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哈尔滨市人大农业林业委员会)
县域是一个稳定、完整、健全的基础地域单元,是我国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主要实体。古语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辖域内各乡镇、各村屯经济要素的有机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互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是我国经济体系中处于最基础层面的行政区划型经济形态。用产业经济理论观点来解释,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完备产业功能的一种区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支撑地位和基石作用。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国GDP的50%以上,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阵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县域经济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扩大扶贫攻坚成果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黑龙江省来说,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全省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全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
2019年4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举措,对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和统领作用。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现代农业基础较为扎实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体系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无可替代。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所公布的结果表明,2019年全省63个县(市)的土地面积占全省80%,人口占54%,地区生产总值占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17.7%。这组数字说明县域对于黑龙江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县域兴则龙江兴,县域强则龙江强,县域经济不仅直接关系到龙江发展大局,而且直接决定着龙江发展前景。近年来,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双城区老村长酒业公司、海伦市30万吨燃料乙醇、肇东市鸿粮农业冷链物流、杜蒙自治县一万吨鲜食玉米及蔬菜加工等一批立县强县富县的支柱型项目,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赋予了强大动能。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尚存在总体规模较小、发展质量较低、三产融合度较弱、规模化龙头项目较少、大部分县(市)财力紧张、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县域工业化发展滞后、“农头工尾”和“粮头食尾”进展迟缓等问题。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引进培育扶持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企业项目,注重开发利用本地以农产品为主的资源禀赋,才能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只有以提高县域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赋予本地经济具备超越其他地域的独特能力,才能确保县域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黑龙江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基础潜力在县域,短板弱项在县域,动能活力在县域,优势后劲也在县域。客观冷静地审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现状,不难发现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其潜能和活力仍然难以充分释放,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黑龙江省县域发展环境依然不够宽松:一是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沟通合作机制,各县经济发展大多处于“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态;二是各级政府及所属有关部门对县域企业规划不科学、对县域项目把关不严格,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和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产业项目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内“小、微、低、弱”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县域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导致许多县域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无法成长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能。
针对上述阻碍和掣肘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部署,笔者认为黑龙江省应采取以下发展路径:
项目建设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体现在项目建设上,尤其是体现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践证明,项目是一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一个地方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重大项目拉动,必须有重大项目支撑,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黑龙江省各地要坚持项目带动、企业牵引,内培与外引并重,瞄准产业配套全、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和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度开发“原字号”的要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抓住当前战略机遇期,立足资源禀赋,释放政策潜能,激发内在动力,把大上产业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在产业强县上实现突破;把引资引企作为重要途径,在开放招商上实现突破;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方向,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实现突破;把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作为重要工作,在争取支持上实现突破;把强化推进落实作为重要保障,在激励引导上实现突破。要围绕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食品、农畜产品、山林产品、特色矿产等,着力谋划项目,加快园区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切实改善环境,以项目建设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其产业产品一直处于全国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低端。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早已走到了尽头,尤其是第二产业低端化、第三产业低级化的状况更无法为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赋能。唯有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县域产业科技含量,进而促进产品由初级向高端乃至终端转变,推动县域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一是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围绕建设重要商品粮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引导传统农业由种植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特色加工、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观光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三产紧密连接、相互促进,积极发展三产融合型县域经济。二是加强县域企业家群体的培养。人是发展县域经济主体,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县域企业乃至县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有关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应当牵线搭桥,促进县域内企业家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沟通、共同研究、携手发展。同时给予他们集中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县域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使他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带头人的作用。三是加强县域企业人力资本投入。要对县域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分别进行集中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素养、能力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引进容留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努力提高县域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断增强县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强化县域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各县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在本县的转化机制,主动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不断运用最新技术研发最新产品,推进整个县域经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五是加强县域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要以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为契机和动力,引导和鼓励县域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重点构建“数字乡村”,积极探索智慧农业途径,利用“互联网+”着力打造小微企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解决后疫情时代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县域各类企业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和交流合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迅速做出积极反应,提高企业规避风险和争取主动的能力。
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国内一些中低端产业将进一步向中小城市等劳动力密集地区转移和扩散,县域经济面临着承接和吸纳发达地区加工业的有利契机,因此必须及早谋划、科学部署和迅速实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一是加强宏观指导。要将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到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相统一相衔接,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支持。黑龙江省各地市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发展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和扶持,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制定配套政策。黑龙江省各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分战线分系统地制定扶持县域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那些零落分散的企业逐步向本县工业园区、开发区集中,集中力量构建一批百亿级工业园区,通过做大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利用本县县域产业链面向南方发达城市招商引资,吸引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外地企业进入县域产业集群中,引领和带动县域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锻造成为县域经济的中坚和骨干。要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县域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加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域企业发展的生存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硬环境。三是引导和帮助县域企业开拓市场。县级政府及所属有关部门应同当地行业、县域企业共同梳理挖掘本县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利因素,积极组织县域产品宣传、展示、交易等活动,拓展宣传本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渠道和手段,逐步提高县域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县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外在的推动力量。四是培育和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引导和推动县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完善,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协调政府与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化解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杠杆,作为我国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其发展须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扶助。但近些年来县域经济在黑龙江省似乎成了弱势经济,逐步被金融部门边缘化,因而全省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融资累的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和服务。金融作为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省各县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将资金合理配置到县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中,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尽量满足县域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以金融促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当前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所属有关部门要协调金融部门向县域经济倾斜和倚重,通过行业选择改变资金投向,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调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协调金融部门重点支持县域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成熟阶段的县域产业组织形式,大都是在县域内形成的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县域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其中龙头企业在县域产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对于县域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其发展生产、扩大销售,支持其开展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支持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确保龙头企业的牵引功能不能弱化。四是探索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和地方各商业银行应针对县域经济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制定符合县域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破除已有界限,降低信贷门槛,扩大县域企业的融资规模。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私募债券、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办法,对成功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办法的县域企业,省和市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调动和激发县域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