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福建 龙海 363100)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消化道溃疡出血采取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以此时段本科室接诊的患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13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即参照组(n=66)和观察组(n=66),采取常规止血诊疗者纳入参照组,行急诊胃镜下止血诊疗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止血有效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提升,P<0.05;与参照组比,观察组大便潜血转阴、肠鸣音恢复、住院时间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尿素氮改善幅度与参照组比更为显著,P<0.05。结论:消化道溃疡出血采取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可获满意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出血,改善相关症状,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消化道溃疡属慢性溃疡病症,好发于胃、十二指肠,临床又将其称作消化性溃疡,此病患病率达5%~10%,以青壮年居多[1]。消化道出血隶属上消化道(消化道)出血病症范畴,便血、呕血为典型性症状,如若未能及时诊疗,可加重出血,一旦出血量超出机体总血量1/5即可发生休克,累及生命。临床指出,消化道溃疡出血病情繁杂,不同诊疗方法效果不同,随急诊胃镜大面积运用,其于消化道溃疡出血中应用率明显提升[2]。为更进一步探究急诊胃镜应用价值,本研究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诊患者予以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以此时段本科室接诊的患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为探究对象,统计13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将其分为参照组(n=66)和观察组(n=66),参照组男性为36例,女性为30例;年龄上限、下限65岁、25岁,均龄(45.63±10.15)岁;病程1~6d,均程(3.54±1.13)年;观察组男性为37例,女性为29例;年龄上限、下限64岁、26岁,均龄(45.78±10.25)岁;病程1~6d,均程(3.54±1.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比较价值。
参照组于本研究中辅以常规止血诊疗,即结合患者实际病况依据常规急救流程开展治疗,补充血容量,同时给予泮托拉唑等药物诊疗。
观察组立足于参照组基础采取急诊胃镜止血诊疗:予患者肌注安定,剂量10mg,按照规定比例1:1000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溃疡面的有效冲洗,清除表层白苔,同时在溃疡面喷洒孟氏液(10%、20~40mL);针对出血效果欠佳者,采取注射、钛夹夹闭及电凝止血,注意电凝指数需维持在3.0~3.5间,持续3个以上脉冲。此外,对患者行尿素酶试验,予患者奥美拉唑40mg,以静脉方式给药,持续1周后改为口服用药,连续用药4周。
①临床效果。治疗后,患者黑便于36h内消失,呕血症状消失,心率、血压等指标达正常水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黑便于72h内消失,呕血症状改善,心率、血压等指标达正常水平为有效;未能满足以上指标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两组大便潜血转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红蛋白、尿素氮及住院时间实施比较。
借助SPSS20.0软件对相关研究数据开展处理分析,定量资料(肠鸣音恢复、住院时间等)用±s表示,以t进行检验。临床效果用率表示,以χ2进行检验,组间对比是否具统计学意义可参考P<0.05。
统计数据可得,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62%,参照组总有效率达80.95%,两组对比统计学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如表2所示,相比于参照组,观察组大便潜血转阴、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尿素氮及血红蛋白较参照组明显较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消化道溃疡出血为当前临床常见性急症,发病后患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表现,具发病急骤、自愈性差及迁移速度快等特征,如若未能及时救治,可致患者消化道大出血,甚至有急性周围组织衰竭表现,进而诱发低血容量休克,累及患者生命及身心健康。因此,临床需从疾病病理特征出发,结合患者不同病理表现开展及时、有效的急诊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预后。既往多采取药物亦或是手术进行止血,但总体效果欠佳,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完善及健全,胃镜下止血逐渐走入人们视野,且因自身优势得到广泛运用[4]。
表1.临床效果[n(%)]
表2.大便潜血转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红蛋白、尿素氮及住院时间(±s)
表2.大便潜血转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红蛋白、尿素氮及住院时间(±s)
组别 大便潜血转阴时间(d)肠鸣音恢复时间(d)住院时间(d)尿素氮(mmol/L)血红蛋白(g/L)观察组(n=66) 4.37±1.72 2.12±0.78 6.48±0.23 9.36±2.45 109.74±8.26参照组(n=66) 6.80±2.74 4.36±1.95 10.13±3.53 16.51±5.05 105.61±7.71 t 6.102 8.665 8.382 10.349 2.96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止血有效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提升;与参照组比,观察组大便潜血转阴、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观察组血红蛋白、尿素氮改善幅度与参照组比更为显著,P<0.05,提示急诊胃镜治疗效果可观。分析原因:胃镜能够对上消化道病变加以清晰显示,亦能基于胃镜指导下开展有效的止血治疗,其诊断精准率相比于X线束明显较高。研究指出,内镜下注射是降低亦或是控制消化道出血的理想止血手段,不仅能够控制止血,且能减少住院周期,为改善预后奠定坚实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内镜下止血需做好严格的剔除工作,针对凝血障碍、器质性心肺疾病及重症出血患者禁止使用。研究中,因患者病况不同,因此胃镜治疗利用喷洒凝血酶、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及钳夹止血、凝血止血等多种方法开展止血治疗,根据实际病况选取止血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临床疗效。在注射肾上腺素时,可有三种方法,第一种直接注射至溃疡基底部;第二种,注射在出血管周边;第三种则是注射至血管可见位置。经胃镜下不同止血治疗后,患者有再出血征兆,考虑是溃疡面较大,加之特殊位置出血较多,病变周边酸性环境发挥溶解血痂的功效,同时患者自身心理变化,未能完全配合治疗所致[5]。
综上所述,消化道溃疡出血采取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可获满意效果,具有临床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