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爱
(北兴卫生院妇产科,广东 广州 510897)
产后宫缩痛是在产褥早期出现的下腹阵痛,主要是子宫收缩所致,一般持续2日~3日便可自行消失,即子宫收缩到正常大小后,宫缩疼痛就会消失[1]。中医学将其称为产后腹痛或者儿枕痛,在经产妇当中比较常见,哺乳时反射性催产素分泌多也会加重疼痛感[2]。经产妇因多次妊娠导致子宫肌纤维受牵拉次数增多,子宫张力松弛,因此宫缩疼痛时间会延长,而且子宫需要更加剧烈的宫缩来实现复旧,疼痛强度更强。有些巨婴产妇,其宫缩疼痛程度也大于正常产妇[3]。除了由生理自发引起外,还有一些是外力因素导致,比如跌倒、搬重物、感染、过劳及紧张等。西医临床上主要使用注射液或者口服药物,许多产妇考虑到药物会影响哺乳,因此大多选择忍受疼痛。中医中,产后腹痛被认为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文主要研究中药泡足在治疗产后宫缩痛方面的临床疗效的护理效果,现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近一年的100例经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娩3胎以上的产妇20例,分娩第2胎的产妇80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产妇70例,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的产妇20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产妇10例。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28.4±4.3)岁;观察组年龄26~35岁,平均(28.3±4.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例如腹部热敷、按摩、改变体位等。
(2)观察组采用中药泡足治疗,在采用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中药粉剂加热水泡脚,选材取枳壳10 g、当归10 g、黄芪(切片)10 g、益母草20 g、元胡,防风10 g、艾叶20 g、白术10 g、川楝子10 g、鸡血藤15 g。先准备专用足浴桶和配好的中药粉,然后将温度在95℃~100℃的热水倒入足浴桶,把药粉剂放入水中,顺时针搅拌,让药粉剂在水中充分浸泡,使之调配为中药足泡汤,将药液冷却至41℃~43℃,产妇将双脚放入药液中,以水浸没足踝为宜,每次浸泡20~30分钟,上午qd×3。用循压法、压放法按压足三里、三阴交以及血海穴各2~3分钟,按压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感觉酸胀麻为度,上午qd×3。
产妇经过阴式分娩后1~3天,每次采用中药泡足治疗前及治疗后2小时进行一次测评,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以数字0~10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表示没有疼痛感,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10表示最痛,由产妇选择测评当下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数字代表测评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产后第1天观察组产妇产后宫缩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增加,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无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VAS疼痛评分指数()
表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VAS疼痛评分指数()
组别 例数 产后第1天 产后第2天 产后第3天对照组 50 2.39±1.59 2.03±1.37 1.03±1.05观察组 50 3.89±1.35 2.33±1.19 1.34±0.96 t 5.085 1.169 1.541 P 0.000 0.123 0.063
产后宫缩痛在产后1~2天内出现,持续2~3天便会自然消失,在经产妇中常见[4]。生产次数越多,疼痛就越明显,无法耐受的情况下,可以服用止痛药[5]。但是许多产妇为了不影响哺乳,选择不用药,为了不影响产妇恢复,使用中药泡足可有效缓解产妇的宫缩痛。
中药泡足是借助药力和水热力,通过经络传递,经毛孔吸收药性,达到通畅气血的作用,中药泡足使用的药材是枳壳10 g、当归10 g、黄芪(切片)10 g、益母草20 g、元胡、防风10 g、艾叶20 g、白术10 g、川楝子10 g、鸡血藤15 g。将这些药物联合使用泡足,温经通络及止痛驱寒效果更佳。将中药粉剂直接放入水中,使药物与热水充分融合,调成药汤,等水温达到适宜温度后,产妇可采取坐位或者卧位,将双脚放入水中,使水浸没脚踝,熏泡20~30分钟,这种方法免去煎煮环节,操作简单方便且安全,疗效显著。在本研究中,使用中药泡足后,观察组产妇产后第1天宫缩痛明显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疼痛感减轻,舒适感就会增进,更能使产妇情绪愉悦。
采用中药泡足可有效减轻产妇产后的宫缩痛,这种治疗方法更易于产妇及家庭接受,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