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婷
美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审美认知和艺术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促进幼儿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介绍开展幼儿美术教学的相关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幼儿美术活动是针对3~6岁的幼儿开展的,旨在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了解和认知以及培养幼儿审美素养。然而观察现如今的幼儿美术教学不难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等问题,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提不起兴趣,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转变这一局面,通过多样化方式和手段的采用实现高效化美术教学课堂的构建是教师关注的话题。为此,幼儿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开展美术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幼儿在充分感受美术作品魅力的同时,促进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为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生动直观且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在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自身特有的优势深受教师和幼儿的青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为幼儿打造生动、直观的课堂情境,将绘画内容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鼓励幼儿在充分开发自身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造,从而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的进展和实施。
例如,在进行以“动物”为主题的美术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动物的形貌特征、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使幼儿对所描述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幼儿展示一些他们喜爱的动画类的动物形象,并通过对比展现真实的动物形象与动画形象之间的区别,动画形象是如何将原本真实的动物形象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等等,让幼儿在了解并掌握动物特征的基础上,仿照动画形象的表现形式进行绘画。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生动课堂情境的设置,充分刺激并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和动力,使美术教学得以顺畅、高效进展。
绘本故事本身有着图像生动、色彩艳丽以及故事趣味性强等特征,是进行美术教学的有力载体。为此,在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将绘本故事引入到教学中来,借助富含趣味性的绘本故事提升幼儿绘画和创作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不断丰富且强化幼儿的美术认知,促进幼儿色彩感知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将美術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故事中的绘画资源让幼儿进行模仿性的绘画练习,或是利用一些内容简单的绘本作为教学载体,通过讲解其中的趣味故事让幼儿自由想象并进行美术创作。以《蚂蚁和西瓜》《小熊不刷牙》等绘本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幼儿讲述故事的大致情节,然后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或是教师先向幼儿讲述绘本中其中一部分故事,让幼儿通过自由创作介绍并描绘接下来的内容。相比单纯的模仿绘画练习来说,这种极具趣味性和个性化的绘画活动是幼儿喜爱且乐于参与的,幼儿的想象力也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如此,借助趣味绘本故事开展美术教学,为单调、枯燥的美术教学增添了一抹亮色,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美术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
为了不断丰富和扩充幼儿的美术创作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发周边生活或自然界中的资源,鼓励幼儿对这些常见的事物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实现美术教学范围和内容的有效拓展,从而对促进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季节为主题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同时要求幼儿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资源,比如树叶、小石头、花草或是废旧报纸、纸杯、塑料袋等等,制作出与春、夏、秋、冬等某一主题有关的作品。有的幼儿用树叶制作了一幅展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图画,有的用贝壳、扣子等制作了展示冬天下雪景象的作品。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如此,对多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美术教学范围和内容的拓展,实现了幼儿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使美术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