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忠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替代。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主题,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既是新課改政策的具体要求,又能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需要学生适应教师的节奏和方法,从而失去了自主性,教师习惯于站在三尺讲台进行“灌输式”的授课,忽视了课堂是互动和交流,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数学文化,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一)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环节
新课改政策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和目标,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上日程。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留意学生的文化学习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卷面分数,而是更加侧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学习态度以及数学文化素养,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提升学生素养当作教学目标,渗透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掌握。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课程中“计算工具的认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数学文化的知识,利用工具向学生展示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今天使用的计算器,如此方便快捷,是经过长久的探索得来的,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数学无处不在,探索的精神也永远不会止步。
(二)讲述数学史话,渗透人文教育
数学文化包含着知识与方法,同时又是历史的折射。我国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本身孕育着深厚的数学文化。在历史上,有《九章算术》等这类经典的数学典籍,在当今教学中也可以充分运用,通过和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史实,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的由来等,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了解历史,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多收集与数学历史有关的典故,在讲到相同问题时,可以借鉴利用,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材中,关于“表内乘法”的内容,在教材中介绍了在中国有悠久历史的“竹木简口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挖掘生活素材,渗透应用教育
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也是数学文化的主要特点,数学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教学的本质就是源于生活,但同时也是要为生活服务的。教师可以多组织数学实践活动,例如,趣味数学、速算比赛和一些培养动手和思维能力的小游戏。中国的九连环就是典型富有数学文化的小玩具,通过巧解九连环的小游戏,不但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在学习中提升自我价值。数学是文化的载体,在实践教学中文化素养是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上,对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很少关注。在小学教学课堂上,通过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十分必要,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又有利于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