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改编热”探析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

2020-11-14 03:30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卫视广播电视媒介

“IP改编热”从何起:市场为主导,粉丝需求推动

IP即知识产权。IP改编,顾名思义,是将IP作品转化成与互联网挂钩的具有时代性的新作品,是市场化导向的产物。

IP改编的方式先于电影领域得到充分实践,越来越多的新兴小说改编剧形成新的影视IP,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时代》等都被改编成电影。IP之所以纷纷向影视圈靠拢,无非是嗅到了当下影视行业高利润、高回报的特征;而电影市场十分乐意接纳各路IP作品融入,主要是看重IP主自带的粉丝效应,利用粉丝优势带动话题,为提升收视率和广告产品的购买率打下基础。随后,许多经典IP如《上海滩》《西游记》《还珠格格》等,被大量引入综艺节目,通过情节演绎、AR重现等方式勾唤观众记忆,以其作为为主要卖点赢取收视率。

诸如此类采取“翻新旧IP”达到渲染观众情绪效果的影视作品,无疑抓住“怀旧”这个关键词做文章。一方面,老经典IP的文化生命力经久不衰,不同时代的作者和读者都对其进行不同的诠释和再造;另一方面,当旧IP重新被搬上荧幕,庞大的粉丝群体便会自发召集,完成对产品的引流。

广播电视与IP改编有何关系:传播与被传播

21世纪,互联网迈入可移动与智能化时代。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催促着广播电视朝“广电+互联网”的模式革新。

IP改编作品作为新兴产物,自2015年爆发至今,虽仍处于持续上升期,但还未形成广泛的宣传力和影响力,需通过增加曝光度为更多观众所知;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是网络文学和影视二者结合的产物,许多方面须同时具备二者的特点,既需要控制影视作品的时长,使之符合观众的观影心理和接受程度,也需要将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内容表达完整,这对编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推动IP改编作品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往往促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广播电视传播形态多样的改编作品,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广播电视视听结合的特点,确保作品保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也丰富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可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IP改编热”引发的有关广电革新的思考

旧不能同差划等号:该坚持的还得坚持。在传播媒介演变更替的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一些关于媒介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其中,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认为,新媒体并不是自发独立产生的,在较新的媒体形态出现时,旧的形态通常不会死亡。

一方面,视听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介具有双向互动性,即支持用户自主选择播放内容,提升用户的虚拟体验感。正因如此,同传统广播电视相比起来,新型媒介短期内尚不具备大规模投入商用的可能。另一方面,受众并非都是“主动的”,仍有一大部分不精于使用高科技产品或不具备使用互联网条件的受众更乐于躺在沙发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传统广播电视播放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人群而言,IP改编作品等“互联网+”产物并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传统媒介及时获取信息是他们的全部诉求。

因此,这些因素从客观上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媒体都将同传统广播电视并存。而传统广播电视无可替代的商业性及成熟度正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力证。

全媒体时代已到来:传播载体也应“全媒化”。“全媒体”一词最早被美国一家家政公司所使用。广义上,全媒体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上,全媒体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中,新广播载体基于互联网创造的网络平台,将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只要网速够快,仅凭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便能随时随地收看海量超高清的节目,给予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及更好的体验感。

再来看看近年来风靡网络的IP改编作品,其火爆的原因可一一推测出: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不减,优质IP需求旺盛,无论是业界还是消费者对IP的关注度日益上升,这些都为IP改编营造了积极的市场环境。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学凭借新兴媒介传播成本低、渠道广、影响力大等优势,使越来越多的作品在短时间内便能够积聚大量人气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发酵周期;在播放方式上,IP剧有着网络平台与卫视平台齐头并进的特征,具有内容开放度大、资金需求小的优势。事实上,IP剧在发展初期以在卫视平台播放为主,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IP剧转战网络平台,竞争独家播放,由此出现了“超级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等新名词,呈现出网络平台与卫视平台齐头并进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有赖于网络播放平台频频“出新招”,比如重视营销、利用微博话题等制造热点吸引广告投资,将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视频平台不断完善的会员付费形态也使众多IP改编剧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泛娱乐布局将实现同一IP在影视、动漫、电商、衍生品消费等多层面被打通,为新兴传播媒介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IP改编作品同新兴传播媒介相互借势,取得了“1+1≥2”的效果。传播学视角下IP价值的开发主要分为三个方向:提升粉丝的消费动力、注重多媒介传播以及注重跨界合作、开发产业经济。其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选择多媒介传播是提升IP价值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必须进行一番革新。基于传统广播电视资金充足、节目制作流程成熟、审核严格等特点,选择一条多措并举的破围之路尤为重要,如汇聚海量视频,可与当下正火的视频网站一争高下;借广电总局专项资金对有线电视进行全面升级,自制高品质节目;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将新科技运用于广电节目制作,如4K直播等,同时,还可以提供断点续播、多屏互动等特色服务。改革虽艰,若如此朝向“全媒化”过渡,传统的广播电视必能突破形式束缚,于网络新媒体时代开辟出第二战场。

内与外: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发展途径

垂直深耕:改良创意无可替代。近年来,省级卫视综艺节目呈现出类型、主题、模式同质化现象。仅音乐评论类节目,就有浙江卫视《中国新歌声》、北京卫视《跨界歌王》、央视《开门大吉》,以及由视频平台推出的诸如爱奇艺举全平台之力打造的《中国新说唱》、江苏卫视和灿星制作携手打造的大型音乐悬疑竞猜类真人秀《蒙面唱将猜猜猜》等。同质化竞争带来的“热炒热播”效应,的确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观众的关注度,节目彼此间的热炒迅速升温,广告效应突显。然而,台与台、剧与综的竞争,从铆足劲儿推陈出新转化为相互模仿抄袭,没有创意,何来稳定的观众群支持?

多元开拓: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如今,越来越多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古装剧、宫廷剧、神话剧及IP改编剧面向海外传播。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密集,“大海外华人圈”逐渐形成,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认同中国新形象与理念,愿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改变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符号”认知的不平衡。华文媒体也应勇担海外传播新使命,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将中国形象、中国理念推向世界。

文章以“IP改编热”为引,从其兴起的原因、“IP改编热”与广播电视的关系、由此引发的关于广播电视革新的思考以及如何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四个方面着手,简述了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时下的年代特征无时无刻不强调着视与听的重要性,光与电的发展使“全媒化”“信息化”“娱乐化”等代名词不断催促着广播电视媒体大胆转型。

猜你喜欢
卫视广播电视媒介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