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文艺团体的改革可说是历经沧桑,几经磨合,其中有成功的,也有成效不够理想的。作为江苏省淮剧团的演员,我切身感到改革要有利于艺术事业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要有利于让观众能多看戏、看好戏。在这方面,盐城市演艺集团探索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坚持改革探新路。盐城市演艺集团成立于2012年,是在整合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歌舞剧院、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教育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的,将原事业性质的团体与所属人员实行整建制的改制转企。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全部剥离后,现有人员约为200人。改制后成立的演艺集团,以推进文艺团体改革为引领,以实施精品创作工程为龙头,以高质量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注重激发创新活力,着力凝聚内生动力。几年来,集团走出一条出人出戏扬正气、事业产业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体现了当初定下的以自加压力,勇于探索的追求精神,推动集团改革发展,促进艺术创新的初衷目标。
集中力量办大事。过去剧团上一部新戏要走多个程序,首先对演什么剧、投入多少资金,演出市场如何运作要向主管局上报方案。主管局在当年的预算内拨付一定补助经费,其它经费需要剧团自己筹备。如今随着人们对戏剧艺术欣赏水准的提升,上一部新戏经费投入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一个剧团力量相对薄弱,要受人员、资金、艺术资源的制约因素较多,这些都将影响艺术创作的周期。如今,集团的整体活力显著增强。上一部戏,集团内部组织艺委会严格论证,一旦定下就会在集团这个层面全力以赴创造条件就能实施。这几年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歌舞剧院的获奖作品都是起初在没有外部资助的情况下,依靠自筹资金,集中全集团人财物资源,进行强势推进的,这也保证了艺术生产的时效性与成功率。
成功风险共担当。抓好一部作品,需要有艺术担当与创新勇气。记得2015 年淮剧《小镇》创作之初,集团就曾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向领导汇报。方案敲定后,当时也面临着风险,成功了剧团就能一举走出困境,失败了有可能剧团一蹶不振。作为改革的主体,集团在关键时刻勇于拍板,力挺让剧目尽快得到上马,面对资金一时难以筹集的现状,集团一方面通过拆资举债的办法投资上马,另一方面从各方面协调创作力量,群策群力推出这部力作。这在过去以一个剧团的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到一定资金的。实践证明,一部戏救活了一个剧团,《小镇》取得了极大成功,也让多年来一直处于演出不景气状况的省淮剧团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小镇》艺术创作的丰收,有利于弘扬国家非遗淮剧艺术的保护传承,提高和扩大了淮剧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同时剧团的演职员也从演出中普遍受益。剧团的艺术生产力提升了,团内的凝聚力增强了,演员的创作热情与演出激情得到空前活跃,促进了一批中青年演员的尽快成长,也为新剧目的生产注入生机活力。
正因为改革激发了活力,让省淮剧团涅槃重生,在短短几年内,就有多部反映现实题材、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闪亮舞台。2016 年淮剧《小镇》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上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在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为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政治局常委演出《小镇》精彩选段。主演陈明矿凭借在《小镇》剧中的精湛表演获第27届戏剧梅花奖。2019年省淮剧团又推出淮剧《小城》,该剧目获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并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盐城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舞剧《烽烟桃花飞》在省第三届艺术节上获优秀剧目奖。风情音诗画《水边是我家》获江苏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该作品2014 年还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优秀艺术作品的不断推出,激发了集团上下的创作热情,创作一批、打磨一批、储存一批,紧抓艺术创作不放已成为集团上下的共识。目前集团正集中力量抓好淮剧《小城》的精打细磨,力争将这部原创淮剧打磨成又一部力作奉献舞台。以盐城本土体裁为原型、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正进入紧张的创作之中。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省淮剧团和盐城市歌舞剧院现正围绕新四军创作题材,努力打造一批以烈士人物为原型的红色作品,让更多的优秀作品汇聚舞台,惠顾基层百姓群众。同时努力抓好优秀作品进基层,把好作品送到千家万户。由集团在全市发起的优秀作品“镇镇到演出”,2018、2019 连续两年走进113个乡镇与街道社区演出达200余场。
盐城演艺集团组建之初,面对省淮剧团和盐城市歌舞剧院这两个五六十年代的老剧团,抓好改革相当不易。多年弊端积重难返,队伍老化缺乏活力,资源配置不够协调,人员出勤不出力,一些人守着事业编制等靠要思想严重。尤其是前几年演出市场相对萧条,演出不景气,导致队伍散、人员懒。面对每月只拿几百元生活费,不少人干起了开饭馆、卖蔬菜、开出租车行当,剧团失去了吸引力。改革后集团实行新的激励制度,打破多年“大锅钣”。员工通过业务考核决定薪资待遇,工作业绩决定个人职位升迁,能人有用武之地,新人得以脱颖而出。改革半年后,就出现了人人争着上岗,自觉练功习艺,主动要求登台演出的喜人景象。在人的处理上集团做到人尽其才、各取所需。对年龄偏大、有一定艺术专长的老同志将其安排从事艺术教学,实现了人人有岗位,待遇得提高的构想,增强了剧团人员的文化自信与幸福感。这几年剧团通过发展文化三产,开展市场运作等办法,做到不拖欠员工工资,历史旧帐得以理清,实现无人员上访,无历史积帐,爱艺术的人多了,调动了员工演出新剧目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为增强新生艺术力量,这几年集团通过实施灵活优越的政策,面向全国招录引进人才,与国内多家知名艺术院校建立合作联盟。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办法,让新学员接受系统的学习。如今省淮剧团前几年培训的26名淮剧学员现都活跃在舞台,有的已成为淮剧新秀;市歌舞剧院30 多名年轻的演员,成为舞台上一支强劲的新生代舞蹈力量,在全国与全省重要赛事屡获佳绩。
盐城演艺集团组建至今,为促进文艺事业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着力在建立“文化大家园”上统筹谋划,强势推进。建立生产基地。如今,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作为剧团的艺术生产基地,实习基地、并有排练场、练功房等舞台配套设施,实现了文化主管部门多年来提倡的“剧团有剧院、剧院有剧团”的一体化构想。建立培养基地。走与高校联合办学的路子,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与集团本地艺术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养学员,保证了艺术人才培养的渠道畅通与整体质量。完备生活设施。为留住人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集团办起食堂,利用原有旧练功房将其改建可入住100 人的演员宿舍,两个剧团都置办了演出客运车辆,由集团统一调度,提高了演出运行待遇。
文化事业的兴旺也带动文化企业同步发展。集团通过更新完善艺术中心的各项设施,以市场化运作办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12个文化企业都得到有效利用与运转,产生较好经济效益,为集团发展积累资金,又得以反哺艺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