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映东北“下岗潮”电影的批判性解读

2020-11-14 04:45解周东
电影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丽娜工友桂林

解周东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于产业工人实行终身聘用制。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国有企业面临连年亏损和冗员过多的问题。1979 年4 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施行。1986 年8月3日,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国有企业。

一、国企改革背景下的社会焦虑

东北拥有强大重工业基础,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重工业配套的便是数以百万的产业工人,可以说工人是东北社会的主体。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有众多国有工厂和企业,工人、师徒关系、集体食堂、车间工厂、钢铁、煤炭、火车等与重工业有关的符号成为了东北的代名词,是人们心中对东北的固有印象。

《钢的琴》《下海》都不约而同地将故事背景设定为国企改革下的东北,《暴雪将至》则是将故事地点设为湖南衡阳。从各种细节和主要人物的生活状态中表明当时下岗工人和面临裁员危机人员的苦闷与压抑。《钢的琴》在这三部影片中最为直接地言明了国企改革带给陈桂林的命运转折,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们都是拥有过硬技术的工人,下岗使他们失去了工人身份的荣耀,开始以做小买卖、打零工甚至是卖淫的方式艰难生存,维持生计。下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群中年人不仅要面对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压力,还要面对婚姻危机。陈桂林的老婆因嫌弃他无能,与一个卖假药的老板去了南方,几年后回来要求与陈桂林离婚,并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孩子提出一个要求,谁能给她买钢琴,她便选择跟谁走,钢琴成为了影片的焦点核心。

钢琴也代表着陈桂林作为一个父亲和男人最后的尊严。他觉得自己此生无望,节衣缩食只为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一架钢琴,甚至不惜偷窃。影片中陈桂林偷钢琴被捕后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环境,是他在大雪中坐在钢琴前弹奏《致爱丽丝》,戏谑而饱含作为一位父亲的深情。许多像陈桂林一样的工人往往是富有艺术天赋的,如他组织下岗工友组成乐队,用萨克斯演奏着不合时宜的俄罗斯歌曲,他为女儿画的等比例钢琴键盘,和工友按照苏联图纸和钢铁废材制造钢琴。但无论是这些工人的艺术天赋还是他们的技术,就像最后历尽艰辛造出的却不能发声的钢琴一样,在下岗潮的背景下都显得荒唐无用、不合时宜。

《下海》中的女主角丽娜虽然没有下岗,丈夫也有稳定的工作,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以及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丽娜决定去法国当保姆,赚取外汇增加家庭收入。丽娜相信了在法国当保姆每月能拿到2000欧元的传闻,不惜借高利贷通过中介出国,可是到了法国发现实际上做保姆每月只有500欧元的收入,还经常被雇主克扣,于是她愤然辞职,在老乡的指引下从事了不光彩的职业“卖淫”。丽娜的家庭在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她依旧选择了出国甚至从事卖淫,其原因是下岗潮带来的社会整体环境所带给她的压抑感,让她时常感觉处在危机之中,想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牺牲来避免家庭走上和周围人群一样的困境。

余国伟在《暴雪将至》中也面临着一样的危机和焦虑。他作为工厂的保安队长,看似对普通工人而言更加体面,实则没有编制,在他眼中没有编制就等同于没有保障,时刻面临威胁。恰逢工厂附近有人被害,余国伟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破案立功,获得进入体制内的资格。他甚至不惜利用妓女“燕子”作为诱饵,只为破案找出真凶。这种时代背景下的焦虑感,已经从下岗者蔓延到有工作的人身上,一方面是国企改革削减职工,一方面是更多人拼命想留在或者进入体制内,国企改革的阵痛深切地烙印在每个人身上。

但是此类关于下岗工人生活困境的影片和小说都存在着“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较大,表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无力感:关注却不能深入,很多时候只能点到为止、隔靴搔痒、避重就轻”的问题。

二、对于女性无奈命运的解读

“群体性失业不仅对健康产生了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但该影响对男性显著,对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下岗女工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于男工。这三部影片都谈到了卖淫和妓女问题,许多下岗女工和走投无路的女人选择在本地或者去南方乃至外国卖淫。似乎在国内其他题材的影片中,很少将某一地区与卖淫活动标签化,卖淫却成为这一时期走投无路东北女人最后的出路。虽然这具有一定的偏见,却也足以反映出当时这一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同样是下岗工人,男工的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颓废喝酒、无所事事的自暴自弃,另一种则是做一些小生意或者苦力,苦苦寻求出路。相较而言,在描述东北下岗潮的电影中,很少有对生活放弃生活的女工,即使她们选择了在男人看来是“堕落”和“肮脏”的卖淫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家庭。这些女人,既是具有强烈家庭责任感、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和母亲,也是“自暴自弃”、令人不耻的妓女,光辉和卑贱的女性形象并存,矛盾而刺痛人心。丽娜在《下海》中为了家庭梦想不得已卖淫,她站在法国街头的时候妩媚妖娆,回到出租房和丈夫孩子视频的时候则洗去妆容,一脸朴实。《暴雪将至》中的“燕子”虽然是一名妓女,但是她却相信余国伟对她的保护是出于真情,故而在得知自己只是作为诱饵被利用的时候悲痛自杀。淑娴对尚未离婚的陈桂林怀有情义,不仅在精神上帮助他,更是拿出来自己仅有的积蓄和全部能力,帮助陈桂林实现钢琴梦,在《钢的琴》中淑娴与陈桂林和陈桂林的朋友都有男女关系,但是影片这是用一种平和的态度来表述,表现出对男女关系松动的默认。

可以说在那个艰难的时代,生活的困境动摇了社会原来所固守的原则,社会动荡催生了心理上的动荡。这些从事卖淫活动的女性,一开始都是抵触的,丽娜在住进法国小宿舍的时候,起初好几天都没有和那些同乡妓女说话,她从心里觉得耻于与她们为伍,想靠自己找一份干净的工作。现实却是她跑遍了所有店铺,都被无情地赶了出来,面对家中尚未偿还的贷款和孩子上学的费用,丽娜最终还是成为一名妓女。在弟媳来投奔她的时候,良知迫使她说出实情,放弃这边赚钱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许许多多像丽娜一样的女人,出卖自己的肉体只是为了换取家庭成员更好的生活,从未把自己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在《下海》的后段,丈夫起初得知丽娜在法国做妓女后崩溃大怒,极其抵触,甚至离家出走。但随着时间流逝,丽娜带着孩子去见丈夫,两人之间又绝口不提在法国的事情,选择了谅解和保护。陈桂林最终在离婚后也重新与淑娴走到了一起,没有计较淑娴和朋友的事情。余国伟面对“燕子”的死亡,在心灵受到重大冲击之后怒而杀死了“凶手”,对燕子是动了真情。这些在传统三纲五常的中国社会中,无论是女性的卖淫行为,还是男性对此的默许和体谅,都是极少出现的现象。可见90年代下岗潮的背景下,不仅是生产和劳动关系的松动,更是社会关系和人性的松动。人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生存问题摆在了尊严问题前面。

三、以象征手法暗示时代的变迁与终结

在刻画东北下岗潮的影片中,往往不会一针见血地铺陈问题,而是经常性地采用象征手法,来暗示结局。工厂一直是故事发生的主场地,无论是开篇、高潮还是结尾,影片将主要情节和线索都放置在工厂背景之下,以不同视角和机位来刻画工厂对于不同人的意义,仿佛工厂才是有生命的主体,发生在工厂里的故事和工厂中的人都是为了证明工厂的存在与生命。

破败的工厂和宿舍、摇摇欲坠的牌匾、荒草杂生的河道、废弃的钢材、人烟稀少的饭店、挤满下岗人员的小台球厅,以及火车、铁路和烟囱,是这些影片最常出现的景物。昔日的技术骨干工人们想要为孩子制造一架钢琴,将《钢的琴》推向高潮。陈桂林向工友借钱时一无所获,邀请工友帮忙制作钢琴时工友们却纷纷放下手上的工作积极响应,在KTV高唱《怀念战友》缅怀青春。实际上他们不仅是在缅怀自己的青春,也是在缅怀钢厂的辉煌,乃至东北工业重镇的辉煌,那是他们一生的骄傲。他们从工厂的废料中裁取钢材,阅读苏联留下的书籍自行绘制图纸,制作一家钢琴成为了大家的执念。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昔日工厂辉煌时的干劲和激情岁月,在制作钢琴的过程中一改迷茫失落的状态,神采奕奕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证明自己的价值。

烟囱也是《钢的琴》中一个重要的意向,镜头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钢厂的烟囱。烟囱是工厂开工的象征,象征着东北工业基地的繁荣。虽然大批工人下岗,但他们心理总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有一天工厂重新机器轰鸣,自己也能回到工厂上班,恢复往日的生活。所以每当陈桂林陷入迷茫时,镜头总会将他与巨大的烟囱共置一处,凸显下岗工人的无助和落寞,以及他对工厂既眷恋又怨恨的复杂心理。直至钢厂的烟囱被拆除,陈桂林和工友才意识到曾经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在影片的结尾,钢琴确实造了出来,但却是一架无法发声的琴,它只是具备钢琴的外观和结构。陈桂林和工友们以一支乐队的形式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每人个人都竭力尽欢。陈桂林也放弃了对女儿抚养权的争抢,希望女儿跟着前妻获得更好的教育。无论是烟囱、这架钢琴还是乐队最后的演出,都象征着时代的终结。

雪也经常象征着即将发生的重大转折,《钢的琴》中陈桂林偷窃被捕,在想象中出现了自己在大雪中弹琴的景象,暗示着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正是至此之后才萌生出自己打造钢琴的想法,将影片带入第一个小高潮。《暴雪将至》从影片名称来看便是以暴雪代指影片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全篇却从未出现暴雪。“雪”出现在余国伟会议自己得奖的场景中,他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由于机器故障棉花从天而降,像下了一场大雪。此处的表现手法非常别致,湖南衡阳是南方地区,冬季多为雨雪,很少出现颗粒分明的絮状雪,而棉花的状态则更像东北的雪。棉花是工厂的产品,在余国伟获奖的时候从天而降,对于视工厂为家的余国伟来说,棉花比雪更有意义。这里的雪也可以视为洗清罪恶,往事烟消云散的意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湖南国企改革下的下岗工人与东北进行了巧妙的连接,体现出在全国范围内的下岗潮影响之广,将数以万计下岗工人和家庭置于寒冬。

较之在其他重工业基地同样出现的钢铁、烟囱和厂房,苏联情结是东北所独有的特质。当时的人们以学习苏联为风潮,即使在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的情况下,许多技术和苏联的机器还在继续运用,所以东北工人有很深的苏联情结。陈桂林下岗后与工友组成乐队演奏的是苏联歌曲,制造钢琴时使用的也是苏联书籍,说明他们对苏联的文化和技术很是了解。但是,苏联于1992年解体,影片用苏联意向象征着国企改革下下岗工人的命运是同样地失去价值,被时代抛弃,成为历史。

虽然国企改革的浪潮已经过去,当年的下岗工人也有了各自新的境遇,东北地区也重新欣欣向荣起来,但这段历史给社会和一代人留下的深远影响,需要被影片铭记。此类题材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于其背后对于人性的深刻刻画,但也希望以后的影片可以规避政治因素的影响,避免一些刻板印象和拍摄手法,从更多角度来描绘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时代洪流中的人们。

猜你喜欢
丽娜工友桂林
工友艺苑
桂林行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丽娜爱蔬菜
丽娜认钟表
四只老鼠和一只猫的故事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