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上钰
水彩画作为从西方发展起的绘画流派,在早期的发展中依附于油画,所以与中国画中笔意的表现有明显的区别。水墨画侧重借物抒怀,讲究诗书画同源,形成特殊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这与中国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一致性。水墨画在用笔上倾向于写意性,用千变万化的线条、灵动的墨点、或浓或淡的墨随意营建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神意象。在造型上讲究似与不似。对于可以表现作者创作精神的部分,会进行主观夸张和变形。水彩艺术则是以水色融合、透明性、流动性作为主要的绘画语言,从而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审美特征。
水彩画于17 世纪到18 世纪在英国画家安东尼·凡·戴克、托马斯和保罗·桑德比兄弟等人的引领下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绘画门类,而后逐渐风靡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国家。水彩画传入中国是近百年来的事。在19 世纪由于“西学东渐”思潮的盛行,大批留学生被清朝政府派出学习西方绘画,他们前往日本、欧洲深入接触了最先进的艺术思想。并且带回来许多的大家的艺术作品,也学习了基本的创作手法,其中就有水彩画。近代中国绘画主要人物如徐悲鸿、李叔同、傅抱石等人都曾专门学习过水彩画。他们积极投身于美术教学并且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水彩技巧。但在中国,水彩画依旧长期不被大众认知。但自从专业艺术院校设立水彩画专业以及互联网兴起使插画等新创作形式的出现后,水彩作为入门较容易的门类,受众渐渐扩大,这也是近年来推动水彩艺术发展尤为重要的几个因素。
水彩艺术作为外来画种,具有西洋画的美感。为了满足中国人独特的美学需求,必须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礼,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性的作品。画家作为创造的主体,必然会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并且理所当然地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因此当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一定会自然的流露在画面之中。
水彩艺术对水墨画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形式与内容上,不论是在水墨还是水彩画中,水都是绝对的主角,用水来调度干湿变换和深浅差别,画面才能有差距性。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水是万物之源。同样在水墨画中,水与墨处于平等的位置,是绘画质料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它是中国艺术家寻求清逸,实现诗情画意不可或缺的介质。在水彩画中,水是一种中和剂,使用它的流动性与色交汇,可以形成一些独特效果。
水墨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运用毛笔的方法,因此水彩画家在使用毛笔宣纸等材料之后,使水彩拥有了使用水墨技法的物质基础。水墨画的笔法包括起笔、用笔、收笔三个部分。古人称“入木三分”“力能扛鼎”就是着重于用笔的功力,所以在用笔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以气导力。这与水彩画的笔法有相似的地方,水墨画笔法源于书法,因此强调“写”法,而西方水彩画更多的则是注重“画”法。水墨画笔势讲究笔韵与力道,而西方水彩画的笔势是由油画发展而来,所以更多的是着重刻画画面对象的体积和颜色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中国水彩更加注重用笔的变化,中国画中枯笔、飞白等表现手法,经常在现代水彩创作中使用。中国化水彩用色凝练简洁,格局清爽自然,力图吸收水墨画独特的形式美,把平面化的视觉感官提升为独特的艺术视觉盛宴。水墨画在古代有墨分六彩的层次,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不同的视觉感受。中国画论中有“笔为骨,墨为肉”的说法,墨的不同使用方法是为了增加绘画的层次性。墨质又可以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不同的质地,墨法讲求“活”与“变”。前人的墨法妙在用水,所以墨法必须要借助水才能实现最优的效果,这与水彩艺术中色离不开水的调配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绍波就是这样一位将水墨笔意融入水彩创作的画家,他的《渔歌》以简洁而厚重的中国画笔意语言,以鲜明、丰盈的水彩画彩色意境表现出画家对汪洋、渔民的真挚感情,是对和平年代下美好生活的一曲赞歌。
作为中国独一无二艺术表现形式的水墨画,经过几千年的成长和演化,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殊的审美意识和思想体系。水彩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西洋画的基本创作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对水墨艺术的深透探索,使中国水彩既有西方画的体感,又切合中国人的美学审美需求,从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逐渐成为独特的中国水彩。为了使水彩艺术具有创新性、世界性和独特性,必须要在中国水彩艺术思想中注入水墨活力,使中国水彩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