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要:毛主席曾经评价孙犁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他的战争题材的小说,被誉为“诗体小说”,仿佛让读者在炮火硝烟中看到了一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到了燕赵豪侠义士的慷慨悲风。孙犁的《芦花荡》与《荷花淀》就似一对姊妹花,将白洋淀的风土人情与美丽质朴的灵魂完美无瑕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孙犁小说;诗意;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45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乃是读者感悟作家作品之思想灵魂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深入地感受孙犁先生对燕赵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情感呢?以《芦花荡》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从情真、情美、情浓三个角度来解读文本。
一、情真——美丽的灵魂
孙犁的小说既有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也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也许有人会说,《芦花荡》中的老头子这个形象有些太传奇了。但是如果和特定年代所传颂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相比,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更能够让人感受到真实与可爱,其“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所体现出来的血肉饱满的艺术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美丽。
老头子虽然干瘦,却很干练,尤其是那一对深陷的眼睛特别尖利明亮。“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了一根竹篙”,他是生活在白洋淀地区的普通老百姓,他无名无姓,却凭借一叶小舟、一根竹篙演绎出了动人的传奇故事。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了老头子性格的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过于”一词,我们在平日里的理解就是“过分、过头”,而作者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两种意思“过分、过头和非常”,因此老头子的性格在文中就呈现出了两个似乎相悖的层面。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三句“不怕”则将两种看似矛盾的自信——非常自信和过分自信巧妙地统一在了一起。“不怕”一詞的反复出现,彰显了老头子的非常自信,他从容无所畏惧,本领高超。而面对大菱、二菱这两个女孩,老头子就像疼爱自己的儿女那般,充满了温情,水上功夫了得的他,也正是出于这份疼爱,丧失了对敌人的警惕性,显得过分自信了。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处心理描写集中描写了老头子的“过于自尊”。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感叹句充分写出了老头子的懊悔之情,老头子的自责既是因为自己这次没有完成任务,感到丢人现眼,更是因为自己如此喜爱这两个孩子,如今却让大菱挂花受伤,心疼不已。这是一位“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英雄,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充满温情的“老父亲”。
一场英雄的行为,关于老头子的复仇,则将传奇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充分展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老头子别出心裁,在一场游戏中狠狠地惩罚了敌人。“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转”,这简简单单的几篙,在戏弄中就将鬼子们带到了陷阱里。一支篙撑起了这个精彩故事的全部,它是那么普通,它是武器,它也是生活工具,它承载着老头子的智勇双全和质朴勤劳。
一叶扁舟、一支篙和一位老英雄,一起绘成了英雄图谱,彰显出了灵魂的质朴美丽。
二、情美——美丽的家园
孙犁的小说素有“诗体小说”之称,虽然也有烽火硝烟,但已隐去了浓重的火药味与战争的残酷性,作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愫,早已融入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中。家园之美既是昨日的记忆,也是今日无数抗日民众用生命来呵护的梦想。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白洋淀的水清澈暗香涌动。“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弯弯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白洋淀的夜晚宁静美好。“苇子还是那样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苇子就像白洋淀的抗日军民般斗志昂扬。“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那轻盈的绒花,飘扬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大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那生养这片土地的淀水、那静谧朦胧的夜色、那蓬勃有力的苇子,那鲜嫩的紫色绒花、那充满诗意的四季更迭和那满载着幸福欢乐的鱼米之香,在作者笔下就像一首首清新的短小诗歌。这片芦花荡,如同那片荷花淀一样,在如诗如画的仙境中,把家乡的美好诗意化,恰似一幅幅山水画,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作者好似哼着小调的船夫,擎着一只欢快的小船,载着我们在水乡花境中自由飘荡。
三、情浓——美丽的创作
孙犁先生曾在《我在遥望》一诗中对这片美丽的土地进行了动情的讴歌:“远处那一片静静的芦花荡/和芦花丛中那条幽长的小路/伴随着我们/度过一段甜美的时光/秋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猖狂/在暖暖的阳光下掀起了白涛茫茫/是迎风起舞吗?/还是在挥手观望?/芦絮飞扬的天空/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和迷离目光/摘一束洁白的芦花/把记忆卷成窄窄的长串/让风轻抚紊乱的思绪/面对落霞余辉/把芦花洒在静静的江畔。”
在这片充满燕赵慷慨悲风的古老土地上,孙犁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的是流淌在冀中之人身上的千古相传的高尚品质。在轰隆的炮火硝烟中,在中华民族最屈辱最悲惨的时刻,孙犁仍然保有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将那破碎的家国、流离失所的漂泊,用泪水将它们一一埋葬,只留下那温馨的美丽与勇敢无畏的抗争,给予艰苦岁月中人们最崇高的赞美。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美丽的文字来源于美丽的情感,美丽的情感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孙犁先生一路高歌,只愿将这份爱播撒在人们心中,让那些善良美好的感动达到极致。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育才中学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