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璐玲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广东 惠州 516300)
血液透析主要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顺利的血液透析治疗下,有70%及以上的患者,可获得五年以上的生存期。安全有效的抗凝方案是血液透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本研究在围血液透析期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2018年03月~2019年01月我院血液透析者总计180例,对照组(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23~79岁,平均(57.3±3.5)岁,病程0.9~5.7年,平均(3.1±0.5)年,平均透析时间(2.8±0.5)年。常规组(90例)男37例,女34例,年龄22~75岁,平均(56.9±3.3)岁,病程0.8~5.9年,平均(3.2±0.4)年,平均透析时间(2.5±0.4)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需行血液透析;18周岁以上;于我院行治疗;临床资料完整;可配合调查。排除标准:活动性风湿性疾病;精神异常;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出血倾向;沟通障碍;血液透析禁忌症者。
常规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情况,密切机器运转情况,监视及时排除故障。对照组针对性护理方案:①上机前:与患者密切交谈,疏导不良负性情绪,仔细检查机器各路管道。适量用1000 mL肝素盐水预充,保留透析器及管路内数分钟。②上机时:采取生理盐水快速的速度滴注,必要时可以选择输入浓缩红细胞,以达到较好的补充血容的作用,以减少血流速度缓慢;保护好血管;观察在患者所存在的管道内是否发生有异常;密切观察透析器及管路颜色变化,必要时利用生理盐水定时冲洗管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不适反应,并观察患者的透析器及管路颜色,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变硬以及静脉压是否升高。③下机:透析结束后采用相同单位的鱼精蛋白中和;透析结束24h后进行局部湿热敷。
记录两组透析器与管路凝血发生情况,无凝血或数条纤维凝血为0级;部分凝血或成束纤维凝血为Ⅰ级;严重凝血,或半数以上纤维凝血为Ⅱ级;需要更换透析器为Ⅲ级。凝血发生率=(Ⅱ级+Ⅲ级)/总数×100%。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所有检测均在采取血液标本后2 h内完成。我院检测标准:PT:11~14 s;APTT:25~37 s;TT:12-16s;FBG:2~4 g/L。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为2.22%,常规组为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项目 对照组(90) 常规组(90) t P PT(s) 干预前 10.12±1.98 10.35±2.02 0.253 0.127干预后 13.89±1.62 11.51±1.29 4.351 0.003 APTT(s) 干预前 23.93±2.27 23.66±2.89 0.258 0.135干预后 33.47±3.97 27.53±1.86 6.950 0.000 TT(s) 干预前 10.23±1.16 10.59±3.07 0.271 0.205干预后 13.02±2.35 11.21±1.92 5.124 0.002 Fbg(g/L) 干预前 3.83±0.71 3.79±0.75 0.051 0.075干预后 2.39±1.03 3.02±0.53 3.026 0.006
血液透析专业性强、风险大,护理人员在围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安全性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应加强细节护理,降低凝血事件发生[1]。在上机前严密的检查通路是否通畅;上机后密切注意在血流量达不到所需值时,排查每个环节,尤其是管路部分,对若管路反折应将其摆顺[2];通路不畅及时重新选择血管,同时不停血泵[3];保持充足血流量及循环通路畅通;下机前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检查,并嘱患者保护穿刺血管[4]。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为2.22%,常规组为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围血液透析期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发生率。在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血液透析期患者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中各项指标。
在围血液透析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率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