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预防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观察

2020-11-13 04:55林世湾吴启冠李望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肝素计数血小板

林世湾 吴启冠 李望平

广东省徐闻县人民医院骨一科,广东徐闻 524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静脉中的静脉血停滞,在临床手术后十分常见。手术后患者处于卧床休息状态,下肢肌肉在长时间内不会收缩,致使血液流速降低,从而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2]。若患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没有及时接受救治,极易出现非栓塞以及慢性静脉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将显著升高,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3]。本研究就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手术(TKA)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接收的136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TKA)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龄32~83岁,平均(34.3±5.3)岁;其中有20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23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有25例为创伤性关节炎,病程3~12年,平均(7.6±2.2)年。观察组68例,男47例,女21例,年龄35~77岁,平均(35.1±5.2)岁;其中有19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21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有28例为创伤性关节炎,病程4~12年,平均(7.7±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获得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许可。纳入标准:患者对本研究的内容无异议;患者曾接受过膝关节置换术(TKA)。排除标准:患有重度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肾脏疾病、严重精神类疾病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对研究内容存在异议。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中使用25mg/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171021),口服,1 次 /d,每次服用 160mg,12d 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尔法西格玛股份有限公司,JX20000097),在手术开始前12h,向患者的腹壁皮下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在手术完成12h后再次向相同部位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然后每天向腹壁皮下注射1次,以10~12d为1个疗程。

对照组和观察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均使用相同的常见物理方法,在手术后发现有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相似的情况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双下肢深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的情况,同时运用凝血系统指标来观察出血倾向,记录手术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将136例患者的情况做详细记录,分析患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如发现相关症状,使用临床诊断中常见的检查方式,即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时发现血栓即可确定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对患者的诊断结果存在异议,可进一步进行上行性静脉造影和静脉造影X线片辅助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情况进行观察,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的数值,判断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液黏稠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黏度比较(±s,mPa·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黏度比较(±s,mPa·s)

组别 n 全血相对黏度 血浆相对黏度观察组 68 4.5±1.9 2.1±0.4对照组 68 4.7±1.6 2.2±0.3 t 2.073 2.041 P<0.05 <0.05

2.3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n 血小板计数(×109/L)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观察组 68 177.94±74.82 12.44±1.13 32.52±1.02对照组 68 176.81±75.23 12.38±1.21 32.52±0.94 t 0.715 0.528 0.697 P>0.05 >0.05 >0.05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抵制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效果,对血小板等凝血功能影响也较小。低分子肝素可以和抗凝血酶Ⅲ相结合,对凝血酶和Xa因子产生抑制作用[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这种疾病的形成原理是静脉血在下肢深静脉中积聚。这种疾病可导致下肢水肿、皮炎等疾病[5]。

能够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6-7]。(1)静脉血流速缓慢。患者在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注射的麻药会导致周边静脉的扩张,当静脉扩张后压力降低从而导致静脉血液流速变得缓慢容易淤积;患者在完成TKA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进一步导致静脉血流速变得缓慢,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2)静脉壁遭受破坏。静脉壁遭受破坏分为三种:①化学性破坏,是指大量具有刺激性或者是具有高渗特征的药剂被注射到静脉中,如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都会对静脉壁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静脉血栓的产生。②机械性破坏,指静脉遭受到机械性破坏时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即受到外部影响,如钝伤、骨折等。③感染性破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是指静脉周围存在其他疾病的病灶,在化脓后造成静脉感染,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这一因素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静脉血栓的形成不是单独一个因素造成的,患者在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静脉血流速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共同作用下造成的[8-10]。

下肢静脉血管中的血栓松动后会随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并进入肺动脉及肺动脉分支,造成肺动脉梗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会出现出血症状,一旦出现相应症状需要尽快采取措施[11-13]。由于血栓不能完全被吸收溶解和排出,所以血栓在由瘢痕组织取缔的漫长过程中会对静脉瓣膜带来伤害,如作用时间过长,静脉瓣膜甚至会消失,将会使下肢深静脉瓣膜的生理功能完全丧失,即静脉血栓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数月甚至是数年后才会被察觉到,届时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同时伴随着色素沉着,组织纤维化,患者会出现行走困难,肌肉疼痛,严重者还会造成局部溃疡,疼痛难忍,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所以在患者接受TKA后尽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未来健康至关重要[14-15]。

当前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常见的治疗办法有以下几种:(1)患者卧床休息,并在卧床时将接受手术的一侧下肢抬高,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痛苦。患者穿弹力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肿胀感,能够预防血栓综合征的出现并减少血栓的生成。(2)抗凝治疗,是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因为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血栓综合征出现的最基本因素,这种治疗方法通过阻碍已经生成的血栓在进一步生长同时防止新的血栓在其他部位生成,具有一定效果。但有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十分复杂,因此近些年为了防止服用药物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各国开展了相关研究包括利伐沙班在内的药物被投入到临床治疗中[16]。(3)溶栓治疗,分为系统性和导管接触性两种不同方式。系统性溶栓治疗顾名思义,指将药物注射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系统遍布全身,从而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导管接触性治疗,指在患者近端深静脉插入导管,向上输送到患者肢体的远端深静脉,使用导丝对血管壁进行疏通,注入溶栓药物后可直接作用在血栓上,将血栓溶解后,静脉恢复如初。

本研究观察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在其他方面如血小板计数等的数值并没有明显不同。由此可知,低分子肝素对接受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不会对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能缩短患者住院病程,减轻患者经济及心理压力,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应当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肝素计数血小板
古人计数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古代的计数方法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