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后》:惊悚符号的“置放”美学

2020-11-14 04:45张会会
电影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关灯戴安娜心理疾病

张会会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让·爱泼斯坦(Jean Epstein)曾说过,“电影是一种源自世俗的启示,是一种利用技术传递意义,直接关联人体器官从而触动观众情感的手段”“电影经验是被赋予的,也是出自内心深处的”。让·爱泼斯坦道出了电影的本质,电影基于世俗认知而产生,凭借技术的善用实现信息的超越,而并非一般的信息等衡。这种信息超越由形象而导入,由情感而加深。后世基于前辈们的电影经验将电影本质分解为多个理论体系研究多年,数次无可避免的循环“分裂与汇集”这一过程却无果,不自觉迎合观众接收向度,放弃了对审美取向的“把握”。从而触发电影发展将求新求变作为唯一出路,致使接受美学理论被混淆滥用。而在有如大杂烩一般的商业电影发展趋势内,究竟什么是观众真正的期待视野,成为电影领域永恒的追求。惊悚电影以注重感官刺激为特征,是众多电影种类中最贴近电影本质机理的样式。但在市场竞争和美学混淆作用下,惊悚电影一众作品要么耽于固有形式继续管中窥豹;要么过于求新求变,无理由、无原则地将电影元素杂糅融合便公布于众。然则,《关灯后》这部电影导演以其回归电影本质的状态,证明了创造艺术并不是堆砌技术,更不是一味迎合某个个体或群体。而是要以情感为方向,以美学为基准,引领电影和观众透过信息望向更远的未来。本文以惊悚电影的核心构成“惊悚符号”作为研究切入点,剖解片中惊悚符号置放方法及其美学价值,力求透过影片外在形式追溯电影本质,为读者提供最根本、最纯粹的惊悚电影美学研读范本。

一、并进而出:符号辖制引发期待冲突

惊悚电影是以制造惊悚为目的的电影类型,故事内容超脱现实,荒诞离奇,引起惊悚恐怖观感。特性使然,惊悚符号的置放点及符号之间的连接,须先于观众情绪构建针对性的心理暗示,并以反向刺激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为饵带领观众进入剧情,感受负面情绪迸发宣泄的快感。需求决定方法,要实现“先人一步”,创作者必须对观众心理存在深刻理解。但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曾在其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针对“如何调和观众期待视野”发表相反看法。姚斯表示,“迎合观众期待视野虽是启迪观者解读作品的前提,更是局限和制约”“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与观者期待视野并不完全匹配,而由此产生的期待冲突却可刺激观者形成全新视野,并在某种程度上匹配观者的潜在性审美诉求”“期待视野交换和新增的不可控性,是保障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姚斯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倾向不仅针对如何匹配观者心理诉求,更站在长远立场为创作者提供了如何实现艺术价值和观者口碑双赢局面的辩证研究成果。理论带来的契机如此,电影中对惊悚符号的置放,便需要沿两个方向同步执行:即一方面要贴合观众的审美预期设定,另一方面也要保留可诉电影内涵的内容。

电影《关灯后》中惊悚符号置放方式所呈现出的美学特点,与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观点十分吻合。《关灯后》的内涵所指是心理疾病对他人的伤害,片中将心理疾病隐喻为“黑暗”,即“关灯”动作所导致的结果。而似人非人的“戴安娜”,则是由心理疾病引发的伤害他人的立体影像。影片将内涵所指以惊悚作为面具加以深埋,将主线叙事分解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叙事转折点作为惊悚节点,每个惊悚点配以安全符号作为辖制。安全和惊悚犹如关灯行为所导致的光明与黑暗,二者的变更只在一线之间。而光明是导演为引导观众入戏而设置的安全区,区内可观察到房间的布置,和与解开谜题密切相关的线索。出于对影片悬念的解读需求,观众将在光明和黑暗的交接处,试图通过光明所折射的光去解读黑暗。而每个光明的来临都有时限,当同一情境内观众吸收的信息量饱和,代表心理疾病本人的非人物质,也即影片恐怖的来源核心“戴安娜”就会出现,用从黑暗侵入光明的视觉效果,对观众感官和心灵加以震荡。同时,安全区内设立的信息如同拼图,在观众一次次的探究中得到拼贴,持续刺激观众自行摸索来龙去脉。且影片在未揭露“戴安娜”真实身份时,充分利用观众与影片的信息不对等,先让戴安娜建立恐惧,令观众产生只要黑暗出现就会有视觉冲击的惯性印象后,并不置放惊悚符号。反之却在光明视角内使用音效营造出另一个隐形的戴安娜,令观众在处于光明区域内也会下意识对任何一个黑暗角落产生恐惧。这种将安全符号与惊悚符号并进而出,刺激观众主动摸索来龙去脉,并在受到惊吓之余保留对剧情悬念探究冲动的技术手段,明显落实了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与观众期待建立冲突,可刺激观者形成全新视野,匹配其潜在审美诉求”这一观点。优势在于,影片可唤起观众的期待感,令其期待在规范和反规范之间冲突,从而令观众成为艺术作品能动的构成。这种模式下,观众不但能够在被恐吓的过程中,完成对叙事内容以及内涵的过度性感知,更能够主动参与到过程中,而不是单一的被动恐惧。这无疑达到了一部惊悚电影想要做到的效果,更超脱于类型电影的限制,也完成了一部电影必须有内涵、讲出内涵的基本目的。

二、对立相克:能量强化激发特殊审美体验

设定惊悚符号与安全符号相克和对立,循序渐进地剥离观众的安全感,以达到将惊悚恐怖感立体化的效果,是《关灯后》置放惊悚符号的又一美学特征。影片中出现的惊悚符号和安全符号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一个代表电影内涵本身,且具有强烈的惊悚意味。一个是导引出内涵能指的叙事线索。对于一部对内涵有要求的惊悚电影来说,二者并进出现是必然操作。但电影以呈现惊悚效果作为价值点,而其受众力求收获意想之外的惊恐感。故而,电影的惊悚感必须达到某种高度,惊悚电影的类型价值方能实现。

电影《关灯后》选择在设定惊悚符号和安全符号分别代表黑暗与光明的基础上,用叙事背景为二者增加了对立相克的功能。片中安全符号建立在观众通识认知基础上,是观众浏览惊悚信息时的安全保障。但随着剧情推演,惊悚符号的呈现形式和作用范围,以逼近形式直接缩减和消减了安全符号的功能作用,从而逐渐将观众剥离安全区域,令其产生隐匿而强烈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例如,影片初期阶段主角可以在白昼以及开灯时获取信息,且只要戴安娜出现,主角使用发光工具就足以将其短暂驱逐,令观众在紧张的叙事中得以短时间放松。但在后期主角得知戴安娜并不是“人”时,戴安娜已然可用无法解释的怪力挪动任何物体,甚至可令区域内全部停电,直接侵占光明。从而令观众在心理已然相对放松的状态下,骤然坠入戴安娜不知何时出手的黑暗中,全方位立体地感受黑暗带来的恐惧。而在主角们终于等到配枪警察的支援,却发现子弹根本无法接触到戴安娜。惊悚符号再一次克制了安全符号,观众也再一次陷入对戴安娜及其带来的黑暗的恐惧中。《关灯后》中使用惊悚符号对立安全符号,是为了将观众脱离安全区域内,强化他们对于黑暗的恐惧。同时也强化了隐喻的效果,令观众的恐惧可以倾泻而出。但同时,因为场面逐渐失控,观众出于恐惧心理则会本能地调动自身对于惊悚电影的一贯印象,用自己的既定认知来填充接下来的剧情。但无论如何,影片都在一直给出新的安全符号,却又一直安排戴安娜这一惊悚源摧毁安全符号。这种直线性的抽离方法,如同将观众安顿在相对安全的木桶中,又使用情节推演有理有据地将组成木桶的木板逐个撤除。呈现出的互相牵制和折磨的效果,如同猫捉老鼠一般精彩绝伦。观众既会感受到强烈的惊悚意味,又会对惊悚符号的不可控性存在期待,激活自身潜在性审美诉求,收获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三、浑然一体:叙事外的外延认知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曾在《电影是什么?》中提出,“电影的确是一种幻想的现象”“革新和颠覆常常引人入胜,富有不同的情调与色彩,但终究会让位于不加修饰的如实叙事的审美情趣”“我们不能否认电影中的技术处理,但如若缺少了对内涵的传递和对人文的关怀,电影或许就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义”。的确,电影技术增加了现实呈现的多样性,观众也乐于沉浸在由电影技术构建的,与现实相对割裂的情境中,获取他们表意识和潜意识中需要的美学体验。但一部电影的立足根本,仍然是其切真处实的内涵能指。

《关灯后》中设定了一明一暗双层叙事结构。明面上的叙事以女主人公及其男友拯救深陷恐惧中的母亲和弟弟的故事,故事框架与一般的惊悚题材别无二致。在暗中,导演将所有深层的内涵所指均埋放于明面叙事之外,并以解释主线剧情为由,将内涵以掩藏的形式呈现。乍看之下无特殊之处,反而会令观众产生一种叙事上的繁冗感。殊不知,影片中所有由一般叙事折射出的最深层含义,都在于叙事的冗余部分。影片的最初,女主人公并未与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住在一起,与母亲的对话也显现出二者之间存在极深的隔阂。但随后影片便交代是由于母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导致女主人公不堪其扰选择出走。后期,女主人公的弟弟在离开家和回到家时,曾多次询问和提醒母亲注意吃药,但母亲却屡次慌张失措地转移话题。随后,画面多次从母亲的特写镜头推入,以弧形移动的方式“不经意”扫到满满一盒从未打开的抑郁症药品。女主寻找照明工具时,也偶然发现柜子中出现更多的未动过的药片。在观众视角中这一整套信息的出现,无外乎是表达女主母亲患有抑郁症并拒绝治疗,这种强调和复述属于赘述。但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也就是观众发觉已经没有任何一种物理方法能够对戴安娜造成伤害时,药品却成为最重要的线索。此前,观众的感官受到了惊悚符号的持续刺激,已在潜意识里认为解决掉惊悚的来源“戴安娜”,就与电影一同完成了叙事目的。但实际上,当观众坚持到影片最后,出于走投无路的想法,他们会在瞬间回想一切与戴安娜有关的信息。从而发现由戴安娜带来的恐惧虽然千奇百怪,但实际上这些令人心惊胆战的惊悚符号,具有十分明显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例如,戴安娜不但无法见光,在母亲开心、得到亲情的回应时也不会出现,只有在母亲精神崩溃、拒绝与他人交流时才会出现。但此时观众与女主人公和弟弟一样,对待只能处于黑暗内充满惊悚意味的戴安娜选择了逃避,从而把自己逼进了角落中。而在观众和主人公们完全走投无路之时,影片派出了女主男友以及女主母亲两名拯救者。面对几乎无法对抗的“戴安娜”,女主男友选择叫来更多的警察进行科学的对抗。而女主母亲作为与心理疾病具有唯一直接关联的女性,选择吞枪自杀,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将代表着心理疾病危害的戴安娜彻底消除。至此,影片中所谓“赘述”的情节显现出了强大力量,在安抚了观众之后,也启迪观众对赘述情节加以延展思考,帮助观众真正完成了对影片内涵的深度认知:对待心理疾病,不能横冲直撞地对抗,而是要以科学的方式理性处理。且面对黑暗的压迫决不能选择屈从,否则只会将自己禁锢在黑暗中,要么等待被黑暗彻底吞噬,要么只能牺牲亲人,用更大的失去换来所谓的安宁。

猜你喜欢
关灯戴安娜心理疾病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许筱颜 陈明华 戴安娜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英国戴安娜时尚之路
梦里不关灯
床摆放在关灯之后
关灯玩手机 小心青光眼
有多少人戴着黑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