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楠
(陆军步兵学院基础部 江西 南昌 330000)
本文所称“点赞”是指社交网站的一种类似于评论、回复的互动。“点赞”作为一种网络语言行为,近几年里发展得特别快,并且迅速流行起来。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蕴于微博“点赞”行为之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点赞”行为兴起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超越了传统评论。社交网络的出现和流行,为“点赞”的快速发展提供温床,“点赞”迅速蔓延。2013年新浪微博发布新版客户端,将“赞”定义为“通过点亮图标来表达用户对于一条微博信息的喜爱度”。从2013年10月17日开始,用户可以对任意微博下面的其他用户的评论“点赞”。2014年1月,新浪微博推出全新的“站内赞”和“站外赞”两种功能,效仿Facebook和Google Plus,它允许用户对别人的微博“点赞”但并不转发以及评论。很明显,新浪微博开始把“点赞”扩大到评论范畴了。“点赞”能够脱离文字、画面与声音这些延绵千百年的表意形式,没多久就成了风靡四方的意义承载符号。
现如今,很多人把“点赞”视为是一种网络语言行为。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同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赞”这一符号兼具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竖起的大拇指是它的形式,代表“喜欢、支持、赞成、已阅、存在、嘲讽”等多重意义,并且在网络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交流作用,因此可以把“点赞”与语言符号类比。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索绪尔(Saussure,de F.)把语言符号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命名为“能指”和“所指”,而把这两者的结合成为符号。符号是社会的产物,它要经过人们的约定,赋以一定的价值,才能起到符号的作用。微博“点赞”符号,是它的形式,原本的意义为“喜爱”。但单就汉字“赞”而言,其最普遍的意义是“称颂、赞美”,这似乎与“点赞”的最初代表的“喜爱、支持”义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赞”按钮产生之初,或许设计者并没有将它命名为“点赞”,只是后来人们将这一行为称作“点赞”,并根据它的形式和所表示的意义将“喜爱、支持”赋予“赞”字。但同为表达喜爱的“点赞”,国外社交网站普遍采用或者形式,国内主要社交网站比如微信的形式是,QQ空间的形式是,人人网的形式是,来往的形式是。形式大同小异,但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上是一样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赞”的意义越来越多样化,甚至造成信息解读的去中心化、去主体化和碎片化的颠覆性处理,造成“无意义的在场”。
在社交网络这种特殊语境中,“赞”已远远超越其最初的符指意义,转而成为一种几乎能表达所有态度的符号。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赞”所表达的态度,都已超越“喜欢、赞美”的本义。有时,“点赞”的意义类似于BBS时代的“冒泡”,人们仅靠留下足迹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有时,“点赞”是精妙绝伦的社交策略,借用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关心,人们可以借此向他人传递温情;有时,“点赞”包含的实质意义寥寥无几,它只是在委婉地告知对方——好久不见,有点想念;有时,“点赞”也是对他人言论的一种暗自嘲讽,颇有“我笑他人看不穿”之义,类似像“点赞”作家崔成浩的微博。
“赞”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符号,是对个人主观情感的基本的刻画和描述,在表意功能的基础上能被用来进行社会交际,表现出“赞”是如何体现出微博阅读者对被表述的博文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大部分点赞者尤其重视“点赞”行为与社会的联系。当我们理解“点赞”的深层意义时,必须联系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点赞”的深层意义是点赞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1],即语言的参与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点赞者的主动参与。点赞者通过自主参与某一情境语境,来显现他的态度、情感、观点、和论断,进而采取行动,试图影响并改变别人。
如图调查的结果所示,目前社交网络中87.32%的点赞评论使用者认为点赞评论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表达一种关注度和存在感,这或许也就是网友们恶搞点赞狂时说“点赞评论按钮在点赞狂眼中其实是‘朕已阅’三个字”的原因。
当我们使用语言来表达想法,一方面要尽量简短,另一方面要让人们理解,让每一个概念都可以相应的词来表达。微博中的“赞”按钮,一点即成,再点取消,相较于转发、评论而言,大大减少了操作步骤,节省了交流时间,提高了交际效率,省时省力。“点赞”有时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或者正确的意思,很多时候会产生歧义,引起人们的猜疑。比如,某明星“点赞”关于其闺蜜的爆料,网友怀疑她们拿友情作秀,但该明星称自己手滑“误点”。还有一些报道地震、车祸、暴乱等天灾人祸的微博的“点赞”量成千上万,不知道网友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是哀悼惋惜?是冷眼旁观?是暗自庆幸?是幸灾乐祸?答案无从揭晓。
点赞功能统计
我们可以把“点赞”视为微博作者一个人与多个点赞人之间的对话,特定语境是微博内容,但点赞人所处的文化语境、认知语境等的不同,这种对话产生的表达效果会因人而异。比如一条内容为“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没想到拔下这恼人的智齿还那样疼。”的微博,有很多点赞量。在这些点赞人中,有着相同拔智齿经历的网友表达慰问,长智齿但还没拔去的网友表示恐慌,牙疼的网友表示同病相怜,爱开玩笑的网友也许就是在向他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对于“点赞”而言,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环境,仅就字面意义而言,就会让人产生疑惑。就这个层面来说,网友把对话变成一种“点赞”行为,有破坏语境之嫌。脱离了文字而被设计成表达个人喜好的网络代码,“点赞”由于缺少更加明确的信息补充和更加具体的对话环境,易造成“点赞”的意义趋于模糊。不用于私信、评论等的互动性很强的交际手段,“点赞”作为一种非互动性交集手段,在很多时候表达的内用有限,因此满足不了交际中的足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