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设计研究

2020-11-12 14:10顾鑫玮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9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使用者调研

夏 锦,顾鑫玮

(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0)

图书馆是校园空间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流较为密集的场所[1]。图书馆的使用功能较为单一,往往是以一种现场体验的方式呈现,而如今电子书的引入已经改变了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实体图书馆应更加完善其整体空间环境,以满足使用者多方面的需求[2]。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仍有待提升,比如在空间划分、材料用色、采光通风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对其空间设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往往只追求图书馆的形式美,却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的真实感受。本文研究是基于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加以探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研究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希望能为其他设计者提供良好的设计方法,更新设计理念,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

1 文献探讨及相关理论

1.1 环境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人与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中,人是核心,除了自然环境以外,在不同的空间场所中,人是创造者、设计者,也是使用者。所以,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综合考虑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3]。同时,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4]。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每一位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本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0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心理学领域兴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两层意义,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主要包含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等。深层意义是从设计的语言进行理解,从而有利于认清设计的内在以及未来[5]。“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从关怀人的角度出发,使设计作品富有人情味,更具有灵魂,其是以人的需求为原则,始终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总之,设计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处理和解决人们的设计问题。

1.2 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李明华(2006)在其文章“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一文中提出,“以人为本就是为读者建造图书馆,把功能要求放在第一位,有利于使用者及馆员健康和安全,创造舒适、温馨、美感的环境氛围”[6]。黄湖(2011)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分析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构成,分析人的多感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透过对视觉环境、听觉环境、嗅觉环境等空间的设计,并以此得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建议[7]。

图书馆作为高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高校综合性强、专业众多,师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关注使用者对图书馆功能的不同需求[8]。例如,师生首先会选择去图书馆借阅图书与查阅文献资料是高校图书馆中最常见的一种吸引力行为;其次,在图书馆学习空间选择座位时,不喜欢与陌生人共坐同一张桌子,即使坐在同一张桌子时,也习惯于选择坐在陌生人的斜对面,这种现象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领域性行为;在师生进行写作、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时,希望自己能处在一个让自己舒适的环境中,这时高校图书馆空间中的综合环境(声、光、色)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调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吸引力、领域性以及综合环境(声、光、色)三方面对厦门理工图书馆展开调研与结果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案例

本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校区图书馆为例(图1),图书馆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为16000平方米,其内部设有基本书库、密集书库、外文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馆内阅览座位共计2646个。图书馆为提高读者的参与率,增加其吸引力,为读者们提供书刊借阅、文献传递、自助打印等服务项目。由于厦门理工图书馆有使用权限限制,所以只有对本校教职工人员以及学生开放使用,并且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借阅图书的(册数、期限以及续借)权限也不同。另外,随着数字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对馆内实体文本资源需求逐渐减少,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整体空间设计方面加以改善与提升,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9]。

表1 研究对象去图书馆的频率

表2 研究对象去图书馆的目的

图1 图书馆外观

图2 与陌生人坐同一张桌子时选择坐在斜对面的使用者

2.2 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搜集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厦门理工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调研分析。文章以厦门理工图书馆读者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文献搜集、行为观察与访谈的基础上,向图书馆使用者发放正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为107份,其中大一的学生有35人,大二的学生有65人,大三的学生有4人,大四的学生有1人,研究生1人,其他人员1人,样本主要涵盖了大一本科生至研究生,综合了不同学院与数十个专业。主要调查内容旨在探讨使用者去图书馆的吸引力、领域性与空间设计的综合环境研究分析。

2.2.1 文献搜集法

文献搜集的目的在于知古鉴今,只有通过对前人文献的研究,方能了解目前研究的知识,避免与前人的研究重复[10]。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便于了解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结果,熟悉前人的研究,更有利于个人学术研究的开展。文献搜集的资料来源有多种方式,比如利用书籍、学术刊物、硕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等,或利用网络学术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和人力。

2.2.2 访谈法

是质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方法,在访谈调查的过程中,采用访问者与受访者面对面的沟通,通过对方的语言、语气、表情与身体姿势等,来感受对方所表达的内容[11]。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两种访谈方式同时进行,在到现场调研之前,笔者提前制作了问卷以及调查表的相关问题,准备采访馆内的使用者;在访谈进行到后期,双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受访者完全放开了心理戒备,访谈没有根据标准化的程序继续进行,而是像日常闲聊的方式针对研究主题自由交谈,无所顾虑的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以了解目前图书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个人建议。

2.2.3 观察法

是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具体有预观察、外部观察、参与式观察和微访谈观察四种[12]。通过人的感官感知,对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并借助其他辅助工具,如手机、相机、录音机、纸和笔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获得相关研究资料。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密切注意图书馆空间中的细节部分,做到从全方面,多层次地观察,认真搜集研究资料,最后整理分析、归纳分类来概括要点。

2.2.4 问卷法

是通过由一些问题与调查表格向被研究者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以测量人的行为与态度。笔者通过问卷星调查工具把需要调研的问题制作成问卷,其囊括了吸引力,领域性,综合环境(声、光、色)三部分的调查内容。从单选题到较为开放的多选题,清晰分明,最后再综合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其优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帮助笔者快速、有效的获得调查结果。

3 调研结果分析及改善建议

笔者通过文献搜集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厦门理工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调研分析。问卷结合前期的访谈与笔者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整理为三个部分,包括吸引力、领域性、综合环境(光、声、色)进行调研结果分析。

3.1 吸引力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针对“吸引力”的调查分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图书馆的使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表1),其中19.63%的读者经常去图书馆;占43.93%的读者偶尔去图书馆,这部分人群占大多数;但也有35.51%的读者较少去图书馆,而仅有0.93%的读者从来不去图书馆。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都是有去图书馆的,但是数据显示只有将近20%的人经常去图书馆,而将近80%的参与者只是偶尔与很少去图书馆,这也说明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其次是对“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进行调研,此项是较为开放的多选项,调查结果表明(表2),有72.9%的读者是去做作业,61.68%的读者是去借阅图书,14.95%的人是去阅读刊报,20.56%的读者是去备课,只有4.67%的读者是去寻找知心朋友。由此可见,参与者去图书馆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其中去图书馆做作业以及借阅图书占绝大部分人群;由此,也说明了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学习空间的提供与环境的营造是重点。

表3 研究对象去图书馆选择的座位

表4 研究对象去图书馆和陌生人坐一张桌子时会怎么坐

表5 图书馆是否需要设置私密空间

改善建议:研究环境对人是否具有吸引力,就必须要让环境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同学们去图书馆的频率及人数不够理想,仍有待提高,而研究对象使用图书馆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完成课程学习为主。厦门理工图书馆在为众多的读者提供囊括各个领域图书资料的借阅,满足其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应提升使用者看书写字的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大学图书馆本身就是为学生和老师专门设置的一个文化场所,在满足使用者学习、借阅等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围绕主要图书区的周围适当增加一些开放交流空间,例如咖啡屋、展览厅、讨论空间等,以满足现代使用者多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结合学生活动、校园文化、文化讲坛、节庆展演等事项来开展一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打破传统图书馆单一的使用功能,以增加图书馆的吸引力。

3.2 领域性分析

调研结果分析:本研究针对“领域性”的调查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在图书馆您会选择哪种座位”,调查结果显示(表3),其中48.6%的读者会选择靠窗位置,这部分人群占大多数;39.25%的读者觉得都可以;8.41%的读者会选择靠角落;仅有3.74%的读者会选择靠门口或通道处。由此可见大多数读者都喜欢选择靠窗位置,因为这里光线较好,便于使用者读书或者写作业,而坐在门口或者通道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学习效率,因此,选择的人群只占少数。

其次是对“当您和陌生人坐在一张桌子上时,您会”这个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表4),其中7.48%的读者选择坐在正对面;占64.49%的读者选择坐在斜对面,这部分人群占大多数;也有23.36%的读者觉得无所谓;而仅有4.67%的读者会选择坐在旁边。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坐在斜对面,由此说明,大多数人与陌生人之间都存在一点隔阂,所以就会主动与陌生人保持适当的个人距离,既可以免受对方的打扰,又可以保持个人心理上的领域性(图2)。

接着是对“您认为图书馆阅览室是否需要设置较为私密的空间”(表5),调研结果显示,43.93%的读者认为要设置私密空间;同样也有43.93%的读者认为无所谓;而仅有12.15%的读者认为没必要设置私密空间。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人需要设置私密空间,因为在一个空旷的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安全感会减少,就会提高警惕,然而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认真做一件事情时被外界打扰,所以希望拥有一个暂时性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改善建议:领域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一处区域空间中,人们不希望自己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一些科学家和研究学者对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将其分为四种:0m-0.45m为密切距离;0.45m-1.20m为个人距离;1.20m-3.60m为社会距离;3.60m-7.60m为公共距离[3];所以,保持适当的交往距离,更有利于良好的人际互动。本研究调查发现,在图书馆学习看书时,多数人在有限的位置空间作选择时,会适当保持个人的领域性,并希望有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更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厦门理工图书馆要充分体现不同功能区所对应的场所特性,比如公共阅览室、个人研究室、团体交流空间与公共活动等空间,应考虑不同空间的功能划分、环境设计、氛围营造,兼顾用户动与静、个人与集体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个人学习空间应以个人的行为尺度为标准,以增加图书馆的领域性。

3.3 综合环境分析(光、声、色)

3.3.1 光环境

调研结果分析:本研究针对“光环境”的调查,笔者向读者了解他们对图书馆灯光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表6),有超过半数的人对图书馆的灯光表示满意,占51.4%的读者;37.38%的读者表示一般,仅有11.21%的读者,也就是极少数的人觉得图书馆的灯光布置的不满意。数据显示,有一半的读者对图书馆的光环境表示满意,但也有一半的读者对光环境表示一般或不满意。厦门理工图书馆既有自然采光,又有人工照明,光通过大脑皮层发生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等有直接影响。但有些地方灯光照射不到,长时间照明不足会造成视觉紧张,使机体易于疲劳,注意力分散,这也说明图书馆在光环境方面要注意整体的构成。

改善建议:评价一个光环境的质量,其主要要素包括合理的照度分布、舒适的亮度分布等。根据我国现有公共建筑中图书馆建筑照明的设计标准值偏低,其中一般阅览室、开放式阅览室的照明标准为300Lux/0.75m水平面,而阅读书写最舒适的照度一般为1000-2000Lux,为避免长久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最低照度应该在500Lux以上。图书馆建筑室内光环境的营造,应当注意光照的舒适度、均匀度、亮度等各种要求,注意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的合理结合,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的区分,避免照度过亮或过暗,同时还应该注意采用现代化与智能化的照明设备,达到节能、高效、经济的目的。

3.3.2 声环境

调研结果分析:本研究针对“声环境”的调查,笔者向馆内读者提出“您希望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声环境”这一问题(表7)。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人群,也就是占74.77%的读者喜欢安静的图书馆,21.5%的读者喜欢有轻音乐的图书馆,因为轻音乐可以使人疲惫的心灵得到缓解,只有3.74%的读者表示都能接受。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没有读者喜欢嘈杂的图书馆。因为,噪声对人的生理与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人的工作与学习,人们更希望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工作与学习,以提高做事效率。

表6 对图书馆灯光是否满意

表7 希望图书馆的声环境是什么样的

表8 对图书内部色彩用色是否满意

改善建议:一般而言,图书馆的噪声有人声与物声,人声包括使用者讲话的声音、走路的声音等;物声包括机器设备发出的声音,手机铃声,以及移动物体的声音等。所以在图书馆中,如果使用者没有对自我的一个约束或者没有设置监控设备,很容易被噪音所淹没[13]。良好的声环境是使用者在高校图书馆获得舒适感的必要条件,对声环境的要求通常15~50dB为适宜,通过功能分区、空间围合、隔音消音等设计手法避免声响差异较大的功能区或者相同功能区内不同行为活动间的互相干扰。高校图书馆团体学习与公共活动区可以适当加入音乐元素,营造良好的馆内声环境氛围[14]。

3.3.3 色彩环境

调研结果分析:本研究针对“色彩环境”的调查,笔者向读者了解他们对图书馆内部色彩用色的满意度(表8)。50.47%的读者对于图书馆的色彩环境表示满意,占39.25%的读者认为一般,也有10.28%的读者表示不满意。色彩在空间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对人直接的视觉冲击,间接的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15]。

改善建议:

图书馆的色彩设计应根据其内部功能特点,结合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特性,从而发挥色彩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所以,厦门理工图书馆还需选择适宜的色彩以及合理的色彩搭配,提取图书馆空间的特征色制成色彩分布表,再进行色相、纯度和明度分析,对不同的区间进行不同的色彩设计[15]。例如在阅览室应减少色彩对眼睛的刺激,往往以较为柔和的冷色调为主,而在公共交流活动区域,可以以较为轻松愉悦的暖色调为主,增加其吸引力,同时也更加人性化。

4 结语

本文以厦门理工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整体围绕空间设计的吸引力、领域性及综合环境(声、光、色)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分析发现,首先,厦门理工图书馆对使用者的整体吸引力还不够,研究建议可通过增加休闲区域及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其吸引力;其次,调查对象在对内部空间使用选择时,多数人对个人领域较为在意,在图书馆选择位置时,往往会选择靠窗、不受干扰的地方,所以,建议图书馆内部的使用空间设计方面,为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应考虑使用者个人私密空间的设置,保护其领域性;最后,对综合环境的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人对光与色彩环境表示满意,但也有约一半的人表示一般,其中有74.77%的读者喜欢安静的声环境,也有一部分读者喜欢有轻音乐相伴,因此,建议综合环境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与分区来设计不同的光、声、色彩环境,以提高使用者的工作与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从关怀人的角度出发,只有准确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图书馆环境,方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图书馆的整体价值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使用者调研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