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伦市委书记 王学斌
沐春 摄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两者在政策设计上本就具有协调性、融合性,具体实施中应该做到有效对接、无缝接驳。近年来,海伦市作为黑龙江省定深度国家级贫困县,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着力于长效机制的建设,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有益探索。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在扶持对象、政策范围和顶层设计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扶持对象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政策范围从特惠逐步转向普惠,顶层设计从点逐渐覆盖到面,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四个不摘”要求,切实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接力棒”交接好。一是建立健全责任衔接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研究出台责任落实、组织保障、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同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二是确保帮扶队伍和力量稳定。推进驻村帮扶向强基固本转变,将脱贫攻坚有效的组织机制方式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引导广大干部把扶贫工作当成长期事业来做。明确要求帮扶责任人不能因职务调整和岗位变动淡化帮扶责任,杜绝帮扶“空窗期”,走访群众的任务只增不减。对脱贫户由“帮扶户”转为乡村振兴“联系户”,成为各级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和密切干群关系的主渠道。三是打好特惠普惠政策“组合拳”。对乡村而言,脱贫摘帽后乡村内部发展的差异性仍将存在,因此,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必须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既要持续关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将单纯针对贫困户的扶持政策,转变为对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将公共服务领域对贫困户的特殊扶持政策,拓展为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的普惠性政策。对于脱贫户和边缘户重点监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逐户建立台账,落实增收措施,确保不返贫、不致贫。对于“老少病残孤寡患”人员,织密兜底保障网,统筹落实低保、医保、特困救助等社保政策,确保特殊群体不出现新增贫困人口。
在近年的脱贫攻坚中,为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三有三通”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为接续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海伦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做到着眼长远,既要当前适用,也要以后管用,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受益。一是推动运营管护长效化。通过建立健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项目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让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中长久发挥作用。比如,在“路”上,我们为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果,建立了“建养一体化”的良性管护模式,道路养护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全面化和经常化。在“房”上,发挥国务院督查激励资金作用,建立《农村安全住房责任管理办法》,提升房屋保暖效果,确保贫困户长期住上既坚固又温暖的房屋。在“水”上,进一步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建设,建立合理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推进设施管护、供水、水源水质管理制度化。在“医”上,继续扩大“全国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展”远程诊疗经验成果,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以远程诊疗推动分级诊疗,更好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在“教”上,在积极促进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提档升级基础上,全面落实了控辍保学“双线四级”责任,特别是为了让疫情不影响贫困子女网上学习,为180名贫困家庭学生购买了智能手机,并解决了流量问题。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把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与乡村振兴公益项目有效衔接,逐步缩小城与乡、村与村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特别是,要增强各类各级规划的衔接性和系统性,依据已经出台的国家和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规划的精神,协同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等规划,在“多规合一”方针的指引下,努力形成各类各级的规划目标科学、建设时序协调、管理服务优化的新格局。三是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聚焦村庄环境卫生难题,坚持贯彻“两山”理念,通过绿色生态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四清一改一绿”为重点,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施策,建立居室净、院落净、厨房净、厕所净、自身净“五净”制度,并有效结合“抗疫”知识宣传和防“输入”措施落实。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实践中,海伦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推进特色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由贫困户向非贫困户延伸,促进产业由减贫到致富升级,实现产业兴旺。一是增强扶贫产业可持续性。脱贫攻坚以来,海伦市按照近期可受益、远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断提升扶贫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扎实推进“1+3+5”特色扶贫产业(“1”是发展电商产业,“3”是发展大鹅养殖、光伏发电、秸秆燃料,“5”是发展小菜园、小牧园、小菜窖、小农场、小型公益岗位),确保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收益。发挥电商产业引领作用。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海伦市大力开展了直播电商发展行动,以发展“第一书记”直播电商队伍为引领,通过开展“扶贫路上手拉手,第一书记伴你行”、“小菜园阿里巴巴‘云养农场’”、“直播电商带货大赛”、“农产品直播电商发展高峰论坛”等行动,在全市培育和打造“网红经济”,推动电子商务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海伦富硒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使直播电商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进我市“新经济活力区”建设,让“黑土硒都”成为“网红之都”。目前,全市发展百万级粉丝带货网红11人,其中,“王笑脸”日均直播销售小包装富硒豆浆豆、芽菜豆达1300余单。积极探索生态扶贫路径。建立了迹地更新林、果园经济林、小苗圃和薪炭林等四种“扶贫小林场”发展模式,全市共建生态扶贫“小林场”1260处,面积达到1.48万亩。特别是与乡村环境整治相结合,突出了景观化种植,建设“小果园”130个,“果树一条街”60处,与“小菜园”交相辉映,形成独具东北魅力的庭院景观,使每户贫困户拥有一处年均增值500元以上的“绿色银行”。打造“小菜园”朝阳产业。持续释放全市8万亩小菜园富硒有机资源优势,按照品牌化、区域化、网货化、规模化方向,栽种小菜园面积3.2万亩,细化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深化与阿里巴巴等平台合作,确保每户贫困户年均收入500元以上。推进劳务产业长足发展。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十余个劳务输出基地,研究制定了减免交通费用、为务工贫困户发放落脚费等激励政策。特别是面对严峻疫情,化危为机,采取“点对点”包机包车方式,向宁波等劳务基地“点对点”输出贫困劳力3,754人;同时,在公共设施管护、便民服务、扶贫产业开发上精准设置公益岗位,已安置护路员、保洁员、防疫员等岗位4,328人,人均月收入500元左右。大力发展扶贫合作社。采取村集体领办、大户大场创建、改造升级重塑等办法,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3,000余个,全面落实了“保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光伏、秸秆打包、大鹅等合作社经济效益,保障每个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保证,应加快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凝聚农户利益、共享乡村发展红利的重要方式。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拓展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优化农户生计来源结构。这方面,海伦大力推进了“清化收”,上下联动配合抓推进,全市共清回资金8400余万元。收回后的资产纳入村集体所有,用于扶贫工作和乡村建设,最大化发挥其效能,仅用于发展扶贫林面积就达2000余亩。同时,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转换发展动能、释放改革红利,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桥梁。通过“三权分置”、“三变”改革,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人员、资本、技术等城市要素进入乡村,配套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而促进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集体所有,盘活农村资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支持乡村振兴。三是增强产业龙头引带能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要产业振兴,龙头企业发挥的带头作用无可替代。海伦市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快推进了30万吨燃料乙醇、轻工产业园热电联产、“永和豆浆”豆粉液态豆奶加工等省市“百大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全部投产。推动国投2.5万吨纤维素燃料乙醇10月底前开工,打造玉米全株开发产业链。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有利契机,持续推进大豆产业振兴,指导天津利民食品尽快达产达效,支持益海嘉里在海伦扩大储备能力,开发小包装大豆产品,扶持原野食品、冬雪油脂、鸿润制油等现有企业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们以屯组为基本单元,选出政策宣传、致富带富、乡村文化三个“带头人”,组建扶智、扶志“双扶工作组”,常态开展各类载体活动,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和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为衔接好乡村振兴,我们把“三带两扶”活动以培育和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为重点,夯实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基础。一是建立村官选育机制。向三个“带头人”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村“两委”储备后备力量。拓宽选人视野,积极引导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土能人入选三个“带头人”队伍,特别是返聘市直部门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回乡担当“乡村振兴专员”,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同时,结合软弱涣散基层组织整顿,将成熟的“带头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二是建立乡镇党委统领基层治理机制。对于乡镇派出所、法庭实行由县级主管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的双重管理。健全考核机制,由乡镇进行年终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并将考核结果抄告主管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派驻机构工作人员晋升、交流须书面征求属地乡镇党委意见;派出机构乡镇内部产生副职,须经过属地乡镇党委会议讨论通过。乡镇税务所、土地所、市场监督所、司法所等民生服务机构全部入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统一由乡镇党委管理和考核,中心负责人由乡镇党委会研究确定。优秀干部由派出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共同推荐。三是建立抗疫与扶贫同步网格化管理机制。以“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让三个“带头人”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共同参与网格管理,分片包户。在疫情防控上,做好“外防输入”、“群防群控”工作;在扶贫解困上,为贫困户宣传政策、谋划产业,并解决因疫情带来的各种实际困难。四是建立弘扬新风良俗机制。从法治和道德双向发力,通过广泛宣传《关于敦促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的通告》、《将分户不赡养老人子女纳入失信名单的办法》,以及发挥道德讲堂、村村大喇叭、村规民约作用,实现“一进一退”。“进”就是引导农民群众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淳厚、良善、进取的良好乡风;“退”就是让群众摒弃陋习陋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