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视野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过程与机理

2020-11-12 04:22郑文俊吴曼妮刘宗林巫柳兰
风景园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郑文俊 吴曼妮 刘宗林 巫柳兰

1 桂林周边地貌Landforms around Guilin

2 桂林城及周边山水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lin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landscape

表1 桂林山水园林数量及类型统计[19-21]Tab.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s and types of Guilin landscape gardens[19-21]

形色多样的自然地理因子造就了中国区域风景资源的差异性[1]。经长期人工干预,建立在不同自然本底上的人居文明演化出多样化的营构方式和风景面貌,形塑出具有地域个性和时空延续性的区域风景系统[2]。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喀斯特地貌区,其地方风景营构兼含地理形态的特殊性和深厚的人文性,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织一体[3],构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质的城市风景系统。桂林以真山真水的环境为基础展开景观建设,经过长期历史人文积淀,形成了人工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以开放性的公共园林为主体,包含王府园林、私家园林及寺观园林等多种类型的山水园林体系[4]。当前学界对桂林山水园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针对某一朝代或某个园林的专题研究[5-7];从旅游角度对古代桂林风景开发活动的介绍[8-9];从城市演变角度对各朝风景营建成就的梳理[10-12]。研究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对桂林山水园林总体发展和营景特色的基础认知,但对其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的风景形塑过程及其内在机理仍有待探讨,这也是当代山水城市园林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从时空视野出发,以《广西通志》《桂林通史》《桂林市志》等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相关文献典籍及历史地图对唐至清代开发的362处山水园林进行分类统计和位置信息匹配,揭示桂林山水园林体系在特殊地理与人文背景下的形塑过程,并将此过程放在区域风景资源、政治经济、城市发展与游赏文化四位一体的框架之中,总结其中的重要驱动力与形塑机理。成果对区域营景智慧的挖掘、地域风景特征保护与山水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1 桂林山水园林总体情况

1.1 桂林区域风景资源基底

漓江流域多为岩溶地貌发育区。亿万年前的海陆变迁孕育了此处复杂的峰林、溶洞、地下河[13],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溶蚀地貌等形态多样的地貌类型与发达的河网水系为桂林地区提供了极具辨识度的地方风景基底。从宏观环境来看,桂林周边众山环卫,临附江河。越城岭、架桥岭、海洋山与天平山四山为屏障,湘江、漓江、洛清江三水交错,构成山环水绕的山川大势[14](图1)。从其内部架构来看,桂林地势由北向南微倾,以中低山地形为主,以岩溶峰林为显著特征,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曾评述“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同时境内河流水系丰富,漓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兼含桃花江、相思江、小东江、南溪等支流,还有榕杉湖、桂湖、西湖等众多湖塘。从山水形态来看,桂林山势俊秀,水则婉转多变,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绝[3]。桂林城位于漓江中游河流凸岸,南岭山系西南部海拔140~160 m的盆地,城市近水而交通生活便利,地势平坦利于营造,周边山水为天然防御屏障[15]。城市布局于山水之中,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以独秀峰为城内主山,叠彩山、宝积山、鹦鹉山与漓江、阳江(桃花江)等构成了诸山合围、山水相接的古城风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便是桂林山水格局的生动写照(图2),桂林历代风景园林建设皆在此格局之上展开。

1.2 桂林山水园林历史营建状况

在中国古代疆域版图中,桂林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理位置,且开发较晚[16]。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创始安城才使桂林成为岭南北部重镇[17],因此桂林的地方造园活动也不像中原地区,历经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初期循序渐进的生成期[18]37。其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实践始于唐代,成熟于清代。通过对《广西通志》[19]89-118、《桂林通史》[20]79-85、《桂林市志》[21]1222-1304等史书、方志的梳理,将具有准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年代、园林类型以及更多详细信息记载的历代园林景点进行汇总统计,以分析桂林山水园林营建的总体面貌(表1)。

1)不同朝代的桂林山水园林营建。研究得知,桂林山水园林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明以后增长势态趋于稳定。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唐至宋元以亭台楼阁、岩洞、水景和寺观园林的开发建设为主,明清以后开始出现王府园林、私家园林。

3 明独秀峰园林景观示意Duxiu Hill landscape of the Ming Dynasty

4 清光绪《瞻榆池馆图》Zhanyu Chi Guan during the Guangxu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2)不同类型的桂林山水园林营建。在唐初至清末营建的362处山水园林中,总计筑有亭台楼阁等风景建筑共166个,占比46.11%;修建寺观135座,占比37.50%;开发岩洞26个,占比7.22%;开拓水景17处,占比4.72%;私家园林15所,占比4.17%;营建大规模王府园林1座,占比0.28%。可看出以亭台楼阁为代表的公共风景点在各朝代风景营建活动中均占据主导地位,寺观园林次之,其余类型依次递减。

2 桂林山水园林形塑过程

2.1 山水园林形塑的时间过程

2.1.1 唐至宋元:由山到水,由山水到园林的建构过程

唐至宋元是桂林山水由自然风景资源转化为园林环境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营建的一些名山洞穴、湖塘水系、风景建筑、寺观庙宇等公共风景点,随着园林要素的不断完善,逐渐演化为桂林山水园林的两大主流类型——公共园林与寺观园林。营建顺序由山景到水景,由点到线,构建了山水园林大格局。

1)名山胜景的开发。唐代文人官吏对桂林城中和近郊一些具有较好风景基础的山、洞、崖、岩进行人工修整改造,形成了具有一定园林功能与性质的“宴游之所”。如李昌巙开发独秀峰,修路径阶;裴行立开发訾家洲,“南为燕亭,北有崇轩,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李渤开发隐山六洞与南溪山,凿山筑亭,疏泉引水,种植花木;元晦在叠彩山诸峰建于越亭、茅斋、流杯亭、花药院、栖真阁、销忧亭、景风阁、齐云亭等,使其成为当时“公私宴聚较胜争美之地”。同时,佛、道二教在桂林的盛行促使大量宗教建筑兴建于环境清幽、景色独特的山林之中。独秀峰下有宜尼庙,叠彩山有圣寿寺,西山有千山观、观音院、西庆林寺,南溪山有白龙寺,七星山有菩提寺、老君祠、寿佛寺、庆林观、栖霞寺等。

2)山水的汇聚。宋代桂林城出于军事防御之需,于城北修朝宗渠,贯通西湖和阳江,并将朝宗渠同漓江、桃花江、榕杉湖等城内水体串联,形成了“一水抱城流”的环城水系。随之在水畔兴建癸水亭、泛绿阁、骖鸾阁、照春台等大量风景建筑,形成了供市民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加速了城市水体的园林化。山与水两大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衔接,使原本各自分散的园林景点沿水系组成了一个完整序列,并发展出3条泛舟游览路线[7],进一步促进了沿岸园林景点建设。元代吕思诚命名“桂林八景”,西峰晚照、桂岭晴岚、东渡春澜、訾洲烟雨等名景,呈现了桂林山水景观精华与城景一体的山水园林大格局。

2.1.2 明清:山水园林体系的完善过程

明清时期,桂林公共园林与寺观园林繁荣持续,王府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出现则是对山水园林类型的重要补充;园林营建方式也凸显出更加鲜明、清晰的地方特色,地域园林体系逐渐发展完善。

1)园林类型的完善。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于桂林城中心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为岭南地区唯一的藩王府邸[22],王府花园亭台庙宇繁复,为“天下诸藩所未有”。到了清代,美学思想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桂林私家园林的兴盛,文人乡绅于城内湖潭池泽等特色节点建造宅园。如:罗辰在榕湖西南畔建芙蓉池馆,李秉礼建西湖庄,李宗瀚在榕湖东建拓园,唐景崧在榕湖南建棋亭[12],诗人王鹏运于榕湖东南隅建西园,乡绅唐岳建雁山园[23]。

2)营景范式的成熟。公共园林与寺观园林依托于自然山水的建构方式为桂林山水园林建设奠定了基调,明清王府园林与私家园林将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智慧和鉴山赏水的主体功能延续下去并进一步突出。如王府花园依托于独秀峰,筑有大量亭台楼阁,“亭有清樾、喜阳、拱秀、望江,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门有拥翠……其下有池,曰月牙,可用泛舟。又有乐山、探奇、瞻云三处可备清眺,穿云则其将陡巅之道也”[24]32(图3)。私家园林也均以真山真水入院,建造技艺成熟,体量、色彩、造型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清末广西候补道谢光绮所建榆园,留有《瞻榆池馆图》[23]99,可窥其貌(图4)。

2.2 山水园林形塑的空间过程

分析园林在所属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不仅可观察园林自身的发展轨迹,还可以折射出不同时期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化及人类活动的范围与强度。将历代主要园林景点所在位置在地图上进行定位落点,可看出桂林山水园林发展演变的空间过程(图5~8)。

2.2.1 园林空间的发展演化

5 唐代桂林山水园林布局Landscape pattern of Guilin in Tang Dynasty

6 宋元桂林山水园林布局Landscape pattern of Guilin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7 明代桂林山水园林布局Landscape pattern of Guilin in Ming Dynasty

8 清代桂林山水园林布局Landscape pattern of Guilin in Qing Dynasty

9 桂林山水园林总体格局The general pattern of Guilin’s landscape gardens

从园林所在的区域空间来看,唐代开发的山水园林主要分布在子城近郊,与城市生活空间尚有一定距离,城市内部的风景营建活动还未具规模(图5)。宋代桂林城市向西、北扩张,山水园林随之向西发展(图6),漓江、桃花江、榕杉湖等凡有水体汇聚之处或沿途流经的山脉均得到了开发,此时桂林已是声名远扬的山水名城及旅游胜地。范成大曾评“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虽是风景胜地,但都在“荒绝僻远之濒,非几杖间可得”,唯独桂林山水连城附郭,“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25]1,直观说明了此时桂林山水园林与城市连接度高,游览便捷度和交通可达性也较高。明代桂林城市范围继续向南扩张,由榕杉湖扩展到了桃花江以南。山水园林与城市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拉近,风景营建的重点区域开始由城郊向城内过渡,城市与园林的融合度逐渐加深(图7)。到了清代,山水园林的开发已然不再局限于郊外自然山水形胜之地,城市远郊、近郊和城市内部地区均有分布,城内湖塘周边是这一时期的营建热点,尤其是榕杉湖沿岸,私家园林集聚(图8)。

2.2.2 山水城园空间关系的变迁

通过历代风景营建活动与城市格局对照可知,桂林山水城园空间关系的变迁大体上可分为唐、宋元、明清3个变迁阶段,园林与城市的空间关系逐渐由景在城外的散点式发展向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进行转变。整体来看,桂林山水园林总体呈现出以独秀峰为中心,虞山至南溪山为南北向景观主轴,隐山至七星山为东西向景观轴,城市镶嵌在山水境域之内的环状空间结构布局。而按园林所属的空间范围又可分为三环体系,即围绕独秀峰,包含环城水系的城内风景带,由虞山、西山、隐山、象鼻山、七星山等组成的近郊风景带,以及中隐山、琴潭山、尧山等分布在外围的远郊风景带(图9)。三环风景内外呼应,山水、园林、人居在空间上相互穿插嵌套,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区域风景系统。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新镌海内奇观》所录《桂海图》,以俯瞰视角呈现了桂林城景相融、城园一体的总体格局风貌(图10)。

3 桂林山水园林形塑机理

3.1 山水环境支撑

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决定了桂林园林真山真水的基本面貌,可从园林选址、园林类型、园林范围3方面印证桂林山水园林高度融入自然的特性。1)桂林山水园林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园林选址或直接在山体之上或靠山邻水,尤以山水相接的地段为佳。因而园林景点空间聚集度较高,各代开发位置高度重合,漓江两岸诸山一直是山水园林分布的核心区。各代开发频次最高的山体依次为:七星山,共54处;独秀峰,共43处;叠彩山,共23处;隐山,共19处;伏波山,共19处;南溪山,共14处。2)在园林类型上,利用原有风致,对天然形成的山、洞、崖、岩、水进行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的自然山水园占大多数。3)在园林范围上,除了私家园林与王府园林外,桂林园林大都为无边界的开放空间。如叠彩山作为桂林城中最高的山,登高望远可纳四方之景,素有“江山会景处”之美誉。空间的开放性使风景体验不局限于单一景致,还与周边山水环境紧密关联,形成了景点之间的互借关系,这是桂林山水园林的显著特色。

3.2 政治经济影响

政治经济环境是园林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地方重要风景点得以彰显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为:一是风景营建具有时代特征,对园林类型形成制约;二是生产力水平决定风景开发程度。1)不同时局背景下的园林景观呈现出一定的功能导向。如唐宋时期国家为实行对粤西地区的政治管控和文化输入,营建活动具有一定教化目的,西山、七星山、伏波山等作为当时的宗教圣地,留下了大量的寺观建筑与摩崖造像石刻。桂林历代所建寺观多达135座,是各类山水园林中仅次于风景建筑的第二大类型。宋代环城水系汇聚古城风景精华,其形成源于对护城河的完善,是城防、水利需求带动园林营建活动的典型示例。明靖江王府作为政治统治产物,形制布局则具有浓厚集权色彩。2)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园林兴衰和建造技术水平。唐初,桂林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导,文化教育也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风景开发程度较低;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贸易增加,建筑技艺进步,为风景的大规模开发创造了机遇,园林景致在细节处理上也愈加趋于精细化。

3.3 城市建设发展

园林景观与城池建设的共生发展是造就桂林城景一体的山水格局的关键因素,城市风景演变始终与城市文明演变亦步亦趋。1)城市职能的愈加丰富引起风景开发的规模、数量变化。唐代桂林城市范围小,以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为城市主要职能[26],园林建设还未具规模。宋以后城市性质逐渐向地方政治中心转变,旅游功能凸显,风景营建数量随之大幅提升,宋代开发山水园林共114处,接近唐代的2倍。2)园林分布区域的广度与城市范围大小呈正相关,风景营建的范围随城池的扩张愈加广泛。唐代桂林山水园林主要位于城市近郊;宋元时期随着城市面积扩大,交通可达性增强,所开发的风景范围延伸到了远郊的中隐山、琴潭山、尧山等地;明清时期则城内、近郊、远郊整体发展。3)山水城园空间关系不断拉近。园林与城市的空间关系经历了从景在城外到城景相融的演变过程,营建重心由城市郊野空间逐渐向城市公共空间转移,风景和城市的关系愈加紧密。

3.4 游赏文化助推

桂林风景游赏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山水情结与游览活动是推动桂林山水园林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一方面,山水游赏体验是风景建设的初始目的,大众游赏活动使山水园林具有开放共享的特性;另一方面,游赏活动衍生的文学作品也使桂林山水园林形象得到广泛传播,园林所承载的精神文化性逐渐深化。1)自唐开始,来桂为官的名宦诗人率先引领了对山水环境的改造潮流,以人工点缀为自然景致增色。如唐 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中提道:“(独秀峰)胜概岑寂,人无知者”,李昌巙利用山势修筑径阶“壤之可跳者,布以增径;石之可转者,积而就阶”,使其变成可游之地,能够“天赋其质,智详其用”[21]3。2)园林以开敞式的公共风景资源为发展基础,游赏主体多元化,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与功能。宋 刘谊《曾公岩记》曾言:“乃构长桥跨中流而渡,以为游观宴休之处,且与众共乐之。自是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27]77可见园林游赏成为一种不受阶级限制的城市居民活动[28]。3)以桂林山水为客观审美对象的诗词、游记、题咏、画作,促进了桂林山水文化的形成。明代邝露游历广西山川峒寨并将所游所见写成《赤雅》一书;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卷五 粤西游日记一》中详细记录了桂林的山川地貌;清代张维屏将游览桂林的过程写成《桂游日记》。此外,据统计,桂林现存石刻约2 000件,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诗词更是多达5 000余首[29]。

10 明代《桂海图》[23]95Gui Hai of Ming Dynasty[23]95

综上,桂林山水园林历史时空演变与风景形塑过程主要受自然山水环境、政治经济、城市建设及游赏文化4方面影响。山水形势架构决定了桂林园林性质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状况是园林发展的背景支撑;景观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同步构建使自然与城市的依存关系不断强化;山水游赏活动的兴盛、文学作品的繁荣推动桂林山水文化形成,深化了山水园林的艺术内涵,且园林活动具有较高的居民参与度。在形成环境、背景条件、发展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构建出了以真山真水为背景、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的区域风景系统(图11)。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1)桂林山水园林体系依托于具有岩溶特征的独特山水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涵盖亭台楼阁、岩洞、水景、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王府园林六大类型,以亭台楼阁为代表的公共风景点在各朝风景营建活动中均占据主导地位。

11 桂林山水园林形塑机理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Guilin’s landscape gardens

2)从时间维度看,唐至宋元,名山洞穴、湖塘水系等公共风景点的建设使自然山水资源逐步转化为园林景观;明清时期,出现了王府园林和私家园林,地域风景营建范式渐臻成熟,山水园林体系发展趋于完善。从空间维度看,园林营建范围随城市扩张而拓展,从散点式发展到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以独秀峰为中心的三环风景带,园林作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塑出桂林山水城园一体化的风景面貌。

3)在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综合驱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特色体系逐步形成。其中,山水环境主导了园林性质,政治经济影响了园林类型与发展程度,城市建设发展决定了园林空间布局,游赏文化推动了地域山水园林特色的形成。四者相互作用,形塑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质的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

4.2 研究展望

古代桂林山水园林营建依托于开放性的风景资源,以山水为骨架,与城市相依存,“略成小筑,足征大观”。对桂林山水园林形塑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有助于继承发扬其区域风景特质,同时也是指导桂林山水城市未来发展的历史图鉴。诚然,桂林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但其“山—水—城”相融的共生理念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风景营建活动,并为当今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了实际例证。解析桂林区域风景营构技术及传统智慧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桂林山水园林损毁严重,典型园林遗存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具有一定难度。后续工作须关注以下2个方面:1)通过新史料的运用和遗构复原工作,对桂林山水园林营景技艺和风景生成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2)结合人居环境学和数字景观技术,对桂林城市山水景观脉络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索未来诗意栖居的城市风景高质量发展模式。

致谢(Acknowledgments):

感谢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沈悦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毛华松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图1底图来源自谷歌地形地图;图2改绘自参考文献[14];图3改绘自参考文献[24];图4、10引自参考文献[23];其余图片由作者绘制;表1数据汇总整理自参考文献[19]~[21]。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爱在一湖山水间
桂林行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水》
乐!乘动车,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