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剖析。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提的原则及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了解提问对象
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
二、提问要有目标
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
三、提问要适时
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1.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
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3.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四、提问要适量
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1.提问的总量要合适。
2.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
五、精问 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六、巧问 曲折生姿
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七、浅问 化难为易
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人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八、幽默转移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或是张冠李戴时,教师不妨运用幽默的力量,巧妙替学生解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加师生间的亲密感。
九、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陷入困境时,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勝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思考。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宽容的态度、巧妙地替他们解围,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的需要,当然,教师们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解围艺术的运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显,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