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莲
STEAM教育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模式,主要涉及数学、工程、技术、艺术、科学等五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幼儿教育中融入STEAM教育,主要强调对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让幼儿通过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个性化发展。本文主要介绍STEAM教育理念下游戏课程的开展策略,希望能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鉴。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人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做人的态度,让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求知的方法、发现自身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幼儿教育更是如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内在兴趣,让幼儿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发挥创造与想象。为此,幼儿园可以根据园本特色,构建STEAM游戏平台。
1.调整场地布局,凸显空间开放。首先,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的空间由室内迁移到户外,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进行互动与创造;其次,在室内与户外的游戏活动中,将原本平面上的操作改为立体创作,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操作,采取不一样的身体姿势。
2.调整提供的游戏材料,凸显材料多元丰富。在生活化材料的再利用中,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创新运用策略,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体验性与合作性。例如,在艺术创意游戏区中,教师可以投放盖垫、笸箩等自然素材,引导幼儿通过拼、画、贴等方式来创作富有新意的作品。此外,在STEAM理念下的游戏课程中,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科技化、工程化的游戏材料,提升幼儿的构思、创新能力。例如,在建构区,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齿轮积木、木质炭烧积木以及磁力片积木等。这些不同的积木可以用于机械工程探索、基础搭建和物理特性探索中。
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与自主性,教师在STEAM游戏中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项目活动和区域游戏为主,建构区域、艺术创意为辅,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活动。
1.在建构游戏中体现STEAM特色。在构建游戏中,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手段引导幼儿发现跨学科链接,提高幼兒的学习及探究能力。在实际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STEAM游戏的实施情况及课程,梳理出游戏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并依据不同层次幼儿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明确游戏开展的目标,同时应尽可能提供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征的游戏材料,便于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促使其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2.种植饲养游戏中体现STEAM特色。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班级种植区域与种植木箱,创新运用该种植工具,如盒子、PVC管道和各种圆筒等,设计出不同的景观带,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探索条件,引领他们探索植物生长的规律与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构建动物饲养馆,如室内冷血爬虫馆、户外混养动物馆等,根据不同动物的生长特性,组织幼儿分类喂养,同时在饲养活动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统计动物一周所吃食物的类别、数量,测量动物的长度,记录动物的成长等。
为了提升STEAM游戏的指导水平,幼儿园可以成立项目组,开展分组探究活动,实施的步骤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研讨剖析、分层指导等。另外,幼儿园还要重视STEAM游戏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以此促进幼儿STEAM能力的全面提升。例如,幼儿园可以每月组织一次“玩玩做做”的游戏评估或家长评估工作。这些评估工作需要以STEAM游戏内容与幼儿园课程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每个月的评估细则与评估主体,从而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情况,了解幼儿的优点与不足,为之后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在实施STEAM游戏课程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及配合是保证STEAM游戏情境创设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STEAM游戏发展的关键。
1.材料提供。搭建区域所需的辅助材料、艺术创意所需的生活废旧材料以及种植饲养区域所需的喂养食材等,这些都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一起搜集,仅仅依靠教师是无法顾及所有方面的材料搜集的。
2.技能指导。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参与其中。比如,有的家长会陶泥制作,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也有利于提升STEAM游戏课程的教育质量。
3.亲子互动。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自由选择游戏区域,陪伴幼儿游戏,让家长与幼儿感受亲子互动的乐趣。
综上所述,基于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游戏课程,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多领域的内容融合与目标渗透,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