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叶丹
游戏被看成是人们学习技能的基本方式,也是获得动手能力的首要步骤。具有趣味性、开放性与活动性等特点,既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展认知、获得能力,也可有效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其自觉参与求知、探索活动之中。因此,在近些年来,游戏教育理念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幼儿教育环境内,渐渐形成了构建游戏化课程的成熟理念,成为了实践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那么,在构建“盘活”种植基地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落实游戏化教育理念,以便切实优化幼儿的种植劳动体验,使其能够爱劳动、热爱生活,同时也能在此过程中形成爱护植物、珍惜粮食的品格意识。
众所周知,种植农作物需要结合地域性的自然环境,有一些植物的生存条件比较艰难,对水分、土壤、气候等有特殊要求,所以要想成功构建“盘活”种植基地,那么前期的环境调研、科学探究活动必不可少,必须要根据地域环境去确定种植对象,购入相应的植物种子,按照科学的种植方式去培育种子、促使植株健康成长。对此,教师便要全面开发乡土资源,切实丰富“盘活”种植基地的植物素材,同时还要调查各类植物的生长习性、成长条件等科学材料,与幼儿共享,以便让幼儿顺利完成种植任务,切实锻炼幼儿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建设“盘活”种植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笔者就综合调查了本地农作物的具体种类,从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整理了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植物种类,还分类归纳了这些植物的生长条件。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让其及时产生科学认识,笔者就通过绘画活动展现了这些科学资料的具体内容,拍摄了各类植物的照片,然后使用简笔画描绘了某类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存条件,以及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接着,笔者就与幼儿一同分享了这些现实资源,让幼儿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植物。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吃苹果,每天都要让父母给自己准备一个苹果果盘,所以通过观察之后,表示自己要种植苹果苗。有的幼儿虽然不喜欢吃蔬菜,但是在观看照片、简笔画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吃的蔬菜长得十分可爱,颜色也十分漂亮,所以提出要种植西红柿、黄瓜与彩椒的需求。还有一些孩子喜欢吃西瓜、草莓与哈密瓜等多种水果,发现笔者并没有准备这些水果的种植资料,急不可待地提出了个人需求。对此,笔者也及时调查了乡土资源,分析了本地气候、土壤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是否适合种植这些水果,还专门采访了本地农民,在合理筛选之后,保留了一些种植建议。然后,笔者对幼儿解释,本地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合种植相应水果,安抚了幼儿。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在“盘活”种植基地中是否能够生成生活智慧、掌握关键的种植技术,很大程度上在于幼儿是否对种植活动有兴趣。这是因为一棵植物的成长需要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中间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劳动活动,如果幼儿缺乏兴趣,那么便很可能会敷衍对待种植任务,并不会精心照料各类植物,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削弱幼儿的种植实践体验。因此,在构建“盘活”种植基地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活动情境,且可利用一些游戏活动去拓展情境创设形式,让幼儿及时进入活动状态,激发出幼儿的种植兴趣,保证幼儿可以全面投入“盘活”种植活动中。
在建设“盘活”种植基地时,为了让幼儿自觉参与种植活动,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即幼儿要扮演各种各样的植物,且要制作植物类发卡,由此表示自己的身份,通过角色表演去阐明每一类植物的种植要点,由此共享科学材料。幼儿本身就很喜欢角色表演游戏,所以当他们扮演了各类植物之后,便自发思考了种植各类植物的方式方法,也及时进入到种植情境之中。然后,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了各类植物的成长过程,使用科学视频再现了植物的生命周期,让孩子们及时积累了科学知识。接下来,笔者鼓励幼儿自主绘图,使用简笔画去记录各类植物的外形、结构、颜色等多个特点,让幼儿积极观察,为后续的种植实践活动做准备。
目前,幼儿教育也十分重视幼儿的自主权、创作能力,提倡改善师幼关系,重构互动模式,尽量让幼儿自主生成认知,丰富幼儿的成长体验。在构建“盘活”种植基地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也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通过游戏化课程去唤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积极参与种植实践活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基本上不具备种植实践经验。所以在“盘活”种植游戏实践活动中也会显露诸多弊端,也会经常面对实践瓶颈。对此,教师则可组织同伴互助活动,即将多名幼儿分到一个小组之内,使其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种植任务。这就可让幼儿合理分工,降低种植任务难度,更易于获得收获。同时,教师的科学引导也十分重要,因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了解各类植物的生长条件、具体的劳动技能,且要随时做好准备为幼儿解惑。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观察幼儿在“盘活”种植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科学介入教师辅导,以便切实优化幼儿的劳动行为。
在“盘活”种植游戏实践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顺利完成种植任务,笔者组建了种植小组,认真询问了孩子们的喜好,将喜欢同一类植物的孩子分到同一个小组之内,使其分工合作,共同培育植物。由此,则可组成“黄瓜组”“番茄组”“苹果组”“彩椒组”。为了让孩子们及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笔者还鼓励各个小组起名,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集体智慧确定组名,然后便引导各小组亲自种植植物。之后,小组内部要在规定的种植基地区域内种下植物苗,还要亲自制作一个标志牌,笔者会帮助孩子们写下标志语,孩子们也可在标志牌上画出植物果实的样子。这就可以让孩子们及时积累种植植物的劳动经验,而大多数孩子都感到十分兴奋,并未叫苦叫累。然后,笔者就告诉他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给植物施肥、浇水、翻土、捉虫,希望孩子们可以做好准备。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新鲜好奇,孩子们不仅没有表现出对劳动的排斥心,还跃跃欲试,承诺自己会好好照顾植物,让植物健康长大。于是,笔者及时提醒幼儿,教给幼儿如何翻土、施肥与浇水,让幼儿亲自照顾植物苗。当看到植物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幼儿则显得十分兴奋,然后笔者会引导幼儿,让其通过画画活动去绘制观察日记,详细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切实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构建“盘活”种植基地的中心环节在于引导幼儿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过程,让幼儿亲自培育植株,为植物浇水、施肥等等。但是关键环节却在于收获活动,因为如果幼儿可以成功收获劳动成果,那么则可切实增强幼儿的体验感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也可促使幼儿真正实现全面进步。而且,如果幼儿可以观察并品尝劳动果实,那么也会进一步掌握各类植物的特征,综合优化幼儿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可让幼儿产生珍惜劳动、珍惜食物的正确意识。因此,在构建游戏化“盘活”种植基地过程时,教师要重视植物收获环节,进一步突出种植课程的育人价值,全方位优化幼儿的素质结构。
经过长期的培育活动,本园的“盘活”种植基地中各类植物都在一天天长大,在幼儿的悉心照料下结出果实。对此,笔者会让幼儿观察果实的颜色、形状,还会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让其认真记录个人感官体验,说出各类植物果实的特征,希望可以切实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而且,由于幼儿所种植的植物基本都是蔬果类,所以笔者还会尝试让幼儿摘下果实,然后由园內食堂将这些果实制作成食物。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帮忙清洗果实,还可以旁观食堂阿姨制作食物的过程,在期待中产生珍惜食物、珍惜劳动的心理。通过珍惜的劳动,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也会显得更加幸福,许多挑食的孩子都不再挑食,每个孩子都吃得饱饱的,切实增强了幼儿的劳动幸福感。如此,不仅可优化幼儿的劳动意识,还可让幼儿产生热爱生活的心态,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生活需要参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体验,构建游戏化“盘活”种植基地实践课程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幼儿在种植基地中自由自在、快乐幸福地成长,是改善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打造“盘活”种植基地,由此构建游戏化课程,丰富种植实践活动形式,让幼儿在种植基地中积累劳动经验,获得劳动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充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