和风格,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使中国动画进入繁荣时期,出产了一批高水平、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也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总共生产出的影片数量,高达133部,时长大约为3400分钟。同时,一共有24部影片在海外获得了37个奖项,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动画民族化风格在制作理念上日趋成熟。1979年诞生的《哪吒闹海》是“文革”后第一部动画长片,同时又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片。那时的中国动画人经历了十年的压抑和禁锢,正需要一次爆发式的创作,更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动画重返世界舞台。影片以其“鲜艳的色彩、民族化的表现风格、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至今也是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获第33届戛纳电影节特别放映奖。1980年的《三个和尚》故事虽短,但寓意深刻,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漫画的表现手法,获第3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在1978—1988年这十年时间里,许多的拍摄场地以及动画片的生产制作部门在全国各地出现,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起投入到了中国动画的创作事业中,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制作上的压力,使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格局也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一花独放”,而是走向了“百花争艳”。

2.电影动画向电视动画转变

80年代中后期,世界范围内电视动画开始兴起。电视成为动画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动画开始将创作重点放在拍摄电视系列片上。中国动画依旧以精工细作的电影式创作方式制作电视动画,这一时期电视系列片成为国产动画的主角,制作了《葫芦娃》《黑猫警长》等家喻户晓的作品。尽管作品质量很高,数量却甚少,无法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使大量的国外动画涌入中国市场。

三、精神内核:“中国学派”民族化传承

(一)用中国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美术片《葫芦兄弟》创作灵感源自民间童话,由担任多部剪纸片的胡进庆导演进行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继续沿用了剪纸片色彩富丽的表现风格。《小鲤鱼跳龙门》取材于民间故事“鲤鱼跳龙门”,其中小鲤鱼的造型用国画的工笔重彩方式塑造,色彩不同,性格各异,在背景设计中,还融入了“大跃进”时期常见的群众壁画风格。《火童》取材于云南哈尼族的民间故事,影片聘请画家刘邵荟设计造型,融入了敦煌壁画、油画、现代装饰画的绘画技巧,结合民间的剪纸和现代化的绘画表现手法,且人物服装上运用了云南少数民族蜡染的效果。《金猴降妖》根据《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改编,导演特伟提出了“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理念,在背景的设计上突破了通常古典装饰性较强的绘画方式,代之以独特的重视人物造型和西方背景风格结合的手法,色彩上力求更加丰富。《天书奇谭》以《平妖传》部分章节为蓝本,人物造型根据江浙一带的门神纸马进行了艺术设计。《九色鹿》则是一部以敦煌故事和壁画风格为元素的动画片,本片造型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一幅僮锦》改编自壮族的民间故事,影片以中国绢纸为画纸,以中国画工笔样式绘制而成。《山水情》中的人物造型由中国画中独树一帜的吴山明进行设计。

(二)坚守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

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做动画片更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动画能够拥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与美影厂艺术家们这种“匠人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动画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用时、人力、资金都是真人电影的数十倍,而中国动画是在物资非常匮乏,技术特效水平也非常有限的年代诞生的,老一辈艺术家凭借对动画的一腔热爱,不断地追求卓越,才精雕细琢,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不计回报恪尽职守地付出,对艺术精益求精和对责任的执着坚守,告诉世人什么叫中国动画。动画人的“匠人精神”和动画艺术本身一样打动人。《大闹天宫》万氏兄弟筹备了20年之久,制作团队光手工绘画就多达七万余幅。观众不经意间略过的一个动作、一个镜头,背后都堆积了小山似的稿纸。导演钱运达在拍摄《草原小姐妹》时,深入生活,跟着放羊三个月。1957年导演万古蟾带领剪纸片试验小组开始筹拍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第一次试拍没有成功,操纵时人物没有定位,人物动作很“抖”。1958年开始第二次试拍,接受第一次失败的教训,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终于在1958年9月试制成功。这样的匠人精神一直传承在当今动画人的身上。

动画片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民族文化成为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最佳土壤。中国动画一直提倡走民族化之路,并非意味着要沿袭过去“中国学派”的老路。当代“中国学派”的动画制作模式应是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本源,重新评估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用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视听语言加以诠释。。借助动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是摆在我们当代动画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猜你喜欢
民族化动画片动画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推荐一部动画片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