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有关文艺和文化的叙述

2020-11-14 04:45何颖利
电影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五星红旗祖国

何颖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我和我的祖国”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属于文字层面,以小见大,以人物表现时代,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一层是属于文化层面,家国同质,表达的是个人和国家血脉相连的关系,传递的是一种家国观念。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两种含义分别从导演、演员和角色的角度得到了表现。我们通过他们的眼睛,不仅看到他们想讲述的故事,也有这个故事中折射出的不同职业、地域、民族和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表现在祖国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共同走过的70年的无数“我”和“我们”所支撑起来的大时代。观众不仅看到了个体的故事,也思考着个体和国家紧相关联的文化价值理念。影片讲故事的形式构思巧妙,传递出来的主旋律气息浓厚,充满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色彩。

一、导演对题材的表现: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作为观众,我们所看到的影片是通过导演和演员的加工传递出来的,每一个内涵都有导演和演员的理解和表达。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七个短篇分别由七名导演组织,按照“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逻辑,对人物和情节的表现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但从艺术风格上讲,大致是分为两类的:写实和写意。

其中有两个短篇的主题是依托真实事件:《前夜》《回归》,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关于绝对写实的作品,演员的表现真挚,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既然是真实事件的还原,演员的突破性并不大,可用中规中矩来评价;《护航》纯粹是为了表现主旋律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比为了大我放弃小我,为了大我打造小我更能凸显主题了;还有一部分作品,比如《夺冠》《北京你好》,这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勾起了大众对于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而归于写实一类。《北京你好》是全民奥运的一个缩影,葛大爷又一次成功完成了对一个北京大爷痞中带着幽默,贫中带着热情的刻画;《夺冠》中的女排精神,乒乓球训练,居民集中收看电视,房顶上的天线等,这是一幅不折不扣的工笔画。这两部作品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因为最大限度迎合了大众文化记忆。

与《北京你好》《夺冠》最大不同的是《相遇》,场景没有地点,领导没有名字,高远其实是一个志向,女朋友的独白像是两个人的小品。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女主人公最后嫁是没嫁呢?按照影片的情感走向,女主人公应该是没有嫁,仍在等待。作为一部写意的作品,无所谓大团圆的结局和女主人公应该享有的美好生活了,她的情感已经交与那个时代,只有等待才能最大限度唤醒大众的悲情意识。15年之后,她住在环境拥挤的单元房里,一边镜头是热情洋溢的,她的镜头却是孤寂清冷的。女主人公必须亲眼看到谜底揭开,这是对无数默默无闻牺牲过的家庭的告慰。于是,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我们很“巧合”地陪伴着女主人公看到了高远的离去。他不是一个人的离去,是一批人的默默献身,女主角无声地哭了,观众也哭了。因为对这种牺牲的感同身受。这种体会不是一个人,是来自一个群体,来自对艰难跋涉的一个时代的理解!这部作品想象的空间很大,情感释放的空间也很大。

关于影片的表现方式,争议比较大的是《白昼流星》。这部影片中有很多细节集中了观众的槽点。关于扶贫干部的职责,关于两兄弟的改造和飞船回收的现场管理等。在陈凯歌近年的一些作品中,他早已告别早期《霸王别姬》般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改用《无极》《妖猫传》等半人半仙,半兽半魔的疯癫模式。他叙述的手法是一种狂草,笔墨纷飞,行云流水,“不疯魔,不成活”。他擅长在作品中隐藏一些叫作“深刻”的东西,比如在《无极》中,我们隐约能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而在《白昼流星》中,不巧又让人联想到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他被神父感化一节和《白昼流星》的两兄弟的改造如出一辙。值得关注的是,雨果的文艺风格正是以浪漫主义著称。既然叫作浪漫主义,就无所谓天马行空了。想表现天上飞的流星和地上造的飞船,想表现大漠戈壁上的扶贫干部,想表现农村的变化尤其是对人心的改造,一个巴丹吉林沙漠,有落日、黄沙,有星空,有神州十一号返回舱,有乡村建设,有航天事业,有扶贫干部,还有失足青年。既看到陈凯歌惯常展示的色彩和构图的视觉审美,也看到了陈凯歌近年来试图表现的艺术审美。

二、角色对时代的丰富:人物身份的代表性

我,是个体;祖国,是集体,是无数个体的集合。这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文字理解和文化认同。生物层面的个体可以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戈壁滩、沙漠,涵盖着不同的空间,通过地域组成国家的领土概念,社会层面的个体是市民、军人、学生、农民、运动员、科研人员、航天员和少数民族,涵盖着不同的职业和民族,由身份组成国家的社会概念。从领土关系上看,我在我的祖国里,是一个数量;从社会关系上看,我在我的祖国里,是一份力量。由此看来,影片中的“我”,主要有两种途径表现祖国:职业和地域。

以职业奉献祖国的作品,主要是《前夜》《遇见》《夺冠》《护航》《白昼流星》。

第一个“我”,是一名工程师。在开国大典前夜,话筒传声、交通运输、服务引导等,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拿出来作为主题表现。黄渤饰演的工程师,很巧合地又使用了方言。他的形象是融合了职业和地域指向的。开国大典升起的不仅是一面五星红旗,更是一面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旗帜。影片以《前夜》作为第一部作品,内涵深远。

第二个“我”,是一名无名英雄。影片中他的名字叫“高远”。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是无数个“高远”成就了祖国的原子弹事业。对于高远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似乎和《无问西东》中的陈鹏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高远或许和陈鹏一样来自某个知名高校,陈鹏或许和高远一样早已马革裹尸、青山埋骨。看了《遇见》才发现,陈鹏是《无问西东》中唯一不知去向的人物。多年之后在记载共和国发展历程的作品中,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向无名英雄们致敬。

第三个“我”,是一个孩子。相信这个孩子的世界还原了导演徐峥的童年记忆,因为他对一些细节的刻画让人不得不身临其境。影片因为弄堂里收看电视的各行各业普通老少邻里们记载着一代人的过往,才具有真实的代入感,而排球和乒乓球正是30年以来带给我们无数荣耀和振奋的民族记忆。

第四个“我”,是一名飞行员。如果说《护航》这个单元中还有“我”的存在,这个“我”就是战友。部队有顽强的训练,有互助互爱的战友情,也有服从命令的天职,这些特点都不是五花八门的百姓题材所能够展现的。所以在这个短片中,作为个人的辨识度并不鲜明。正因为拍没了跌宕起伏和五花八门,才更让我们看清楚了一支队伍,作为军旅题材,成功了。

第五个我,是少数民族群体,也是农村事业的践行者们。以宇航员返回地球作为农村题材的故事背景,是极低的——低到土壤里的事业,和极高的——高到太空中的事业的完美碰撞,在陈凯歌导演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里,两者恰巧在巴丹吉林沙漠碰撞出了火花。

依靠地域的特殊性被载入的影片有《回归》和《北京你好》。

《回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横切面,历史定格在1997年7月1日00:00。在这一刻的场景中,树立着无数的人物群像:军人在庄严升起国旗,工作人员为了主权分秒必争,市民带着回归祖国的神圣情怀,警察严肃地履行职责。值得称道的是演员任达华和惠英红,其表演于平淡中见真情,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一名普通香港市民对回归于久违了祖国的复杂情感。如果这个单元里的诸多“我”中存在主角的话,与其说主角是工作人员和升旗手,不如说是那一对香港夫妇。因为中国的完整不缺职业,缺的是领土。这对夫妇是一种生存方式的经历者和结束的见证者,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香港市民。

在《北京你好》中,“我”是一名北京市民。在2008年,发生了两件震惊中外的大事,5·12汶川地震和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影片很巧妙地把这两个影响巨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张北京的职业身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汶川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少年和不被儿子理解而又热情的北京市民之间关于地域的相互关注和身份的互补。于是关于开幕式门票的一系列荒诞情节都顺理成章。张北京是父亲和热情的东道主,四川少年是儿子,带着全国人民参与奥运的奉献和期待。爱和被爱的情感,北京对全国的包容和代表性的最终结合,一点都不违和。

三、群体对文化的记忆:家国情感的传承性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中,阐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有两个特点:群体合力和传承张力。在传承性的表现上,文化是一个重要载体。

“我和我的祖国”隐藏在以小见大的文字层面之下的,是个人和集体紧密相连的思想情结,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特殊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七个短篇的每一个故事背景在新中国辉煌70年历程中都有着彪炳史册的记载。不能不说,在向祖国70年华诞献礼的作品选材上,有两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时间节点,一个是1949年开国大典,另一个是1997年香港回归。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在祖国统一的宏伟大业上又迈了一大步。在表现时间历程的这两个主题的形式上,《前夜》和《回归》的两位导演不约而同采用了升旗场景,这绝对不是巧合。在七个短片中,五星红旗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升旗是一个政权使用的特殊标志,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最高规格的展现。

相比较而言,《相遇》中,1964年10月16日,高远和女友在公交车上遇见,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车窗外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夺冠》中,1984年8月7日中国女排取得胜利,举国欢腾,弄堂里悬挂起五星红旗;《北京你好》中,2008年8月8日,在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红旗飘扬。如果说这部影片中以升旗代表着政府行为,那么,举国欢腾的盛世狂欢则是全民参与的百姓行为,红旗飘飘的场景是以百姓的视角来见证的时代荣耀。

以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护航》和2016年11月18日神州十一号返回舱落地为背景的《白昼流星》中,五星红旗是在军人的臂膀上。如果说还有一种身份需要展示,就是军人。这两个题材对于军人的光荣使命是有叙述的,军队的强大是祖国强盛的保障和指代。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影片以时间为主线的七个单元中,每一部作品都出现了五星红旗。能否理解为:纵然时空变换,斗转星移,不同的“我”在改变,而祖国不老,国旗飘扬!影片中,虽然五星红旗根据所代表的国家、集体、个人等出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在这部主旋律电影中,国旗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因为这里的五星红旗是一个带着深刻寓意的象征——祖国。有了五星红旗,“我和我的祖国”才算完整!整部电影,不仅是通过七个短篇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职业的“我”全民化,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我”和“祖国”从文化价值层面的特殊关系。这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作为安土重迁的中国人,祖国就代表着一方土地。在农业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中,个人、家庭、家族、国家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当中,处处体现着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和表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逐步走出了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困境,相比于封建宗法制国家,对爱国爱家的理解有了新的诠释。和传统体制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人民当家做主人。对国家的主人公意识、发自肺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等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莫不是爱国、爱家的侧面体现,这种深刻情感中不乏“家”“国”关系一脉相承的意识和传承。 “我”和“祖国”相依相偎的关系,古已有之,而今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前夜》中升起的五星红旗“不仅是一块红布”,更是一个崭新的政权,是一种崭新的国家形式。《我和我的祖国》正是基于建立在传统文化根基上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包含着对光明前景的渴望。 “我”和“我的祖国”,记载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光辉历程,也传递着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发展走向,把对个体生命的延续表现在对情感的传承中,是继往开来,更是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五星红旗祖国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啊 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