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力:抗疫文艺的权力关系建构

2020-11-12 04:12石长顺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6期

◆石长顺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这场危机考验面前,我国影视创作者迅速深入一线观察记录,同步创作出《见证》《同心战“疫”》《最美逆行者》和《在一起》等多部抗疫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自4月18日起先后在湖北卫视、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腾讯等平台播出。这四部已播出的作品再现式地描摹时代记忆,表现出当代文艺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担当,显示出抗疫文艺权力关系的建构。

一、全媒体传播——抗疫作品权力关系建构的基础

上述四部已播出的关于抗疫题材的影视作品,以符合其意志、利益和价值观的方式,通过非对称地影响其他社会行为体,形成了抗疫作品的强大传播力。影视传播力,即创作主体通过传播建立权力关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以全媒体跨屏传播为基础的。当代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媒介的出现导致传播转型,并伴随着组织机构与文化变迁,形成混合型覆盖传播体系,横向传播网络与单向传统传播形式日益融合,深刻改变了权力关系运作的方式。横向传播网络的扩散以及本地与全球传播系统的多点接入,已在社会和体制层面增强了对权力关系形式与动力的影响。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传播的控制,而传播又由权力关系来塑造和管理。

被称为时代报告剧的《在一起》就是通过6家卫视和3家视频平台接力传播,才形成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报告显示,该剧从9月29日登陆4家卫视黄金档,分别是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和广东卫视,到10月8日圆满收官的十天内,全剧到达率15.326%,每集平均综合收视率1.045%(不含湖南卫视、北京卫视两家次黄金档播出的收视数据),连续两周进入当周黄金时段电视剧综合收视率前三。且《在一起》多个剧情话题登上微博话题实时热搜榜单,其中主话题阅读量15.8亿,讨论148.7万,显示出全媒体传播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全媒体传播涵盖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在线播放平台,并连通移动互联网的流动空间,实现共时性、非共时性交互的可能。在网络社会中,时间上的序列性不再重要,网络社会权力关系发生转变,它跨越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数字文化鸿沟,减少了抗疫文化教育差距及商业消费主义影响,让多重身份文化平行发展,社群文化同时在抗疫文艺传播中融为一体。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推出的六集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分别是《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众志成城》《命运与共》和《人民至上》,生动讲述了参与防疫工作的普通人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人民面对百年大疫的传播和流行,展开的一场生死搏斗的现场。

9月2至8日,该片在央视电视端和各新媒体平台跨屏传播后总触达人次超过10亿,这在传统纸媒创作传播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该片还推出多语种版本,在各外语频道播出,覆盖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国网友在西班牙语网上留言:“中国是人民团结的典范。”还有俄罗斯网友通过中央广电总台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留言:“我们应当借鉴中国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积攒的宝贵经验,共同战胜疫情。”

克劳德·布雷蒙曾说,每个叙事都包含一个“具有自律意义的层面,该层面有一个可从全部信息中分离出来的结构,即故事。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叙事信息……都可以从一种媒介移植到另一种媒介,而不失其根本属性”。这在上述几部全媒体传播的抗疫作品中得到验证。

二、视频化叙事——抗疫作品权力关系建构的核心

权力关系的形成,极大地取决于形象塑造确立人们的解意机制。实践也证明:通过视觉信号处理、表达抗疫信息传播效果更为明显。在媒体融合语境下,跨媒体叙事,尤其是视频叙事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向,它通过全知视觉叙事制造种种影像奇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力。视觉文化传播力作为网络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的核心部分,为何、如何以及由谁通过传播过程的管理来建构和行使权力关系?抗疫文艺作品的传播表明:创作者通过特定叙事结构、视频文化传播和传媒技术运作,让人类心灵与抗疫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制造“同意”,成为权力行使的重要来源。

1.叙事结构,以单元剧方式表现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并按逻辑和事件先后顺序串联成一系列行为状态转变的组合。“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取材于抗疫期间的真实故事,选取疫情期间的社会生活不同切面,用纪实性的(十个)单元剧制作模式,分别用单元剧《生命的拐点》的爆发,《同行》《救护者》的驰援,以及《火神山》与《方舱》的火速抢建与生命救护,聚焦于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医疗人员,同时用单元剧《摆渡人》《搜索:24小时》《我叫大连》《口罩》和《武汉人》等反映普通群众、基层服务工作者、志愿者同心抗击疫情的事件,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生命至上、团结一心、英勇无畏、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抗疫精神。

《在一起》这部抗疫剧采用每两集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方式,叙述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记录许多最美逆行者的负重前行,还原在这个非常时期无数小人物作出的牺牲和努力,展现了小人物在特殊的大环境中的平凡和伟大,形成较为完整的抗疫事件逻辑结构。无独有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中国首部抗疫电视剧《最美逆行者》也是采用系列剧的方式,分别由《逆行》《别来,无恙》《婆媳战疫》《幸福社区》《一千公里》《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等七个单元(14集)故事组成,讲述了发生在抗疫最前线——武汉的故事。该剧同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等平台同步播出。上述两部电视剧为快速反映时代生活,均采用纪实性手法,真实再现百年不遇的疫情灾难。

影视创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这场抗疫剧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电视反映现实生活的触觉越来越敏感,对于真实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制成电视艺术作品,留住那个历史的记忆,实在难得。但正如电视市场所反映,虽然《最美逆行者》在收视率中夺得了较高名次,但口碑却不尽如人意。由于该剧创作过程很短,题材环境特殊,以致编创导演人员无法体验生活,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如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还需要深入探索。

2.叙事者,创建看与被看的“在场”机制

叙事者作为陈述行为主体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成为作品的一个构成因素。纪录片《见证》的视觉叙事,创新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在场”机制,成为叠加嵌入的叙事者。纪录片《见证》的影像表征唤醒了我们对湖北和武汉抗疫的历史记忆。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四万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湖北及武汉。为纪录这段抗疫史,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策划并发起了“影像记录工程”:为每一个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拍一张摘下口罩的肖像。湖北广电台纪录片《见证》摄制组也同步记录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为4.2万多名医护人员留下珍贵肖像照片的过程,并先后在湖北卫视、CCTV新闻频道播出。

《见证》这种叙事反映了看与被看的结构关系和结构场景。片中摄影者通过镜头观察记录医护人员的活动,同时,图片摄影师又成为纪录片的“被看者”,不同的观察者构成了多重群体关系。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生产视频的主体从电视传媒到再视频化复制主体,将场景中被隐匿的影像话语信息放大,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实践模式。《见证》也在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把握视觉表征的意义生产。

今天,当医护人员面对摄影镜头摘下口罩的时候,我们随《见证》纪录片一起记住了这些最美最温暖的面容。由于抗疫特殊的环境使我们无法看清驰援湖北及武汉医护人员的面目,口罩、护目镜、防疫服成为他们共同的“特征”,很多患者直到出院都无法真正看清他们的样子。但透过口罩显露出的医护人员那种坚毅的神情、专注的目光、和蔼的声音,感染着患者和屏幕前的观众,也时刻唤起我们看清他们面目的渴望。

虽说防护面罩的压痕显示出特殊时期的面孔隐私,但却见证了医者的仁心与大爱。在与死神较量的日子里,他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战斗在隔离病房里,在一线与时间赛跑。我们虽看不到他们所有人的样子,却看到他们对患者的关爱与鼓励。当他们面对《见证》镜头摘下口罩的瞬间时,显现出一种真实的大爱。

我们的社会已真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种影像的理解。因为视觉图像的修辞表达,可以重塑人们的记忆与经验,强化图像证据和视觉冲击力。而信息传播也越来越依赖于形象表达方式内在的情感吸引力。

3.叙事情节与人物——何者更为重要

亚里士多德说:故事情节是第一位的,人物性格是第二位的。到19世纪,又有人认为,结构仅仅是一个为展示人性而设计的器皿,读者想要的是令人痴迷的复杂人物形象。而罗伯特·麦基则说:我们不能问何者更为重要,是结构还是人物,因为结构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结构。

《在一起》第一单元《生命的拐点》,以疫情最初来袭时的武汉金银潭医院为故事背景,以“人民英雄”张定宇院长为故事原型,讲述了以罹患渐冻症的院长为代表的抗疫先锋们积极组织抗疫、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故事,塑造了院长张汉清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果敢坚毅、尊重生命的性格与形象。

在《生命的拐点》这个单元中,对五组故事进行着重刻画,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当生命的拐点来临之时,二十多岁的一对情侣,疫情隔不断,为爱在一起;83岁的老人于监护室外守护着60岁的重症儿子;ICU主任因医院紧急电话召唤,错过了儿子的比赛,但他们心在一起;副院长和护士这对夫妻,在得知新型疾病具有传染性后,他们索性以车为房,工作之余丈夫带着妻子游遍全城;张汉清面对未知疾病,及时领导布控工作,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一起。在这五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于大爱之中表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紧扣“在一起”结构五个故事,形散神不散。

三、劝服式重构——抗疫作品权力关系建构的关键

当代意义最为重大的革命不是经济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一场“制造同意的艺术”的革命……劝服已然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与大众政府的常规器官。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网络重构,改变了现有的权力关系,它以共享文化为基础,通过传播系统多连接点交互,及人们在多任务传播中进行的精神建构,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权力在心灵的风车中生成。

在这场抗疫中,影视创作者在第一时间将真实发生的事件打造成影视艺术作品,留住曾经发生的一切,打动了广大受众的心灵。纪录片《见证》,每一个面孔都折射医者仁心;每一个眼神,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每一张肖像都将个人逆行与中国战“疫”定格为永恒的瞬间。摘下口罩,真容质朴,说起心愿,句句动情。

《见证》中的每一幅图片又像是一首无声的诗,它让适宜的图画会说话,使该片成为一种文化的新实践和某个“在场”的视觉意象表征,产生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片在人民(日报)视频、央视频、新华社、澎湃、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等媒体全网热播后反响很大,仅腾讯视频就有一千万的播放量。《见证》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其中数万抗疫前线的天使面孔照片构成了一幅人间大爱的长卷。我们从《见证》对媒介重放功能的充分发掘中看到,该片实现了医护人员的“它者缺席而又在场”。

在这里,世界被“视觉化”了,图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在这个影像世界里,个体与民族的信念、价值和欲望也通过图像被建构、被折射。

从本质上说,“视觉性”是“世界的图像化”,即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表征。《见证》的力量来自于视觉影像对人们情感的触发与操控,说明最简单的肖像面孔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只有视觉能使我们认知事物,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并能够提供感觉的基础。通过这一基础,心灵才能产生恒久的观念。

抗疫文艺以多样化形式展开不同文化模式运作,进而构建意义,而传播意义又通过框限人们的思想而成为社会权力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就是权力,制造权力的关键是塑造人类的思想。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且最终将依赖于媒体政治。

我们的社会已真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种影像的理解。抗疫文艺以视觉叙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重塑人们的记忆与经验,强化了图像证据和视觉冲击力,也让公众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形象表达内在的情感吸引力。

注释:

[1]【美】西摩·查特曼“用声音叙事的电影的新动向”,参见【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2]【美】罗伯特·艾伦主编:《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3]【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