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2020-11-13 04:56黄淑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急诊科协作科室

黄淑贤

急诊科作为医院接待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接收的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危险程度高、诊断不明确及生命体征稳定性差等特点,因此,急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采取紧急干预措施后,多需对患者进行转运治疗[1]。刘容等[2]指出,由于急诊科护理人员以年轻非专业护士为主,因此在对特定疾病,尤其是危重患者的干预经验相对较低,且患者在转运期间因环境、医疗资源、病情改变等多种因素发生不良事件,影响转运效果。因此,秦秀芳等[3]指出,可通过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干预,以缩短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多学科协作模式即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与急诊科工作存在联系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组成干预小组,通过对患者开展协同干预,提高诊疗效果,通过对患者实施规范及专业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症状的恢复。本研究探讨该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的干预效果,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接收的危重症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危重症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我院急诊科治疗;呼吸、血压及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病情变化迅速且伴有2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症状符合院内转运至相关科室的条件;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院内转运治疗。排除标准:在分诊或出诊后离院;在急诊抢救室治疗后,病情好转,暂时转为留院观察;临床资料不完整。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02例,女88例;平均年龄(61.73±4.80)岁;平均早期预警评分(NEWS)[4](4.21±1.19)分;疾病分类:普外科54例,骨科47例,心胸外科31例,神经内科35例,其他23例。观察组中男103例,女87例;平均年龄(61.09±5.47)岁;平均NEWS评分(3.96±1.50)分;疾病分类:普外科53例,骨科48例,心胸外科32例,神经内科36例,其他21例。两组性别、年龄、NEWS评分、疾病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模式,即由接诊室及急诊室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初步处理,依据患者检查结果,在患者家属签署转运同意书后,将患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下一步治疗。观察组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组建多学科护理转运小组 在院内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入组成员标准:本科以上学历,且从事医护工作时间≥5年,责任心重,沟通能力强。小组成员包括:(1)负责人,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负责定期对小组成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危重患者的护理、转运原则、转运技巧,培训结束后,以《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5]相关标准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及实践演练,频率为每月1次。(2)责任护士长,由急诊科具备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负责对小组成员的动员、集结工作,与负责人讨论护理决策,并一同对小组成员开展管理工作。(3)管床护士,由急诊科护理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执行医嘱,对患者采取相应护理工作,并于患者在急诊室治疗期间全程陪同。(4)专科护士,成员包括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心胸外科等常见对口科室护理人员,主要负责转运对口患者,在确认患者需转运后,配合管床护士对患者采取预先干预措施,以延缓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5)协调护士,由急诊科护士担任,主要负责转运过程中药品、器械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工作,根据患者及环境等具体情况规划转运路线、疏导周边人群并保证通信设施良好。(6)机动岗,成员由介入科、导管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室相关医务人员担任,负责在患者出现相应症状后对患者采取紧急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1.2.2 多学科护理转运流程 包括:(1)转运准备。在急诊科医师下达转运医嘱后,由责任护士长联系转运小组成员开展转运工作,管床护士对转运风险及患者预警分级进行评估,与急诊科医务人员共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指导,告知患者转运目的、方式、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护理配合要点,指导患者家属签署转运同意书;协调护士联系患者转运对接科室医护人员,复核转运路线,并对心电监护仪、抢救药箱、呼吸机、氧气袋等转运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专科护士与管床护士一同根据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道、插管等操作,监护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机动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责任护士长通知相应成员准备好检查及干预措施,以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况。(2)转运中: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尽可能缩短转运时间,夜间转运使用四周贴有反光条的转运车,以免在转运途中发生磕碰等不良情况,另外,在开始转运后,由协调护士先行对转运路线进行疏导,并与电梯员提前联系,确保将患者快速送至相应科室。(3)转运交接,于患者至接受科室后,告知科室医护人员患者病情、既往病史、用药情况、设备、导管标识及特殊事项等内容,并在交接单上签字。(4)转运后,由管床护士回访,记录转运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由专科护士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转运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会议,总结并分析转运环节中的薄弱项目,提出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1)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2)转运时间,即由医师下达转运医嘱至相关科室填写转运交接单之间的时间。(3)预后情况。于转运后,采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评分[6](APACHEⅡ)评估,该量表包括急性生理部分、年龄评分及慢性健康评分共3方面,满分为71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预后越差。(4)两组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表1)

表1 两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转运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转运时间比较[M(QR),min]

2.3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交接问题发生情况比较(表4)

表4 两组交接问题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与危重症患者接触频率最高的科室,主要对患者实施初步抢救及干预,但由于多数患者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因此在急救干预后多需要进行院内转运。临床研究发现[7],由于初诊及抢救难以完全掌握患者病情,极易导致患者在转运过程出现不良事件,因此,我院通过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实施干预,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3.1 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能够避免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并缩短转运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以往急诊科转运护理工作由于医护配合协调性较差,极易延误转运时间,且随着转运时间的延长,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几率也随之增加[8];马艳华等[9]指出,由于部分急诊科护理人员经验不足,难以对患者采取有效措施,而通过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由管床护士与专科护士一同对患者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干预的准确性,进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转运过程中仪器准备不充分也是影响转运时间及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0],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下,由专人负责转运过程中仪器及药品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后,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通过提前与转运科室进行联系,并疏散转运过程中的人群,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转运时间的延误[11]。

3.2 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因为,首先,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预先干预[12],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其次,在多学科护理模式下,患者转运时间显著缩短,使患者能够更快的得到专业治疗[13],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3.3 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小组能够有效避免交接问题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交接问题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通过多学科协作,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干预,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的知晓率显著提高[14];同时,转运过程中由协调护士与转运科室进行沟通,并由专人将患者送至相应科室,能够有效避免未与相应科室联系及送错科室等情况的发生;其次,由于专科护士为转运科室人员,因此能够显著提高交接效率及准确率[15],避免交接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患者行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模式,能够有效缩短转运时间,且有助于降低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及交接问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急诊科协作科室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